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发动机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795831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580053384.6

    申请日:2015-08-11

    Inventor: 立野学

    Abstract: 在与活塞(14)的顶面对向的气缸盖(18)的底面上形成有隔热膜(34)。气缸盖(18)的底面的在腔室区域的周缘中构成挤气区域的区域(周缘区域)中的隔热膜(34)形成为比气缸盖(18)的底面的与腔室(22)对向的区域(腔室区域)中的隔热膜(34)薄。周缘区域中的隔热膜(34)被抛光,并且其表面粗糙度在3μm以下。腔室区域中的隔热膜(34)未被抛光,并且其表面粗糙度平均为3至8μm。

    隔热膜的形成方法及隔热膜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042525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610237206.5

    申请日:2016-04-15

    Inventor: 立野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隔热膜的形成方法及隔热膜结构,该隔热膜结构抑制在隔热膜的形成过程中膜性能或膜强度受损的情况,此外还具有被平滑化了的表面。在通过以Al合金(Al纯度小于99.0%)为母材的燃烧室构成部件(10)的表面的阳极氧化处理而形成的第一隔热膜(12)的表面上,配置通过Al纯度在99.0%以上的纯Al箔的两面的阳极氧化处理而制作出的第二隔热膜(20)。然后,使耐热性粘接剂流入这些隔热膜之间,并且对该耐热性粘接剂进行加热而使之固化(中间层(22))。由于第二隔热膜在未研磨状态下表面粗糙度(Ra)也小至平均1.0μm左右,因此能够省略在第二隔热膜的粘接后以平滑化为目的而对第二隔热膜进行研磨等的工序。此外,能够提供表面被平滑化了的隔热膜结构。

    斯特林发动机
    2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10199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180011898.7

    申请日:2011-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G1/0435 F02G1/045 F02G1/047 F02G1/06 F02G2244/08

    Abstract: 斯特林发动机(10A)具备:气缸(22)、(32);活塞(21)、(31),在其与相对应的气缸(22)、(32)之间实施有气体润滑;曲轴箱(62),其中设置有将活塞(21)、(31)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曲轴(61);冷却器(45),其对实施膨胀工作的工作流体进行冷却,所述斯特林发动机(10A)根据曲轴箱(62)内的湿度而对启动正时进行调节。

    斯特林发动机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10199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180011898.7

    申请日:2011-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G1/0435 F02G1/045 F02G1/047 F02G1/06 F02G2244/08

    Abstract: 斯特林发动机(10A)具备:气缸(22)、(32);活塞(21)、(31),在其与相对应的气缸(22)、(32)之间实施有气体润滑;曲轴箱(62),其中设置有将活塞(21)、(31)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曲轴(61);冷却器(45),其对实施膨胀工作的工作流体进行冷却,所述斯特林发动机(10A)根据曲轴箱(62)内的湿度而对启动正时进行调节。

    压缩比可变V型内燃机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2174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34725.2

    申请日:2010-09-03

    Inventor: 立野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B75/041 F02B75/22 F02D15/04

    Abstract: 本压缩比可变V型内燃机将两个气缸组的气缸体(10)构成为一体并相对于曲轴箱(20)相对移动所述两个气缸组的气缸体(10),该本压缩比可变V型内燃机包括:第一相对移动机构(30),其使气缸体的一个气缸组侧相对移动;以及第二相对移动机构(40),其使气缸体的另一个气缸组侧相对移动,其中,第一相对移动机构和第二相对移动机构能够被独立地控制,并能够使得第一相对移动距离和第二相对移动距离不同,第一相对移动距离是由第一相对移动机构带给气缸体的一个气缸组侧的、在从前面观看时的通过曲轴中心的内燃机中心线方向(CE)上的相对移动距离,第二相对移动距离是由第二相对移动机构带给气缸体的另一个气缸组侧的、在内燃机中心线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距离。

    气门驱动系统和气门驱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05482B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0780009683.5

    申请日:2007-03-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L9/04

    Abstract: 一种气门驱动系统,其包括:动力传递机构(13),其将电动马达(1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设置在内燃发动机(1)的气缸(2)中的进气门(3)的打开和闭合运动,以经由凸轮(152)将动力从电动马达(12)传递到气门(3);以及旋转角度限制机构(16),其设置在从电动马达(12)延伸到凸轮(152)的运动转递路径中并且将凸轮(152)的旋转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所述预定角度范围设定成使得发动机(1)的活塞(5)和进气门(3)彼此不相干涉。所述旋转角度限制机构(16)包括:凸缘(161),其与凸轮轴(151)一体旋转并且在其上形成有槽状长孔(161a);以及止动销(162),其插入到槽孔(161a)中以及从槽孔(161a)回退。

    可变气门操作装置和气门打开量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73186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680035890.3

    申请日:2006-0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气门操作装置和一种气门打开量调节方法,并且能够精确地控制缸内空气的量和旋涡流的强度。根据本发明的可变气门操作装置包括气门机构,其能够选择双气门可变控制模式,在双气门可变控制模式下,第一气门和第二气门的气门打开量能够连续地或者多段式变化,第一和第二气门属于相同的类型并且设置用于相同的气缸。在双气门可变控制模式下,提供气门打开量最小时的气门打开量的差别,使得第一气门的气门打开量大于第二气门的气门打开量。另外,进行调节使得气缸与气缸之间第一气门的最小气门打开量都相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