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7411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50997.X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复合定向排水抑冰微结构的燃料电池双极板,所述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反应面和冷却面;所述反应面上设置有进气口、气体反应区、两个气体过渡区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其中一个气体过渡区连通,出气口与另一个气体过渡区连通;所述气体反应区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流道肋,相邻流道肋间形成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两端分别与两个气体过渡区连通;所述气体流道表面固定有多个纺锤肋和多个超疏水抑冰微突触;所述冷却面上设置有进液口、冷却区、两个冷却液分流区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其中一个冷却液分流区连通,出液口与另一个冷却液分流区连通;所述冷却区两端分别与冷却液分流区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1966969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51756.X
申请日:2024-12-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6F18/20 , B23Q17/09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N3/045 , G06N3/084 , G06N3/0985 , G06F123/02 , G06N3/04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切削刀具磨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重自注意力机制的铣削加工刀具磨损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布置与实验参数设置、信号采集样本选取、模型训练、铣削刀具磨损检测、铣削刀具磨损检测。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对刀具加工过程中的各类传感器信号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降维,更好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信息提取能力实现更高精度的刀具磨损预测,并通过更精妙的模型优化设计降低模型的复杂度,使得模型对适配的硬件的要求降低,让真正实现对刀具磨损的成为可能,从而有效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机床的安全运行;不仅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还为铣削加工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监测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958928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88419.8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细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多尺度微结构表面的加工成型方法及加工装置,装置包括:异形槽,所述异形槽的内部设置有线圈;载物台,所述载物台用于放置待加工物件,所述异形槽顶部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位于线圈的一侧,所述载物台放置于容纳腔内;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固定于容纳腔内,所述弹性件位于载物台与线圈之间;磁体,所述磁体安装在载物台内部,所述磁体位于载物台靠近线圈的一侧。通过通入预设频率的交流电使得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产生周期性变化,从而载物台在异形槽内移动,加上弹性件与异形槽的限位作用,实现载物台在异形槽内高速往复运动,从而实现载物台的低频振动,以实现对工件多尺度表面的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1884159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08639.6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IPC: H01M8/0432 , H01M8/04298 , H01M8/0438 , H01M8/04313 ,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06 , G06F119/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温度二维表征方法,包括:构建电堆单电池空气域简化模型,对单电池空气域压降进行模型拟合;构建电堆流体域简化模型,求解电堆每一片单电池空气流量;建立燃料电池产热量理论模型,求解电堆中单电池发热量;构建电堆二维简化模型,求解电堆整体温度分布。本发明提供的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温度表征方法,可通过试验进行修正,修改相应仿真参数,适用于采用不同规格双极板、膜电极组件的大功率电堆,具有不同电堆适配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00405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210784506.0
申请日:2022-07-0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换热装置,它包括导流超疏水芯体和导热槽道,该导热槽道的内壁面上设有沸腾微结构,该导流超疏水芯体置于导热槽道内,该导流超疏水芯体的外壁面上攻有若干条相互平行的螺旋带状的具有超疏水性的凹槽。通过凹槽控制沸腾气泡的运动行径,大量沸腾气泡在凹槽内运动形成沸腾气泡流,周围换热介质强烈扰动,从而有效增强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957751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211099314.2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烧结制备多孔反应载体板的方法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至少一组钯系催化剂颗粒与Al粉末颗粒、水溶性无机盐颗粒按照体积比1‑3:1‑3:1‑3进行混料,制得混合均匀的复合粉末;(2)将复合粉末铺在基板特定区域得到预制粉末层,然后进行激光烧结得到实体结构;(3)实体结构静置冷却,随后进行超声振动处理;(4)将实体结构进行水浴处理去除造孔剂及粘结不牢的粉末颗粒并烘干得到多孔反应载体板。本发明通过将催化剂与多孔载体直接烧结成多孔结构,并根据传质传热规律进行选区结构设计,提高催化剂利用率,省略催化剂负载流程,提高制氢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4732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14820.3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弹性复合膜的柔性热管,包括高弹性复合膜外壳、吸液芯和液体工质;外壳围成封闭的腔体,吸液芯和液体工质设于腔体内;其中高弹性复合膜包括聚合物基底和设于聚合物基底中的至少一波纹金属层,波纹金属层具有沿柔性热管轴向方向延伸的波纹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制备方法。高弹性复合膜作为柔性热管的外壳,在满足柔性热管弯折性能的前提下,具有突出的密封性能,能实现柔性热管大角度范围弯折,并且在弯折一定次数内仍能保持良好密封性。本发明可解决传统聚合物膜材料的高分子渗透问题,以及聚合物‑金属箔复合膜材料弯折性能不足的问题,保证柔性热管的弯折和传热性能,为高热流密度柔性电子器件的散热提供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48606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210108696.4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编程二自由度通用型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标定测试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压头部件和称重部件;称重部件用以承接柔性压力传感器,称重部件包括称重传感器以能采集压力信号;第二移动机构连接在第一移动机构和压头部件之间,第一移动机构能带动压头部件靠近以下压位于称重部件上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第二移动机构可调节地带动压头部件相对称重部件二自由度平行移动;其中,压头部件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独立的支撑柱,支撑柱可单独调节地朝向称重部件伸出以下压位于称重部件上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应用本技术方案可提供一种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柔性传感器及柔性传感器阵列的通用型快速标定测试装置,实现变传感器尺寸、变传感器个数以及可原位标定的测试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87506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51112.3
申请日:2024-01-1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汽车的燃料电池热管理仿真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包括:建立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并分别建立燃料电池模型、散热器模型、水泵模型、中冷器模型、氢气加热器模型;将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与燃料电池模型、散热器模型、水泵模型、中冷器模型、氢气加热器模型关联建立燃料电池热管理的一维仿真模型,基于燃料电池热管理的一维仿真模型监测燃料电池冷却液进口温度和燃料电池冷却液出口温度。可精确观测燃料电池重卡热管理系统在车辆行驶下运行状态,为燃料电池重卡热管理系统框架设计、操作参数及散热性能分析、控制策略优化等提供仿真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171821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271886.9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 厦门大学 ,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IPC: B23B5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转位浅孔钻,第一螺旋容屑槽顶端设有第一引导避让结构,该第一引导避让结构包括沿着中心刀片安装槽外周面向下延伸的第一导面以及沿着部分第一扩角面向下延伸的第二导面,第一导面为平直面且其宽度自上而下渐变小,第二导面包括导直面和导曲面,第一导面内端与第二导面内端相连接,第一导面外端和第二导面外端均与第一螺旋容屑槽内部相连通,以形成凹槽空间。本申请提高了浅孔钻的切削性能,提高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实现切削过程中受力方向的控制、解决钻头体处的堵屑卡屑问题、引导切屑的形成及排出、控制切屑的运动轨迹和方向、提高钻体的刚度,增大排屑空间等,以实现钻孔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满足用户的高质量加工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