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34014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180070821.7
申请日:2011-05-27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3/04106 , B01F3/04439 , B01F3/04531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F2003/04858 , B01J19/1887 , C01D7/07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在可接近·分离地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多个处理用部的多个处理用面中发生微小气泡的装置及微小气泡的发生方法、同时提供使用该微小气泡发生方法的气液反应方法。具备:可接近·分离地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多个处理用部(10)、(20)、在处理用部(10)、(20)的每一个中设置于相互对向的位置的多个处理用面(1)、(2)、在处理用面(1)、(2)间相通的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从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向处理用面(1)、(2)间导入作为被处理流动体的液体和气体而进行流体处理。从至少二个独立的流路(d1)、(d2)内的一方的流路(d1)导入液体,从另一方的流路(d2)导入气体,由此,在处理用面(1)、(2)间发生气泡。
-
-
公开(公告)号:CN104411428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280074435.X
申请日:2012-10-02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PC: B22F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9/24 , B22F1/0044 , B22F9/06 , C22B2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控制了镍微粒的微晶直径相对于粒径的比率的镍微粒的制造方法。该镍微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为,使用使镍化合物溶解于溶剂的镍化合物流体、和使还原剂溶解于溶剂的还原剂流体中的至少2种被处理流动体。在镍化合物流体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在镍化合物流体和还原剂流体中的至少任一方中含有多元醇。将上述的被处理流动体在对向配设的可接近·分离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旋转的至少2个处理用面1、2之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进行混合,使镍微粒析出。此时,通过控制导入处理用面1、2之间的镍化合物流体的pH值和镍化合物流体中的硫酸根离子相对于镍的摩尔比,控制镍微粒的微晶直径(d)相对于粒径(D)的比率(d/D)。
-
公开(公告)号:CN104411392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280074434.5
申请日:2012-07-13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7/1675 , B01F3/0807 , B01F5/0662 , B01F5/10 , B01F7/00408 , B01F7/00416 , B01F7/00641 , B01F7/162 , B01F7/1635 , B01F7/166 , B01F2215/0409 , B01F2215/0454 , B01F2215/04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良好地进行细微的分散、乳化的搅拌机。搅拌机具有:设有多片叶片(12)且旋转的转子(2),以及敷设在转子(2)周围且设有多个狭缝(8)的网筛(9),叶片(12)与狭缝(8)至少在转子的旋转轴(13)的轴方向位置上有互相位于同一位置的匹配区域,通过转子(2)的旋转,使被处理流体通过狭缝(8)以断续射流从网筛(9)的内侧向外侧排出,其中,在匹配区域的转子(2)的最大外径为D(m)、转子(2)的转速为N(次/s)、叶片(12)的片数为X、狭缝(8)的条数为Y时,转子(2)旋转的圆周速度V(m/s)如式(1)所示,断续射流的频率Z(kHz)如式(2)所示,V=D×π×N(1),Z=N×X×Y÷1000(2),圆周速度V设定成23m/s﹤V﹤37m/s,且频率Z设定成35﹤Z。
-
公开(公告)号:CN101903310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0880121162.3
申请日:2008-09-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C07B61/00 , B01D19/00 , B01F3/08 , B01J19/00 , B01J19/10 , B01J19/12 , C07C1/207 , C07C2/70 , C07C2/76 , C07C2/86 , C07C4/10 , C07C13/20 , C07C13/28 , C07C13/40 , C07C15/50 , C07C15/52 , C07C17/12 , C07C25/02 , C07C29/70 , C07C31/30 , C07C67/31 , C07C67/46 , C07C69/716 , C07C69/757 , C07C201/08 , C07C205/06 , C07C231/10 , C07C233/07 , C07C249/08 , C07C251/48 , C07C253/00 , C07C255/50 , C07D209/12 , C07D209/88 , C07D211/32 , C07D233/64 , C07D301/14 , C07D303/04 , C07D307/83 , C07D313/04 , C07D413/04 , C07D413/06 , C07F1/02 , C07F5/04 , C08F16/18 , C09B5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305/12 , B01F3/0807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J19/1887 , B01J2219/00139 , B01J2219/1206 , C07C2/70 , C07C2/861 , C07C6/04 , C07C17/12 , C07C29/70 , C07C67/333 , C07C67/46 , C07C201/08 , C07C205/46 , C07C231/10 , C07C249/08 , C07C253/00 , C07C2527/054 , C07C2531/24 , C07C2601/02 , C07C2601/04 , C07C2601/14 , C07C2601/16 , C07C2601/18 , C07C2602/08 , C07C2603/26 , C07D209/12 , C07D209/86 , C07D209/88 , C07D211/32 , C07D211/52 , C07D213/48 , C07D213/50 , C07D213/61 , C07D219/02 , C07D233/64 , C07D237/08 , C07D239/26 , C07D241/12 , C07D251/16 , C07D263/32 , C07D263/34 , C07D295/033 , C07D301/14 , C07D303/04 , C07D307/38 , C07D307/42 , C07D307/83 , C07D307/88 , C07D313/04 , C07D333/22 , C07D333/24 , C07D401/04 , C07D401/06 , C07D401/10 , C07D405/04 , C07D413/04 , C07D413/06 , C07D487/04 , C07F5/025 , C07F7/0827 , C07F7/083 , C07F7/2208 , C07F9/5022 , C07F9/5325 , C07F9/5728 , C07F9/58 , C07F9/59 , C07F9/65515 , C07F9/655345 , C09B41/008 , C09B67/0096 , C07C25/02 , C07C31/30 , C07C69/757 , C07C69/716 , C07C205/06 , C07C13/28 , C07C13/20 , C07C255/50 , C07C233/07 , C07C251/48 , C07C15/52 , C07C233/65 , C07C255/46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供根据目的能确保高反应选择性及目标物质的高生成率的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方法及制造方法为课题;使用至少2种流体;对于其中至少1种流体,为含有至少1种有机化合物的流体;对于上述以外的流体中的至少1种流体,为含有至少1种液体方式或溶液中的反应剂的流体;在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间所形成的薄膜流体中,使上述的各流体合流;在该薄膜流体中,使其进行有机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1896164B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0880113038.2
申请日:2008-09-10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A61K9/127 , A61K9/107 , A61K9/50 , A61K47/08 , A61K47/10 , A61K47/12 , A61K47/20 , A61K47/24 , A61K47/26 , A61K47/28 , A61K47/42 , B01F3/08 , B01J13/00 , B01J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3/0807 , A61K9/107 , A61K9/127 , A61K9/50 , A61K47/08 , A61K47/28 , A61K47/42 , B01F5/221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J13/02
Abstract: 本发明为提供与以往的方法相比、可低能量地获得作为目的的粒径的生物摄取物的制造方法,通过如下形成在分散相的被处理流动体中所含有的成分具有所希望的粒径的微小粒子:将含有药理活性物质的分散相的被处理流动体和至少包含分散溶媒的连续相的被处理流动体保持为各自独立的状态、直接通过对应于各自的相的独立的路径,具有对向配设的可接近·分离的处理用面、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进行混合。
-
公开(公告)号:CN101855007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0880115209.5
申请日:2008-09-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7/00758 , B01F3/0807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Y10S516/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乳液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以低能量制造、不需要分级作业的均匀的乳液为课题,通过在可接近·分离的相互对向配设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至少将形成连续相的被处理流体和形成分散相的被处理流体进行混合,得到粒径分布中的变异系数为0.3~30%的乳液。
-
公开(公告)号:CN103415491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180068620.3
申请日:2011-03-23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PC: C04B35/626 , B01F5/06 , B01J19/00 , C01B33/193 , C01F7/02 , C01G9/02 , C01G2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113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J14/00 , B01J19/1887 , C01B9/00 , C01B13/14 , C01B13/16 , C01B13/36 , C01B19/00 , C01B21/00 , C01B32/00 , C01B33/00 , C01B33/193 , C01B35/00 , C01G9/02 , C01G23/003 , C01P2002/72 , C01P2004/04 , C04B35/62625 , C04B2235/3284 , C04B2235/3418 , C04B2235/5445 , C04B2235/5454 , C04B2235/7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更适当的陶瓷微粒的制造方法。使用至少2种被处理流动体,其中至少1种被处理流动体是含有在碱性溶剂中混合及/或溶解了陶瓷原料的陶瓷原料液的流体,陶瓷原料液以外的流体中至少1种被处理流动体是含有陶瓷微粒析出用溶剂的流体,在形成于对向配设了的、可接近·分离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至少2个处理用面1、2间的薄膜流体中,使含有陶瓷原料液的流体和含有陶瓷微粒析出用溶剂的流体进行混合而使陶瓷微粒析出。之后,通过将含有析出的陶瓷微粒的析出物的流体和含有酸性物质的流体进行混合,得到使结晶性提高了的陶瓷微粒。
-
公开(公告)号:CN103249781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180056526.6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3/06 , B01D11/0269 , B01F3/0861 , B82Y30/00 , C01P2004/64 , C01P2004/82 , C07F1/08 , C09B67/0017 , C09B67/0019 , C09B67/0026 , C09B67/0035 , C09B67/0092 , C09C1/0081 , C09C1/04 , C09C1/627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高耐热性酞菁。其特征在于,其为将在溶剂中溶解了酞菁原料的酞菁溶液与酞菁析出溶剂混合而析出了的酞菁,该析出了的酞菁的分解温度比上述酞菁原料的分解温度高10℃以上,具有高耐热性。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酞菁溶液也可以在溶剂中溶解了2种以上的酞菁原料,上述析出了的酞菁含有上述2种以上的酞菁原料的固溶体,上述析出了的酞菁的分解温度,比将上述2种以上的酞菁原料分别在溶剂中溶解了2种以上的酞菁溶液分别与酞菁析出溶剂混合而析出了的2种以上的酞菁的混合物的分解温度高1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038159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180037081.7
申请日:2011-08-26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G23/0536 , B01D9/0009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82Y30/00 , C01B13/36 , C01F5/02 , C01F5/14 , C01F5/20 , C01F17/0043 , C01G1/02 , C01G23/0532 , C01G25/02 , C01P2002/54 , C01P2004/04 , C01P2004/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分离的氧化物微粒或氢氧化物微粒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使用在可接近·分离地互相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部中的处理用面之间进行流体的处理的装置。所述制造方法使用可接近·分离地互相对向配设、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部(10,20)中的处理用面(1,2)之间进行流体的处理的装置,将含有在溶剂中混合了微粒原料的微粒原料液的流体和含有微粒析出用液的流体的至少2种流体混合而使氧化物微粒或氢氧化物微粒析出。紧接者其之后,通过混合含有析出了的氧化物微粒或氢氧化物微粒的流体和含有包含调整析出了的氧化物微粒或氢氧化物微粒的分散性的微粒处理用物质的微粒处理用物质含有液的流体,得到可分离的氧化物微粒或氢氧化物微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