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64880A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510256714.3
申请日:2015-05-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工业ct的加温渗流真三轴试验箱。所述基于工业ct的加温渗流真三轴试验箱,包括上进液口、上堵头、上堵头压紧螺帽、上端盖、上端盖压紧螺帽、箱体、侧向进液口、侧向支撑块、侧向加载块、加载密封块、加热套、橡胶套、试件、下端盖、下端盖压紧螺帽、下堵头、下堵头压紧螺帽、下出液口、底座。本发明通过上堵头、下堵头实现试件的垂直加压,利用由侧向进液口压入的液体配合侧向支撑块、侧向加载块、加热套实现试件的侧向自由恒温加压,同时由上进液口压入的液体渗透过试件后由下出液口流出实现试件的渗透实验,实现试件的真三轴恒温渗流加压实验,达到快速、精确、经济安全地同时测量试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各项物理参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952108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256713.9
申请日:2015-05-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6T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T逆向化建模技术的网格模型优化方法,用于解决利用CT扫描图片进行三维网格模型重建过程中,由于网格组分判定准则限制造成网格模型中夹杂材料组分含量明显低于真实含量的问题,通过接口程序将初始网格模型导入FLAC3D软件,然后根据网格划分前统计的各组分的体积含量,通过FLAC3D软件中的Fish语言编程,对于初始网格模型中的夹杂材料组分单元数量进行补偿。达到在尽量不改变夹杂材料组分空间分布的条件下,对模型中夹杂材料组分单元数量进行补偿,减小了逆向化建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后续的数值模拟工作提供更加精确的数值模型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863590A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10261160.6
申请日:2015-05-2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E21C4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C4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巷道留设方法,用于提高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收尾阶段煤壁稳定性及煤炭回收率,利用采煤机推进综采工作面至停采线15m-25m时,降低综采工作面采高同时利用锚杆、锚索、金属网、钢丝绳对综采工作面顶板进行支护,至距离停采线3m-6m时停止移动液压支架,并利用采煤机扩帮至停采线形成回撤巷道,其中回撤巷道上部较宽、下部较窄、煤壁侧为台阶状。本发明适用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收尾阶段煤壁片帮强烈、稳定性差、煤炭回收率低的综采工作面。
-
公开(公告)号:CN10735522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1710800095.9
申请日:2017-09-0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E21C5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钛铁矿和氦‑3资源高效统一开采系统及应用方法。所述钛铁矿和氦‑3资源高效统一开采系统,包括统调机构、热化机构、集气机构、采运机构,统调机构设置有矿房、矿柱、采空区、密封套筒,热化机构设置有电磁热化筒、电磁热化支管,集气机构设置有集气罐、集气孔,采运机构设置有采掘机、转载机、万向接长机、磁性可伸缩胶带输送机。本发明通过热化机构中的电磁热化筒进行以集气机构为中心的周边月壤的电磁辐射加热,利用集气机构中的集气罐对产出气体进行负压收集,采运机构对钛铁矿进行回采输送,统调机构高效配合,最终形成一个高度机械化、无人化的完整开采系统,实现钛铁矿和氦‑3资源高效统一开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575848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250646.X
申请日:2022-03-1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埋煤层高强度开采下地表损伤控制方法,创造性的提出对采空区垮落带进行部分充填来减小实际采高以使覆岩由两带发育结构转为三带发育结构,搭配地面离层充填,实现地表损伤控制,解决了全部充填成本高效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又能保证高强度集约化开采。进一步给出了一种采空区垮落带部分充分方法,在液压支架后面的煤层底板上铺设一层II或III形预制块,采用预制块且包含充填腔体保证施工效率且施工轻便,而充填腔体充填后还能够保证强度。更进一步提出离层注入膏体充填材料的构思,可以大大减小水的用量且避免水泌入采空区影响煤层开采,而井上与井下充填材料相同,进一步实现设备的节约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236099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210054367.6
申请日:2022-01-18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能量传递守恒的煤矿开采损伤范围确定方法,包括地面钻井确定覆岩各岩层厚度,并进行取样;实验室采用单轴压缩方法实测各岩层弹性模量Ei和煤体的弹性模量E、峰值应变εm、塑性应变εu以及残余弹性应变εe;根据煤层开采尺寸、煤层埋深H,覆岩容重γ,求出煤层开采释放的总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原则及已经发生损伤岩层的塑性损伤耗散能、残余应变弹性能和扰动区弹性应变能求出剩余能量Ec;判断剩余能量Ec与下一未损伤岩层的极限应变能Em之间的大小。本发明能够理清煤层开采覆岩损伤传导机理,预测开采造成的损伤扰动范围,为实现损伤控制提供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458418B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410769492.0
申请日:2014-12-1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模拟实验台及应用方法。所述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模拟实验台,包括基座机构、承载机构、加压机构,基座机构设置有基座、调斜千斤顶、连接槽孔、连接轴,承载机构设置有承载台、侧护板、耳环、后罩、有机玻璃挡板、液压支架、反连接槽孔、连接孔、螺孔、螺杆角钢,加压机构设置有横梁、纵梁、加载千斤顶、加载板、拉杆、拉杆连接孔、紧固螺母。本发明通过基座机构、承载机构、加压机构的高效配合,实验中可得到不同采高、不同煤体强度、不同液压支架工作阻力、不同顶板压力下煤壁变形和破坏特征,达到精确测量煤壁稳定性与采高、煤体强度、液压支架工作阻力、顶板压力间的关系,为煤壁片帮防治、采场顶板载荷估算、三机配套选型等提供依据,实现采煤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
公开(公告)号:CN104952108B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510256713.9
申请日:2015-05-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6T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T逆向化建模技术的网格模型优化方法,用于解决利用CT扫描图片进行三维网格模型重建过程中,由于网格组分判定准则限制造成网格模型中夹杂材料组分含量明显低于真实含量的问题,通过接口程序将初始网格模型导入FLAC3D软件,然后根据网格划分前统计的各组分的体积含量,通过FLAC3D软件中的Fish语言编程,对于初始网格模型中的夹杂材料组分单元数量进行补偿。达到在尽量不改变夹杂材料组分空间分布的条件下,对模型中夹杂材料组分单元数量进行补偿,减小了逆向化建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后续的数值模拟工作提供更加精确的数值模型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990788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374180.4
申请日:2015-07-0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T扫描的煤岩逆向化建模力学参数确定方法,运用游标卡尺及电子称测出煤岩试件的基本尺寸a及煤岩试件质量m并求出煤岩试件体积V,利用公式V=a3、计算出煤岩试件密度,采用超声波探伤仪探测出穿过煤岩试件横波和纵波用时ts、tp,并利用公式求出煤岩试件弹性模量E,CT扫描系统扫描煤岩试件得出二维灰度图像,运用三维重建软件对煤岩试件内部不同矿物成份的材料进行分组以及统计不同组份材料体积Vi,得出多个煤岩试件基本参数后,运用公式Mi=mi1+mi2+……+mj=ρi1Vi1+ρi2Vi2+……+ρijV得出不同组份材料密度ρij,最终运用公式得出不同组份材料的弹性模量Ei,达到为基于CT扫描的逆向化三维重构煤岩试件提供精确计算参数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504988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844044.2
申请日:2014-12-3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9B2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5/02
Abstract: 一种模拟顶煤放出的四维透明可视化实验台及实验方法,属于矿山工程技术领域。液压千斤顶分别置于基座下方的四角,透明有机玻璃罩插于位于基座前后端的有机玻璃罩插槽内,并且其前端利用锚固螺钉通过锚固螺孔及锚固眼固定于位于基座前端的固定角钢上,运料盒置于基座中部运料盒槽中,放煤支架通过顶梁支撑立柱及顶梁支撑基座置于透明有机玻璃罩下端运料盒上部与基座相连;矸石模拟透明介质、顶煤模拟透明介质及发光标志点颗粒置于放煤支架与透明有机玻璃罩围成的封闭空间内,高清摄像机与摄像机支架相连置于透明有机玻璃罩前、侧、上三个两两正交的空间范围内。本发明可精确测量出任何煤层倾角条件下三维空间内顶煤位置、速度场随时间变化而变换的情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