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90430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880104163.7
申请日:2008-07-04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B22F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9/24 , B01J13/0043
Abstract: 本发明使用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互相向配置的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均匀搅拌和混合的反应装置,通过使含有高分子分散剂及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在上述薄膜中与还原剂水溶液合流,在薄膜流体中一边均匀地混合一边进行还原反应,从而获得金属微粒子。
-
公开(公告)号:CN101868316B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0880109307.8
申请日:2008-09-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1/447 , B01D9/0054 , B01F7/00775 , B01F7/00791 , B01F7/00875 , B01J19/1887 , B01J2219/00139 , B22F1/0022 , B22F2001/0092 , B82Y30/00 , C22C2202/02 , H01F1/405 , Y10S977/89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可制造单分散的磁性体微粒、且由于自排出性也没有生成物的堵塞、不需要大的压力、而且生产率也高的磁性体微粒的制造方法;至少使用2种的流体,其中至少1种的流体含有至少1种的磁性体原料,上述以外的流体中的至少1种流体含有至少1种磁性体微粒析出剂,在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配设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间所形成的薄膜流体中,使上述的各流体合流,在前述的薄膜流体中使磁性体微粒析出而得到磁性体微粒。
-
公开(公告)号:CN102343442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295448.7
申请日:2008-07-04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B22F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9/24 , B01J13/00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金属微粒子的制造方法,使用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互相向配置的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均匀搅拌和混合的反应装置,通过使含有高分子分散剂及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在上述薄膜中与还原剂水溶液合流,在薄膜流体中一边均匀地混合一边进行还原反应,从而获得金属微粒子。
-
公开(公告)号:CN101801520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80107912.1
申请日:2008-09-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B01J19/00 , B01D9/02 , B82B3/00 , A61K9/10 , A61K9/14 , A61K31/522 , A61K47/44 , A61P31/12 , A61P31/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9/0013 , A61K9/146 , A61K9/5089 , B01D9/0031 , B01D9/0081 , B01J19/10 , B01J19/123 , B01J19/1887 , B01J2219/00094 , B01J2219/00137 , Y10T428/2982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提供可制造单分散的微粒、且通过自我排出性没有产物的堵塞、不需要大的压力、另外生产率也高的微粒的制造方法;将溶解有至少1种的微粒原料的流体导入可接近·分离地相互对向地配置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进行旋转的处理用面间而形成薄膜流体,通过冷却或加热(加温)该薄膜流体而使饱和溶解度变化,使微粒析出。
-
公开(公告)号:CN101790430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0880104163.7
申请日:2008-07-04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B22F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9/24 , B01J13/0043
Abstract: 本发明使用在可接近和分离地相互相向配置的且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处理用面之间形成的薄膜流体中均匀搅拌和混合的反应装置,通过使含有高分子分散剂及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在上述薄膜中与还原剂水溶液合流,在薄膜中一边均匀地混合一边进行还原反应,从而获得金属微粒子。
-
公开(公告)号:CN101784346A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880104248.5
申请日:2008-07-04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真一
IPC: B02C7/14 , B01F7/26 , B01J19/00 , B41J2/01 , B41M5/00 , C09B67/02 , C09B67/10 , C09B67/20 , C09D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19/0093 , B01F7/00758 , B01F7/00791 , B01J19/10 , B01J19/123 , B01J19/1887 , B01J2219/00094 , B01J2219/00137 , C09B67/0022 , C09B67/0091 , Y10T137/0396 , Y10T137/6416 , Y10T137/8593 , Y10T137/85978
Abstract: 在可接近和分离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相对旋转的处理用面间进行流体的处理。使用旋转处理用面的中央部的处理用面上所实施的凹槽部(13)所发生的微泵效果,将含有被处理物的第1流体导入处理用面(1、2)之间。从与该被导入了的流体的流路独立的、具有通向处理方面间的开口部(d20)的另外的流路(d2),导入含有被处理物的第2流体,在处理用面(1、2)间混合搅拌,并进行处理。第2流体从朝向处理用面的上述开口部(d20)的导入方向,在沿着上述处理用面的平面中具有方向性。该第2流体的导入方向,相对于处理用面的半径方向的成分为从中心远离的外方向,而且,对于旋转的处理用面间的流体的旋转方向的成分为顺时针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483515A
公开(公告)日:2004-03-24
申请号:CN03178418.6
申请日:2003-07-16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nventor: 榎村眞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7/00758 , B01F7/00791 , B01F7/1625 , B01F2215/0409 , B01F2215/0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进行高精度的分散、乳化、破碎、生产率高、构造简单的流动体的处理装置。本申请发明的装置、在密封流体通路中配置有相互相对并构成该通路的一部分的第1处理用面(1)及第(2)至少处理用面(2)二个处理用面,并包括压接两处理用面(1,2)的面接近压力施加机构。通过第2处理用面(2)相对第1处理用面(1)旋转,在两处理用面(1,2)间进行被处理流动体的分散及乳化处理。在上述面接近压力施加机构的加压下,第1处理用面(1)和第2处理用面(2)处于被相互压接或接近的状态。由上述旋转,被处理流动体在第1处理用面(1)和第2处理用面(2)之间一边形成流体膜一边从两处理用面(1,2)间通过,从而获得所希望的该被处理流动体的乳化或分散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322702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1980086310.0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IPC: C07C27/00 , C07C27/02 , C07C29/12 , C07C31/10 , C07C31/12 , C07C31/125 , C07C45/74 , C07C69/12 , C07C69/18 , C07C69/602 , C07D317/72 , C07C49/217 , C07C49/255 , B01J19/18 , C07C67/08 , C07C67/343
Abstract: 提供有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流体处理装置(F)包括:在相对地旋转的至少两个处理用面(1)、(2)之间对被处理流动体进行处理的上游侧处理部、和在上游侧处理部的下游侧配置、设置了发挥使在上游侧处理部处理过的被处理流动体滞留并搅拌的功能的多个迷宫密封的下游侧处理部,通过使含有至少一种有机化合物的上述被处理流动体通过上游侧处理部,从而进行对于被处理流动体的上游侧处理,并且通过使进行了上游侧处理的被处理流动体通过下游侧处理部,从而进行对于进行了上游侧处理的被处理流动体的下游侧处理,连续地进行上游侧处理和下游侧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9095794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280095253.4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单晶、球状的单晶球状碳纳米粒子的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单晶球状碳纳米粒子通过采用从紫外线的光到可见光的宽波长的光的激发能够以高荧光量子效率产生荧光,能够使目前为止已知的碳纳米粒子的荧光量子效率增加10%以上。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单晶球状碳纳米粒子不具有由镉、硒、碲等形成的化合物半导体具有的对生物体的毒性,因此能够在药物递送中使用。进而,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单晶球状碳纳米粒子为球状,因此能够高密度地填充太阳能电池、二次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等,能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82984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280093256.4
申请日:2022-03-11
Applicant: M技术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喷雾干燥器,其不需要调整向干燥室喷雾的分散液的分散状态的分散机等就能够将在喷雾装置中进行了流体处理的流动体从喷雾装置直接向干燥室喷雾并将上述流动体干燥。喷雾干燥器具备喷雾装置(F),喷雾装置(F)具备相向地配置的处理用面(1、2)和使处理用面(1、2)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的旋转机构(M),处理用面(1、2)规定通过包括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的被处理流动体的环状流路(3),环状流路(3)具备导入口(d1,d2),导入口(d1)是与环状流路(3)相连的开口,将第一流体从环状流路(3)的内侧导入,导入口(d2)在环状流路3的途中开口,使第二流体与由处理用面(1、2)强制地成为薄膜流体的第一流体合流,在处理用面(1、2)之间进行相对于被处理流动体的流体处理,将进行了流体处理的流动体从处理用面(1、2)之间向外侧喷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