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855713A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200880111041.0
申请日:2008-08-07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H01L21/368 , B01J19/00 , B82B3/00 , C01B33/023 , C01G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0083 , B01F7/00 , B01F7/00758 , B01F7/00791 , B82Y30/00 , B82Y35/00 , C01G9/08 , C01P2004/62 , C01P2004/64 , C01P2006/40 , H01L21/02521 , H01L21/02601 , H01L21/02628 , H01L33/005 , H01L33/26 , H01L33/285 , H01L51/0094 , Y10S516/927 , Y10S516/928 , Y10S977/89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可根据目的制造单分散的化合物半导体微粒、并且通过自我排出性也没有产物的堵塞、不需要很大的压力、而且生产率高的制造方法;使半导体原料在流体中析出·沉淀来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微粒时,在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配设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薄膜流体;在该薄膜流体中,使半导体原料析出·沉淀。另外,使含有半导体元素的化合物在流体中与还原剂发生反应来制造含有前述半导体元素的半导体微粒时,将上述流体在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配设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薄膜流体;在该薄膜流体中,使含有上述半导体元素的化合物和还原剂发生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1808942A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880109359.5
申请日:2008-09-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C01G23/053 , B01D9/02 , B01F3/08 , B01F17/52 , B01J19/00 , C09C1/36 , C09C3/04 , C09C3/06 , C09C3/08 , C09C3/10 , C09D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5/221 , B01F3/12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J19/10 , B01J19/123 , B01J19/1887 , B01J2219/00094 , B01J2219/00137 , B82Y30/00 , C01G23/053 , C01G23/0532 , C01G23/0536 , C01P2004/64 , C08K3/22 , C09C1/3676 , C09D5/00 , C09D7/61 , C09D7/67 , C09D7/68 , C09D17/0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可按照其目的作成单分散的二氧化钛超微粒、且由于自我排出性而不会出现生成物的堵塞、不需要大的压力、高生产率的二氧化钛超微粒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含有钛化合物的流体中的析出制造二氧化钛超微粒时,将上述的流体在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配设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间形成薄膜流体,在该薄膜流体中使二氧化钛超微粒析出。
-
公开(公告)号:CN101784338A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880104206.1
申请日:2008-07-04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9083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J19/1887 , B01J21/18 , B01J23/40 , B01J23/80 , B01J37/16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15 , H01M4/8803 , H01M4/8842 , H01M4/8846 , H01M4/8875 , H01M4/8882 , H01M4/90 , H01M4/9016 , H01M4/9041 , H01M4/92 , H01M4/921 , H01M4/926 , H01M8/10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互对向配置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所形成的薄膜流体中,通过液相还原法使碳黑的表面携载金属微粒子的携载金属的碳的制造方法;并且,提供由球碳分子形成的结晶及球碳纳米晶须·纳米纤维-纳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溶解球碳的第1溶媒的溶液与比上述第1溶媒的球碳溶解度小的第2溶媒,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互对向配置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均匀搅拌混合。
-
公开(公告)号:CN117396433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80035206.0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PC: C01B33/0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晶、球状、平均粒径为1nm~20nm的单晶球状硅纳米粒子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使原料液与还原液混合反应的工序,其中,所述原料液含有卤化硅,所述还原液含有由锂、钠或钾与稠合芳族化合物生成的所述稠合芳族化合物的阴离子,所述稠合芳族化合物的阴离子通过将锂、钠或钾与稠合芳族化合物在低于0℃下混合而调制。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单晶球状硅纳米粒子,能够通过从200nm~300nm的深紫外线的光到可见光的宽波长的光的激发而产生蓝色至红色的荧光,可以将目前已知的硅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效率从1%左右增加到1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632773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32792.4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主剂均匀分散的微球和含有其的缓释制剂。提供微球,其为在高分子基质中主剂均匀分散的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平均体积基准粒径为1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制作将所述微球切断的截面观察试样,以能够确认微球中的主剂的倍率以上对所述截面观察试样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将所述电子显微镜截面观察的像进行四分割,算出分割的各个区域的区域面积(A)和该区域中所含的所述主剂的截面积的总和(s)的比率(s/A)×100(%),四个区域中的算出的所述比率的变动系数为0.35以下。就本发明的微球而言,适当地控制主剂的初期释放量和其后的释放期间中的释放速度,能够使主剂在一定期间持续地释放。
-
公开(公告)号:CN115215366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992410.3
申请日:2017-06-02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制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控制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控制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具体地,提供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选自金属氧化物粒子和半金属氧化物粒子的氧化物粒子中含有的氧或氢以外的单个或不同的多个元素(M)与羟基(OH)的键即M‑OH键的比率、或M‑OH键/M‑O键的比率,来控制所述氧化物粒子的颜色特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控制金属氧化物粒子或半金属氧化物粒子中含有的M‑OH键的比率或M‑OH键/M‑O键的比率,来控制反射率、透射率、摩尔吸光系数、色相或彩度中的任一项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
-
公开(公告)号:CN11493010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1980102427.3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Abstract: 提供具备有利于提高表示热交换效率的总传热系数的结构的热交换器。在形成于内筒(61)与外筒(52)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呈螺旋状旋绕的第一流路(11)、第二流路(21)和第三流路(31)这三个流路。它们由内侧传热体(41)和外侧传热体(51)划分,经由这些传热体进行热交换。这些传热体呈螺旋状旋绕,轴向剖视图中的剖面形状为螺纹形状,呈螺纹状组装。通过改变阳螺纹部和阴螺纹部的形状而使第一流路(11)的流路面积变化,并且第二流路(21)以及第三流路(31)呈螺旋状形成,经由传热体进行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08430915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1780005784.9
申请日:2017-02-0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分散性以及分散稳定性优异的微粒分散液。在使微粒的分散性提高的微粒分散液的改性方法中,进行对微粒分散液中含有的微粒b的凝聚体a施加物理能E而使其分散为比微粒b的凝聚体a小的粒子的分散处理,从而使凝聚体a中所含的杂质c放出到分散液中。在由于杂质c而发生再凝聚之前,利用具有过滤膜d的除去部将杂质c从分散液中除去。
-
公开(公告)号:CN114736540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558256.9
申请日:2017-06-0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其特征在于,其是包含至少1种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金属微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硅化合物覆盖而成的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上述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中含有的Si‑OH键的比率被控制在0.1%以上70%以下。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通过控制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中含有的Si‑OH键的比率或Si‑OH键/Si‑O键的比率,来控制分散性等特性的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通过控制该Si‑OH键的比率或Si‑OH键/Si‑O键的比率,可以针对覆盖有硅化合物的金属微粒的多样化用途和目标特性,与以往相比容易地设计更精确的组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671456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497305.2
申请日:2017-06-02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制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以及含有该氧化物粒子的涂布用或膜状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控制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以及该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具体地,提供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选自金属氧化物粒子和半金属氧化物粒子的氧化物粒子中含有的氧或氢以外的单个或不同的多个元素(M)与羟基(OH)的键(M‑OH键)相对于上述M与氧(O)的键(M‑O键)的比率(即M‑OH键/M‑O键的比率),来控制上述氧化物粒子的颜色特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控制金属氧化物粒子或半金属氧化物粒子的M‑OH键/M‑O键的比率,来控制反射率、透射率、摩尔吸光系数、色相或彩度中的任一项颜色特性的氧化物粒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