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99250A
公开(公告)日:2008-01-02
申请号:CN200580046088.X
申请日:2005-12-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485 , H01M4/131 , H01M4/366 , H01M4/50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谋求确保对电解质中的残留水分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来抑制电池的特性劣化。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集电体;与集电体接触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被覆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含有从钴、镍和锰之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化合物。被覆层由通式LixPTyOz或者LiaMObNc表示的耐湿性优良的锂离子传导性无机化合物构成。
-
公开(公告)号:CN1754260A
公开(公告)日:2006-03-29
申请号:CN200480004930.9
申请日:2004-04-0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L2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6/40 , H01L23/58 , H01L2924/0002 , H01M2/0275 , H01M10/05 , H01M10/052 , H01M10/0561 , H01M10/0565 , H01M10/4257 , H01L2924/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电池的集成电路装置,其中集成电路和固态电池形成在同一基板上。在该搭载电池的集成电路装置中,包括N型杂质的第一扩散层形成在搭载固态电池的半导体基板的区域与搭载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基板的区域之间,而包括N型杂质的第二扩散层在搭载固态电池的半导体基板的区域下面形成,并与第一扩散层重叠。
-
公开(公告)号:CN1172403C
公开(公告)日:2004-10-20
申请号:CN00801085.4
申请日:2000-06-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H01M10/052 , H01M10/345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备有电极及离子传导体的电化学元件的劣化检测方法,检测电化学元件的电化学特性,将测得的值与该元件的标准电化学特性比较并推定该元件的劣化程度。根据检测到的劣化程度把握元件的容量,并根据该容量和元件的输出推定元件的剩余容量。由此,能高精度检测二次电池等电化学元件的劣化程度及剩余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503395A
公开(公告)日:2004-06-09
申请号:CN200310120000.7
申请日:2003-11-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C23C14/0676 , H01M10/0562 , H01M10/4235 , H01M2300/0068
Abstract: 使用了氮化磷酸锂构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电池能够抑制因磷原子的还原而引起的充放电特性、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等的下降。使氮化磷酸锂中包含过渡金属元素而构成固体电解质。
-
公开(公告)号:CN1462488A
公开(公告)日:2003-12-17
申请号:CN02801365.4
申请日:2002-04-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421 , H01M4/0426 , H01M10/0436 , H01M10/052 , H01M10/0562 , H01M2300/0068 , Y10T29/49115
Abstract: 二次电池,所述电池由基板、第1集电体、第1电极、固体电解质、第2电极和第2集电体所构成,上述基板上设有作为上述第1电极之集电体的上述第1集电体,上述第1集电体上设有上述第1电极,上述第1电极上设有上述固体电解质,上述固体电解质上设有上述第2电极,上述第2电极上设有作为上述第2电极之集电体的上述第2集电体,选自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的至少1个电极中包含选自离子传导性材料和电子传导性材料的至少1种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4025342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280055713.7
申请日:2012-11-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 Y02E60/122 , Y02P7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非水电解质浸渗性提高,从而可以提高输入输出特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负极包括负极芯材片材和被负极芯材片材支承的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含有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和粘结剂,负极合剂层具有散布于表面和内部的多个空孔,空孔的平均最大直径R为45~125μm,空孔的个数密度是负极合剂层的表面每1cm2或面方向的截面每1cm2为8~17个。
-
公开(公告)号:CN103582963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80027662.7
申请日:2012-08-0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7 , H01M2/1022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4207 , H01M10/6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驱动中发热的部件、能够充放电的第一电池、能够充放电并且耐热性比前述第一电池高的第二电池、以及壳体,该壳体用于收容前述部件并且提供收容前述第一电池的第一空间和收容前述第二电池的第二空间。前述第一空间和前述第二空间设置为:前述部件驱动时前述第二电池的温度平均地高于前述第一电池的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63158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280026494.X
申请日:2012-04-0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4/13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431 , H01M4/13 , H01M4/70 , H01M10/052 , H01M10/0587 , H01M2010/4292 , Y02E60/122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谋求高容量化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没有锂等金属的析出,循环特性优异。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被卷绕的电极组30中,正极10在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20在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满充电时的负极20的充电容量相对于该负极20的理论容量被设定在83~99%的范围;将电极组30的最内侧的直径设为R1、负极的厚度设为t时,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外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a的每单位面积的活性物质质量M1、与形成于内周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每单位面积的活性物质质量M2,满足M1/M2<(R1+t/2)/(R1-t/2)的关系式。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645B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0910178208.1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制作具有片状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的工序;根据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制作负极的工序,该负极具备片状负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使隔膜介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它们相互对置的工序;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a)准备表面粗糙度Rz为2μm以上20μm以下的片状集电体;(b)在氧或氮气氛下,使硅从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角Φ的方向入射到所述集电体上并使其沉积,形成含有所述硅和所述氧、或者所述硅和所述氮的活性物质层,其中,20°≤Φ≤85°。
-
公开(公告)号:CN101772709B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0880101948.9
申请日:2008-12-1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G01R31/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679 , H01M10/0525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的寿命推测方法,其中,在伴随着充放电循环进行的过程中,至少检测2次仅以不同的循环数进行充放电时的锂二次电池的放电后的开路时的电压。接着,将各电压值中的至少2个值相对于各循环数进行作图。然后,描画通过了各作图点的圆弧,基于该圆弧的大小来推测锂二次电池的寿命。基于该寿命推测来控制锂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从而能控制劣化的进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