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面板及制造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78685B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580056761.1

    申请日:2015-10-22

    Inventor: 森宏治 岩崎孝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安装现场的作业的光伏面板;以及一种制造使用了该光伏面板的光伏设备的方法。该光伏面板包括:多个发电部,每个发电部具有光接收表面,每个发电部包括多个发电元件,每个发电元件被配置成根据所接收的光的量来发电;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被配置成连结每个发电部,其中每个发电部连结成使得能够绕用作旋转轴的连结部旋转,并且发电部能够通过旋转而占据光接收位置和折叠位置,在该光接收位置处,发电部被定位成使得发电部的光接收表面朝向相同的方向,在该折叠位置处,发电部被定位成使得发电部的一组光接收表面彼此面对。

    配线模块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37611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580037394.0

    申请日:2015-07-06

    Abstract: 一种配线模块(49)包括:配线基板(69);基部(38),所述配线基板(69)被放置在所述基部(38)处;和粘结层(59),所述粘结层(59)将所述配线基板(69)粘结到所述基部(38)。所述配线基板(69)包括:平台部(60),所述平台部(60)上安装有发电元件(19);和配线部(63),所述配线部(63)电连接到所述发电元件(19)。所述粘结层(59)具有:平台粘结区域(50),所述平台粘结区域(50)将所述平台部(60)粘结到所述基部(38);和配线粘结区域(53),所述配线粘结区域(53)将所述配线部(63)粘结到所述基部(38)。所述配线粘结区域(53)的宽度小于所述平台粘结区域(50)的宽度。

    聚光光伏单元、聚光光伏模块、聚光光伏面板和聚光光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4868836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510087045.1

    申请日:2015-02-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光光伏单元、聚光光伏模块、聚光光伏面板和聚光光伏设备。作为光学系统基本单位的聚光光伏单元,包括:聚光部,该聚光部被构造为会聚阳光;电池,该电池被构造为接收由聚光部会聚的光来发电;包括框架部的封装件,该框架部具有绝缘性质并且环绕电池,该封装件处于与电池集成的关系;屏蔽板,该屏蔽板提供在聚光部和电池之间,并且包括允许由聚光部会聚的光有选择地由此通过的开口;以及保护板,该保护板作为在框架部上提供的耐热构件以使电池暴露于光并且屏蔽封装件,该保护板只与框架部接触,并且确保离电池的带电部有预定绝缘距离。

    镁合金材料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50697A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410412216.9

    申请日:2010-1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23/02 B22D11/001 C22F1/00 C22F1/06 C23C2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抗冲击性的镁合金材料。所述镁合金材料包含含有超过7.5质量%的Al的镁合金并具有30J/cm2以上的夏氏冲击值。典型地,所述镁合金材料在高速拉伸试验中在10m/s的拉伸速度下具有10%以上的伸长率。所述镁合金具有分散在其中的析出物粒子,所述析出物粒子典型地各自包含由含有Al和Mg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间化合物制成的粒子,且所述析出物粒子的平均粒度为0.05μm~1μm。所述粒子的总面积占1面积%~20面积%。含有分散在其中的微细析出物粒子的镁合金材料通过分散强化而具有高冲击吸收能力并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

    耐冲击构件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44453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180019452.9

    申请日:2011-04-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03 B22D11/001 C22C23/02 C22F1/00 C22F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质、高强度并具有出色的冲击能吸收的耐冲击构件。所述耐冲击构件由镁合金构成,所述镁合金含有大于7.3质量%且等于或小于12质量%的Al。从所述耐冲击构件产生矩形形状的试验板片,使质量为225g的铁球(30)朝试验板片的中央自由下落,所述试验板片的状态是其两端保持在支撑基底(21,22)上,从铁球(30)下落的点到试验板片的距离被设为下落高度,并测量铁球(30)不会导致在试验板片上形成凹痕时的下落高度(H),所述耐冲击构件具有340mm以上的下落高度(H)。通过这种方式,所述耐冲击构件不会导致形成凹痕的下落高度大,并且即使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不出现凹痕或不容易出现凹痕,因此提供了优异的耐冲击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