-
公开(公告)号:CN203163545U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220647537.3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C.I.化成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CKU , 株式会社仲田制作所 , 株式会社成光精密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器的连结件,可不使封头壁面的孔的间距减小而使导热管的间距减小,且不使导热管的前端从封头壁面突出。热交换器包括:封头壁面,具有以比导热管的端部的外径更小的直径而构成的孔;以及连结件,将所述封头壁面的孔与导热管予以连结,在热交换器中,连结件包括:凸缘部,与封头壁面的表面接触;以及躯干部,被设置成在插入至封头壁面的孔的状态下,从所述孔突出。而且,使从封头壁面的孔突出的躯干部的外周与导热管的内周连接,以使导热管彼此的间距小于孔的间距。
-
公开(公告)号:CN203323601U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320161228.X
申请日:2013-04-02
Applicant: C.I.化成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CKU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7/106 , F28D1/06 , F28D7/0066 , F28D7/026 , F28F1/122 , F28F1/405 , F28F9/013 , F28F9/0229 , F28F9/22 , F28F13/06 , F28F2275/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热管及使用该传热管的热交换器,所述传热管包括:多个平行的外管(13);内管(15),插入至外管(13)且两端导出;间隙支撑构件(17),配置在外管(13)的内周面与内管(15)的外周面的间隙内,且包含遍及外管(13)的大致全长而螺旋状地与内周面及外周面接触的线材;以及支撑构件(19),包含遍及内管(15)的全长而螺旋状地与内管(15)的内周面接触的线材,且内管(15)内的一次流路与外管(13)内的二次流路的面积比设为1∶1~1∶1.6。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紧密的热交换器中高精度地组装外管与内管且不会引起传热效率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097847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180034210.7
申请日:2011-07-07
Inventor: 谷川茂利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7/103 , F28D7/10 , F28D7/163 , F28D7/1653 , F28F9/02 , F28F9/0202 , F28F9/0221 , F28F1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使用多重管来进行热交换,且可高效地进行热交换。在构成使用了具有外管42与内管41的传热管4的热交换器1的情况下,设有集管单元21,其使内管41的两端自外管42延伸且使第一流体流通至延伸出的内管41的外周部与外管42的间隙。并且,该集管单元21夹持间隙形成构件8等而以规定的间隙部W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另外,从两外侧覆盖使第二流体流通至自各集管单元21延伸出的内管的集管盖3b而使第二流体流入。由此,使自集管盖3b流入的第二流体通过内管41的内侧且也使自集管盖3b流入的第二流体经由间隙部W而沿着轴方向通过外管42的外侧表面,从而可自外管42的内侧与外侧来进行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02483307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80028160.7
申请日:2010-06-25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即使在增减传热管的根数时也无需制作一个全新的集管。在具有安装到左右的集管(2)间的传热管(4)的热交换器(1)中,将集管(2)由集管组件(21)和集管罩(3)构成。集管组件(21)是将组件分离体(22)以上下相向的状态接合而构成,在各组件分离体(22)上设有将传热管(4)切半的凹部(28)、和在传热管(4)的延长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7)。集管罩(3)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空间(S)的状态安装于集管组件(21)的开口部(27)。
-
公开(公告)号:CN103328916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180060762.5
申请日:2011-1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P15/26 , F28D7/1607 , F28F9/165 , F28F9/22 , F28F9/24 , F28F2280/04
Abstract: 提供一种挡板的制造方法,其在导热管和导热管的距离变短的情况下,也可不产生毛边、应变、龟裂等,并且可使孔与孔的间隙保持一定。多管式热交换器(1)具有:多个导热管(2),使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第一流体在内部流通;集管(5),设置在该导热管(2)的两端侧;和挡板(3),安装在导热管(2)的外周部分,在制造挡板(3)时,形成多个可插入导热管(2)的环状的环形部件(31a),排列所形成的多个环形部件(31a),用焊料(32)填埋环形部件(31a)和环形部件(31a)的间隙,形成挡板(3)。或者,将可插入导热管(2)的套管(31)排列并钎焊,在横切其轴的方向上切断,形成挡板(3)。
-
公开(公告)号:CN102334004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080009148.1
申请日:2010-02-24
Inventor: 谷川茂利
IPC: F28D1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5/0233 , F28D7/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简单地构成使工作液迅速地返回至加热侧并提高热输送效率的热管。在加热侧(22)和冷却侧(24)被密封的容器(2)的内部封入工作液(5)而构成的热管(1)中,设置有:中央管(3),设置于容器(2)的内侧;以及(间隙形成构件)线状体(4),设置于该中央管(3)的外壁(31)与所述容器(2)的内壁(21)之间,用于在所述中央管(3)的外壁(31)与容器(2)的内壁(21)之间形成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环状的间隙(6)。此外,在中央管(3)的端部设有用于防止气化流从加热室(23)向间隙(6)侧逆流的第一锥部(32)、第二锥部(33)。
-
公开(公告)号:CN102483308B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080028177.2
申请日:2010-06-25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简单地将传热管安装于集管而简化制造工序。在制造使流体通过在集管(2)安装的传热管(4)而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时,将集管(2)由多个集管组件(21)和集管罩(3)构成。该集管组件(21)使上下一对的组件分离体(22)相向而构成,并且该组件分离体(22)形成将传热管(4)切半的凹部(28),使传热管(4)夹持于该凹部(28)。并且,在用焊料(5)焊接该接合部分之后,在层叠的集管组件(21)开口的开口部(27)上安装集管罩(3)。
-
公开(公告)号:CN102483307B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080028160.7
申请日:2010-0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即使在增减传热管的根数时也无需制作一个全新的集管。在具有安装到左右的集管(2)间的传热管(4)的热交换器(1)中,将集管(2)由集管组件(21)和集管罩(3)构成。集管组件(21)是将组件分离体(22)以上下相向的状态接合而构成,在各组件分离体(22)上设有将传热管(4)切半的凹部(28)、和在传热管(4)的延长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7)。集管罩(3)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空间(S)的状态安装于集管组件(21)的开口部(27)。
-
公开(公告)号:CN103134353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99978.8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C.I.化成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CKU , 株式会社仲田制作所 , 株式会社成光精密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连结件、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可不使封头壁面的孔的间距减小而使导热管的间距减小,且不使导热管的前端从封头壁面突出。热交换器包括:封头壁面,具有以比导热管的端部的外径更小的直径而构成的孔;以及连结件,将所述封头壁面的孔与导热管予以连结,在热交换器中,连结件包括:凸缘部,与封头壁面的表面接触;以及躯干部,被设置成在插入至封头壁面的孔的状态下,从所述孔突出。而且,使从封头壁面的孔突出的躯干部的外周与导热管的内周连接,以使导热管彼此的间距小于孔的间距。
-
公开(公告)号:CN103363820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113293.X
申请日:2013-04-02
Applicant: C.I.化成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CKU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7/106 , F28D1/06 , F28D7/0066 , F28D7/026 , F28F1/122 , F28F1/405 , F28F9/013 , F28F9/0229 , F28F9/22 , F28F13/06 , F28F227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管及使用该传热管的热交换器,能够在紧密的热交换器中高精度地组装外管与内管且不会引起传热效率降低,所述传热管包括:多个平行的外管(13);内管(15),插入至外管(13)且两端导出;间隙支撑构件(17),配置在外管(13)的内周面与内管(15)的外周面的间隙内,且包含遍及外管(13)的大致全长而螺旋状地与内周面及外周面接触的线材;以及支撑构件(19),包含遍及内管(15)的全长而螺旋状地与内管(15)的内周面接触的线材,且内管(15)内的一次流路与外管(13)内的二次流路的面积比设为1∶1~1∶1.6。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