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49465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05056.8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F11/89 , F24F11/64 , F24F11/88 , G06N20/00 , G06Q10/04 , F24F110/12 , F24F110/22 , F24F110/20 , F24F110/50 , F24F1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设备自动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空调设备的历史时刻的数据和相应历史时刻的环境数据;根据所述空调设备的历史时刻的数据和相应历史时刻的环境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所述空调设备的自动调节模型;获取所述空调设备的当前时刻的环境数据;根据所述当前时刻的环境数据,利用所述空调设备的自动调节模型,确定所述空调设备下一时刻的温度;获取所述空调设备的下一时刻的环境数据,返回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时刻的环境数据,利用所述空调设备的自动调节模型,确定所述空调设备下一时刻的温度的步骤。本发明实现智能家居空调设备的个性化、智能化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1623498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504498.0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F11/89 , F24F11/64 , F24F11/88 , F24F11/47 , G06K9/62 , F24F110/12 , F24F110/22 , F24F110/20 , F24F11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温度自动确定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控制的空调的历史时刻的数据和相应历史时刻的环境数据以及实时的环境数据;根据当前的工况与所述历史时刻的数据和相应历史时刻的环境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待控制的空调的下一时刻的工作状态;当下一时刻的工作状态为开启时,根据历史时刻的数据和相应历史时刻的环境数据以及实时的环境数据确定待控制空调的下一时刻的多个设定温度;确定每个设定温度的能耗值;根据每个设定温度的能耗值和室内舒适度等级确定待控制空调的下一时刻的目标设定温度。本发明在保证热舒适度的情况下,提高空调设备的节能性和智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940033A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710197488.5
申请日:2017-03-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D11/002 , F24D11/0228 , F24D19/1012 , F24D19/1015 , F24D19/1039 , F24D2200/08 , F24D2200/12 , F24D2220/0207 , F24D2220/08
Abstract: 基于弃风电能的多设备联合高低温独立蓄热供热系统,它涉及一种供热系统,以解决现有电供热系统效率不高,供热可靠性差的问题,它包括一次网供水管和一次网回水管、一次网循环泵和二次网循环泵;它还包括区域能源站和分布式热泵站;所述区域能源站包括电锅炉、空气源热泵、高温蓄热罐、低温蓄热罐、放热泵和蓄热泵;所述分布式热泵站包括换热器和电热泵;一次网供水管和一次网回水管之间布置有并联的电锅炉和空气源热泵,一次网供水管和一次网回水管之间还布置有串联的换热器和电热泵,换热器和现有的用户散热设备之间以及电热泵和现有的用户散热设备之间布置有二次管网,二次管网上布置有二次网循环泵。本发明用于供热。
-
公开(公告)号:CN103197548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310064034.2
申请日:2013-02-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一种适于调峰热力站的质调量调解耦控制方法,属于热力站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供热过程控制方法不适于控制调峰热力站这种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系统控制的问题。主要步骤:调峰热力站供热耦合系统建模;利用典型信号响应与最小二乘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供热质调和量调主通道模型G11、G12和G23;对获得的主通道模型式(2)进行离散化,然后结合离散化的主通道模型,利用PID神经元网络学习得到供热质调和量调耦合通道的非线性关系G13、G21和G22;利用PID神经元网络对调峰热力站的质调量调进行解耦控制。本项发明利用PID神经元网络解决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问题的优势,对调峰热力站进行质调回路和量调回路的多变量解耦控制,本发明控制方法的应用对象为调峰热力站。
-
-
公开(公告)号:CN102944034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210494861.0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多级分布式水泵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它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传统的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问题;以解决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无法满足系统扩建的要求或者负荷变化的要求,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的水力平衡被破坏的问题;以解决采用均压罐的供热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以解决采用均压罐供热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它包括热源、热源处循环水泵组、供水管线、回水管线和多级分布站;每级分布站包括解耦管、分级加压泵、至少一个二级网环路;每个二级网环路由热用户加压泵和至少一个热用户组成,多级分布站的解耦管并联设置。本发明用于集中供热。
-
公开(公告)号:CN103336411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77168.2
申请日:2013-07-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3F7/20 , G02F1/1333 , H01S3/086 , H01S3/10
Abstract: 带微沟槽结构的液晶盒及其制作方法和基于该液晶盒控制激光随电压变化连续调谐的方法,涉及一种带微沟槽结构的液晶盒。为了解决目前的分布式反馈激光器的波长调节方式较为单一,只能通过改变相干光之间的夹角的方式来调节波长,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问题。利用激光光刻技术在ITO玻璃上刻出微沟槽结构,并注入染料和液晶形成含染料液晶共掺结构的液晶盒。采用纳秒激光器发射激光束直射入所述液晶盒的ITO玻璃上,并在所述液晶盒的两个ITO玻璃之间加频率为10kHz的方波电压信号,采用光谱仪采集从液晶盒的微沟槽输出的信号;调整方波电压信号的幅值,实现调整液晶盒输出的激光波长。它应用于各种需波长连续可调谐激光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4683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01139.1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D19/10
Abstract: 一种供热建筑室温智能调控方法,属于建筑供热领域,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构建供热建筑管网水力和热力模型,并形成水力热力耦合模型;所述水力热力耦合模型包含管网水力模型、调节阀模型、换热器模型和建筑热网络模型;利用所述水力热力耦合模型构建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模型,定义供热建筑的每个热区对应一个智能体;利用所述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模型求解每个热区的阀门开度,根据用户室内温度设定值进行阀门智能调控,实现供热建筑热用户室温调控。本申请基于强化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建筑的供热运行数据,基于仿真模型构建适配强化学习的环境模型,为智慧供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24995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33405.7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8 , G06N3/0442 , G06N3/084 , G06F119/14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基于双温双压的供热二级管网泄漏故障诊断方法,属于智慧供热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根据实际供热二级管网参数构建供热二级管网水力、热力仿真模型;将水力仿真模型与热力仿真模型耦合,构建得到实际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根据所述供热系统仿真模型,构建供热管网发生不同故障工况时管网的水力、热力数据集;根据所述数据集训练基于双压数据的BP神经网络泄露故障诊断模型和训练基于双温时序数据的LSTM神经网络泄露故障诊断模型;调用训练好的泄漏故障诊断模型,对供热二级管网泄漏进行故障诊断。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泄露发生管段,及时进行检修,保障了供热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75731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310027513.0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黑龙江龙唐电力投资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4D19/10
Abstract: 一种基于需求侧调控的供热系统二次网智能控制方法,它包含:步骤一、设定供热系统的建筑调控周期;步骤二、温度采集和建筑调控,执行温度采集、建筑用户分类和建筑调控,所述建筑用户分类是通过聚类算法被划分为过冷建筑、过热建筑和适温建筑;步骤三、热源调控;根据建筑调控周期时刻下,过冷建筑和适温建筑的建筑用户划分不同,执行不同的热源调控策略,以此类推,形成建筑调控周期与热源控制周期嵌套的循环控制模式,完成实现对供热系统二次网的需求侧调控。本发明方法弥补了供热系统需求侧调控的缺失,控制准确,适用性好,在该调控方法下,供热系统大大减少系统的过量供热,同时提升用户舒适程度,提高了供热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