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流体储藏发电装置
    3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74554B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580046337.9

    申请日:2015-08-25

    Abstract: 压缩流体储藏发电装置(10)具备压缩机(11)、蓄压部(12)、发电机(13)、高温热回收部(23、25)、高温加热部(27、30)、低温热回收部、低温加热部(21、26、29),前述压缩机(11)具有电动机(34)和被该电动机(34)驱动而压缩工作流体的压缩机主体(22、24),前述蓄压部(12)储藏借助前述压缩机主体压缩的工作流体,前述发电机(13)具有膨胀机(28、32)和发电机主体(35),前述膨胀机(28、32)被从前述蓄压罐(12)供给的工作流体驱动,前述发电机主体(35)被该膨胀机驱动,前述高温热回收部(23、25)从从前述压缩机主体流向前述蓄压罐(12)的工作流体回收热,前述高温加热部(27、30)借助由高温热回收部回收的热,对从前述蓄压罐(12)流向前述膨胀机的工作流体加热,前述低温热回收部将由压缩机(11)和发电机(13)的至少一方的低温发热部产生的热回收至低温热媒介,前述低温加热部(21、26、29)通过与已由低温热回收部进行热回收的低温热媒介的热交换,将工作流体加热。

    压缩空气储藏发电装置以及压缩空气储藏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32511A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680026506.7

    申请日:2016-04-27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缩空气储藏发电装置(2)具备压缩机(10)、蓄压罐(12)以及膨胀机(14)。压缩机(10)借助可再生能源驱动马达(30)从而压缩空气。蓄压罐(12)储藏压缩空气。膨胀机(14)被压缩空气驱动。发电机(28)机械地连接于膨胀机(14),进行发电。另外,装置(2)具备回收压缩热的第1热交换器(18)、储藏热介质的热介质罐(20)以及加热压缩空气的第2热交换器(22)。另外,装置(2)具备第1泵(46)和控制装置(48a)。第1泵(46)对供给至第1热交换器(18)的热介质的量进行调整。控制装置(48a)控制第1泵(46),对供给至第1热交换器(18)的热介质的量进行调整,以便将储藏于热介质罐(20)的热介质维持为规定的第1温度。由此,提供能够将充放电效率维持得较高的压缩空气储藏发电装置(2)。

    流体机械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8686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010584985.9

    申请日:2010-12-02

    Inventor: 松隈正树

    Abstract: 一种流体机械,在收容内外螺纹啮合的螺旋转子、且从一侧吸气而从另一侧排气转子室与支承螺旋转子的转子轴的轴承之间具有大气连通孔,在一侧与大气连通孔连接、另一侧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路中设置阀,一旦大气连通路的内压比规定的压力值高,该阀便以只允许从所述大气连通路流向大气的方式打开。用上述结构来防止杂质从外部流入流体机械的内部。

    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60978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910134137.5

    申请日:2009-04-13

    Inventor: 松隈正树

    Abstract: 一种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包括以下的部件:容积型蒸汽膨胀机;被上述容积型蒸汽膨胀机驱动的容积型空气压缩机;能够调节上述容积型蒸汽膨胀机的吸气量的容量调节阀;检测上述容积型空气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以及控制装置,基于上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容量调节阀的开度以使上述容积型空气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压力成为一定。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不论蒸汽的使用量如何,能够稳定地回收压力差能量的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

    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60978A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910134137.5

    申请日:2009-04-13

    Inventor: 松隈正树

    Abstract: 一种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包括以下的部件:容积型蒸汽膨胀机;被上述容积型蒸汽膨胀机驱动的容积型空气压缩机;能够调节上述容积型蒸汽膨胀机的吸气量的容量调节阀;检测上述容积型空气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以及控制装置,基于上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容量调节阀的开度以使上述容积型空气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压力成为一定。通过这样的结构,提供不论蒸汽的使用量如何,能够稳定地回收压力差能量的蒸汽膨胀机驱动空气压缩装置。

    螺杆流体机械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18796A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810170086.7

    申请日:2008-10-22

    Inventor: 松隈正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8/16 F04C29/0021 F04C2240/50

    Abstract: 一种螺杆压缩机,具备:阴阳一对的螺杆转子,相互地咬合而能够旋转地收容在壳体内、吸入流体而使流体压缩或者膨胀而排出;主推力轴承,内环固定在作为螺杆转子的至少一方的旋转轴的转子轴上、外环固定在壳体上而承受转子轴的推力;平衡轴承,内环固定在转子轴上、外环能够相对于壳体而移动;保持平衡轴承的外环的轴承保持部件;借助流体压力而向排出侧推压轴承保持部件的流体压力施加机构。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减低转子轴的推力载荷,能够借助平衡活塞而排除旋转负荷的增加和平衡活塞的密封泄漏的危险性。

    螺杆压缩机
    3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4592C

    公开(公告)日:2004-01-14

    申请号:CN98120345.0

    申请日:1998-09-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8/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防止滑阀与螺杆转子接触的螺杆压缩机。该压缩机包括用于调整螺杆转子1、2吸入侧径向开口部大小的容量控制滑阀3,该滑阀3配置成借助在排出侧所设置的、在流体压力作用下动作的活塞,通过活塞杆6可进退的形式,在该压缩机中设置有以滑阀3吸入侧端部的离开螺杆转子1、2的位置朝平行于螺杆转子1、2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8以及用于支持该突出部8的支持部10,该支持部10与随滑阀3一起进退的突出部8的螺杆转子1、2轴线侧的面9可相对滑动地接触。

    压缩空气储存发电装置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42463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980015347.4

    申请日:2019-01-18

    Abstract: CAES发电装置1具备多个压缩膨胀兼用机(13)、储存压缩空气的蓄压部(30)、多个热交换器(15)、储存热媒的蓄热部(40)、容纳多个压缩膨胀兼用机(13)及多个热交换器(15)的长方体状的多个第1容器(10)。多个第1容器(10)以长边侧侧面(11)相对的方式被并列配置。在第1容器(10)的长边侧侧面(11),设置有用于将压缩膨胀兼用机(13)与容器外部连通的配管的出口即通气口(11d)。在第1容器(10)的短边侧侧面(12),设置有将把压缩膨胀兼用机(13)与蓄压部(30)流体连接的空气配管(31)取出的第1取出口(12a)、将把热交换器(15)与蓄热部(40)流体连接的热媒配管(41)取出的第2取出口(12b)。

    压缩空气贮藏发电装置
    3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37311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880027534.X

    申请日:2018-04-10

    Abstract: 压缩空气贮藏发电装置1具备电机13、压缩机10、蓄压罐11、膨胀机12、发电机15、电动机用变换器14、发电机用变换器16、供电指令接收部31、放电指令接收部32和控制装置30。控制装置30具有:判定供电指令值是否比最小充电电力小的供电判定部30a、判定放电指令值是否比最小放电电力小的放电判定部30c、以及输入输出调整部30e,所述输入输出调整部30e在通过供电判定部判定为供电指令值比最小充电电力小或者通过放电判定部判定为放电指令值比最小放电电力小的情况下控制变换器14、16而同时驱动电机13和发电机15。

    压缩空气储能发电装置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20610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880025730.3

    申请日:2018-03-15

    Abstract: 压缩空气储能发电装置具备压缩机(4)、蓄压部(6)、膨胀机(8)、发电机、第一热交换器(5)、第一蓄热部(9)、第二热交换器(7)、第二蓄热部(10)。通过热介质流路(3)将第一热交换器(5)、第一蓄热部(9)、第二热交换器(7)、第二蓄热部(10)依次连接,形成能够使热介质以循环的方式流动的主流路(11)。设置从热介质流路(3)中的、自第二热交换器(7)朝向第二蓄热部(10)的热介质流路(3)分支且朝向第一蓄热部(9)的缩短流路(12),从而形成能够使热介质以在第一蓄热部(9)与第二热交换器(7)间循环的方式流动的副流路(13)。设置第一加热机构(22)和切换机构(20、21),第一加热机构设置在缩短流路(12)的中途,能够对通过的热介质进行加热,切换机构能够切换为主流路(11)与所述副流路(13)中的任一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