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芯中子和温度测量探测器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776617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129609.X

    申请日:2022-09-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堆芯中子和温度测量探测器组件。所述探测器组件包括:端塞、不锈钢套管、变径过渡管、密封贯穿件、连接器安装管及连接器依次连接;不锈钢套管及变径过渡管的内部形成空腔,空腔内由下至上设置下保护套及薄壁管;电缆转接件将热电偶、自给能探测器的铠装电缆进行软导线转接保护,软导线与连接器的插针焊接,连接器的内部通过装配固定密封筒对插针焊接位置进行封装;热电偶冷端和电缆转接件贴合安装并保持在同一高度;热电偶和自给能探测器穿过密封贯穿件、电缆密封件,延伸至空腔内;排气管与密封贯穿件及电缆密封件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安全性高,适用于三代核电站内。

    一种先进堆芯测量系统用机柜及测量系统的散热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2898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96734.6

    申请日:2023-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先进堆芯测量系统用机柜及测量系统的散热设计方法,机柜包括柜体、机柜前门、机柜后门,述柜体内设有自上而下的多个带有透气孔的托盘,各托盘上设有底部及顶部均有电气散热孔的电气机箱;电气机箱设置在靠近机柜前门的位置处,使靠近机柜前门的区域形成热区、靠近机柜后门的区域形成冷区;机柜前门与柜体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机柜后门与柜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在柜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排风组件,柜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排风组件,在单位时间周期内第一排风组件的排气量与第二排风组件的进气量不等。本发明基于机柜内压力变化,使热气流能够基于压差自动寻找最短的路径后由缝隙排出,最终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一种用于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的验证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41973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102493.0

    申请日:2022-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的验证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工控机、通讯接口模块、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所述工控机分别与所述通讯接口模块、所述输入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通讯连接;所述通讯接口模块用于向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输出模拟数据或接收所述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的采集数据;所述输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的采集数据;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模拟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向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提供SPND电流信号以对所述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系统设备进行快速诊断和故障定位。本发明能够模拟自给能中子探测器信号,对CNFM系统设备进行快速诊断和故障定位,突破了传统通过分离仪表对各个通道进行单一测试的局限。

    一种反应堆周期计算方法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21855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610298457.4

    申请日:2016-0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周期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反应堆启动源数据;步骤2:计算步骤1采集的源数据的动态涨落Pf值;步骤3:基于整个反应堆启动过程中Pf值绘制相应的涨落曲线,基于所述涨落曲线对测量段进行分区处理,将测量段分成三个区域:低计数率区、中间区、高计数率区;步骤4:对低计数率区、中间区进行滤波处理获得最佳滤波参数;步骤5:基于步骤4获得的最佳滤波参数对源数据进行滤波,计算滤波后的反应堆周期,实现了滤波参数更可靠,周期测量稳定性较高的技术效果。

    一种中子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6000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926266.9

    申请日:2024-12-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辐射剂量与辐射防护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中子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子探测器包括金刚石单晶层、位于金刚石单晶层上表面的第一电极层、位于金刚石单晶层下表面的第二电极层和位于第一电极层表面的中子转化层,中子转化层包括6LiF。所述中子探测器利用中子与中子转化层反应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金刚石单晶层中电离实现中子探测,6LiF和热中子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能量高,容易入射到灵敏层,有利于在n、γ混合场下实现n/γ甄别,并具有较强的抗伽马射线干扰能力。因使用固态材料避免了泄漏风险和辐射损伤,提高了探测器的安全稳定性,紧凑的固态设计增强了便携性,简化了探测器的制造工艺,适合现场探测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