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88590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310046660.2
申请日:2023-01-3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E21F17/18 , G01V1/30 , E21F17/00 , G06Q10/0635 , G06Q50/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隧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跨断层隧道围岩抗震变形与监测的控制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各风险评估因子以及各风险评估因子对应的评估权重,构建风险评估矩阵,以建立风险值与破坏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风险评估因子至少包括:围岩相对变形量、强度应力比和震中距;获取目标隧道的风险评估因子的取值,并基于风险评估矩阵,计算目标隧道的风险值,以根据风险值与破坏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隧道所属的破坏程度;基于不同破坏程度采用隔震减震措施、吸能支护措施联合防治,当隧道严重破坏时,在施加减震措施的基础上运用高应力NPR锚网索强化支护效果,通过模型相似试验对地震破坏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并优化支护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3685231B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110970391.X
申请日:2021-08-23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护体系抗爆炸动力冲击的试验方法,支护体系抗爆炸动力冲击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主巷道划分为: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Ⅰ、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Ⅱ、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Ⅲ、试爆试验段;第二步,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Ⅰ、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Ⅱ、锚杆/索支护试验段Ⅲ分别采用不同的锚杆/索支护体系进行支护;第三步,在主巷道左上方或右上方开挖平巷,第四步,在平巷钻设单排炮孔;第五步,炮孔装药并在炮孔的孔口处填充堵塞物;第六步安装压力传感器,第七步,依次实施多孔齐爆,实时采集动态压力数据。本申请可以有效得出每种支护体系的抗爆炸动力冲击性能,并可以比较出每种支护体系抗爆炸动力冲击性能的优劣。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81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541958.6
申请日:2022-05-17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围岩破碎带强度双梯度超前注浆补偿方法,在距离探测到的破碎带一定距离时停止隧道掌子面推进,在隧道外围岩进行注浆孔超前钻孔,并注浆孔内进行注浆,形成对应破碎带的第一梯度增强围岩;对注浆孔进行加深并进行二次注浆,得到第二梯度增强围岩;在隧道对应破碎带的区域施作NPR锚索,以对隧道外围岩进行支护,将隧道破碎带处的外围岩形成整体;将隧道掌子面推进至下一注浆孔所处断面,并进行该断面对应注浆孔的钻孔和注浆,直至隧道完成对破碎带区域的掘进。本发明中的双梯度超前注浆技术,有效的填充了破碎带内不同规模和形式裂隙,显著提升了隧道围岩的强度,避免了破碎带岩体因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释放和大变形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499180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531355.8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进出口边坡耦合双补偿施工方法,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地质勘测,确定隧道进出口的地质条件;步骤2,对隧道围岩及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得到隧道及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步骤3,利用上述结果对边坡稳定和隧道稳定的耦合问题进行分析,得到隧道口及边坡锚杆或锚索的最大作用范围;步骤4,根据步骤1‑3中得出的结论,设计得到双补偿技术初步方案;步骤5,采用经验校核、理论校核以及利用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方式,对步骤4中形成的初步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并进行设计优化,从而最终确定隧道施工与边坡施工的双补偿技术方案;步骤6,基于最终双补偿技术方案,进行现场隧道施工与边坡施工,并进行数据实时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934792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388189.0
申请日:2022-04-13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远安县燎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广州大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IPC: E21D20/00 , E21D20/02 , B01F27/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搅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预应力锚杆的搅拌器。一种适用于预应力锚杆的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一端设有锚杆连接部,所述锚杆连接部用于与锚杆咬合连接;所述搅拌器的另一端设有搅拌设备连接部,所述搅拌设备连接部用于与搅拌设备的输出端连接,以传递扭矩。该预应力锚杆的搅拌器的六方段能够与锚杆钻机的六方槽快速的进行定位。搅拌器可直接带动杆体搅拌锚固剂,重量轻,携带方便,适应性强,可适应各种凸凹不平的各种巷壁。方便拆卸搅拌器,施工方便,提高锚杆锚固工作效率,省力省时。
-
公开(公告)号:CN114659292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237418.9
申请日:2022-03-11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F25B27/00 , F25B29/00 , F25B30/06 , F25B41/20 , F24S20/40 , F24T10/00 , H02J3/28 , H02J3/38 , F03D9/00 , F03D9/25
Abstract: 本申请总体来说涉及废弃矿井开发利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源耦合的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系统,包括能源转换组件、第一换热箱、第二换热箱、集热箱及地热泵,能源转换组件设于矿井的塌陷区,能源转换组件可进行光热、光电及风电转换,本申请方案可充分利用采矿区的塌陷空间,能源转换组件提供地热泵运行所需的电能,多源耦合的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系统具有供电、供热及储能功能,将矿井地下空间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结合供热,集热箱与地热泵之间设置有储能换热管组,地热泵将能源转换组件转换的热量存储于矿井地下空间,通过矿井地下恒温环境进行储能,实现反季节储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930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159746.1
申请日:2022-02-22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IPC: G01N25/20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岩体导热率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测试设备包括:箱体,具有容置腔室,所述容置腔室包括叠设的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区及第三容置区,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一容置区远离所述第三容置区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箱体在所述第三容置区远离所述第一容置区的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容置区用于收纳裂隙岩体;第一温度加载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第一温度感测组件,收纳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区;第二温度加载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第二温度感测组件,收纳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区;液体加载组件。本公开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测试设备对裂隙体的热导率测量精准度低的技术问题,填补了行业内能对裂隙岩体有效导热率进行精准测量的测试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786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159743.8
申请日:2022-02-22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借助于测定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框架系统、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和控制及测试系统,框架系统包括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横梁和料框,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和横梁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料框设置于底座上,并位于容置空间内;液压伺服加载系统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包括六个加载平面和加载油缸,六个加载平面上的加载油缸分别固定在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和横梁上;控制及测试系统与每一个加载油缸的伺服阀电性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三向六面加载及110工法开采全过程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78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210159743.8
申请日:2022-02-22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借助于测定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框架系统、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和控制及测试系统,框架系统包括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横梁和料框,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和横梁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料框设置于底座上,并位于容置空间内;液压伺服加载系统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包括六个加载平面和加载油缸,六个加载平面上的加载油缸分别固定在底座、左立壁、右立壁、前移动体、后移动体和横梁上;控制及测试系统与每一个加载油缸的伺服阀电性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三向六面加载及110工法开采全过程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192755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10846815.7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10及N00工法开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模拟测试装置及使用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模型框架、顶板应力加载装置、瓦斯注入装置、通风装置和瓦斯浓度检测装置;本发明能够模拟110开采模式下工作面Y型通风和N00开采模式下工作面Z型通风两种不同通风系统下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能够对采空区垮落体进行加载,模拟受载条件下采空区内部风流运移及瓦斯运移,能够通过红外瓦斯传感器实施监测采空区和巷道内风流和瓦斯浓度,并能够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采空区和留巷内瓦斯浓度分布规律,模拟测试结果对于研究切顶卸压开采模式下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及瓦斯灾害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