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86101081A
公开(公告)日:1986-09-17
申请号:CN86101081
申请日:1986-02-06
Applicant: 西屋电气公司
Inventor: 伦迪·乔治·洛特 , 弗兰克·约瑟夫·巴洛
IPC: G21C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7/117 , G21C7/27 , G21Y2002/201 , G21Y2002/40 , G21Y2004/302 , G21Y2004/40 ,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堆芯内进行谱移的方法和装置。置换棒(50)内预先充水,其量相当于该棒体积的一小部分。置换棒上有密封件(70),设计成在堆芯慢化剂/冷却剂压力与置换棒的内压之间的压差增到某个预定值以上时,可使棒内充满水。当需要逆向谱移、增大反应性时,使堆处于次临界,所缺反应性实际上相当于置换棒内充满水所能增加的反应性,这时所述压差增到预定值以上,这最好通过降低一回路慢化剂/冷却剂温度来实现,而保持系统内压力不变。
-
公开(公告)号:CN108885909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780022276.1
申请日:2017-03-01
Applicant: 纽斯高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9/205 , G21C5/18 , G21C19/07 , G21D1/00 , G21Y2002/201 , G21Y2004/504 ,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与多个燃料循环相关联的多个反应堆堆芯中装载燃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燃料循环中,将第一反应堆堆芯装载有选自第一批燃料的第一燃料组件,将第一反应堆堆芯装载有来自第二批燃料的第一部分乏燃料组件,将第二反应堆堆芯装载有来自第一批燃料的第二燃料组件,以及将第二反应堆堆芯装载有来自第二批燃料的第二部分乏燃料组件。在第一燃料循环完成之后执行的第二燃料循环中,该方法包括将第二反应堆堆芯装载有新鲜燃料组件以及将第二反应堆堆芯装载有来自第一批燃料的第一燃料组件。
-
公开(公告)号:CN101504872B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0810178126.2
申请日:2008-11-19
Applicant: 西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7/10 , G21Y2002/201 , G21Y2002/304 , G21Y2004/10 , G21Y2004/30 , Y02E30/39
Abstract: 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的先进灰棒控制组件(GRCA)。该GRCA使得灰棒组件可控制地插入核反应堆,由此控制该反应堆产生的功率比率且在全功率下提供反应性控制。每个灰棒组件包括细长管状元件、设置在管状元件中的主中子吸收剂,所述中子吸收剂包括吸收材料,优选地为钨,该吸收材料具有10至30靶恩的2200m/s中子吸收微观捕获横截面。内支承管可设置在主吸收剂和管状元件之间,作为辅助吸收剂以改善中子吸收、吸收剂损耗、组件重量和组件热传递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493143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180040941.2
申请日:2011-08-23
Applicant: 西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IPC: G21C3/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3/356 , G21C3/344 , G21C3/352 , G21Y2002/201 , G21Y2002/302 , G21Y2002/303 , G21Y2004/30 , Y02E30/40
Abstract: 一种用于核燃料组件(20)的支承栅格(26),所述燃料棒组件(20)具有带一定直径的大致圆筒形燃料棒(28),其中,所述支承栅格(26)包括具有多个外部条带(44)的框架组件(40)和多个管状构件(50)和/或螺旋形框架构件(70)。所述管状构件(50)/螺旋形框架构件(70)具有构造为与相邻螺旋形框架构件(70)相接触的接触部分(54、55)和具有较小直径的至少一个螺旋形燃料棒接触部分(52)。所述较小直径基本等于所述燃料棒(28)的直径,使得设置在所述螺旋形框架构件(70)中的燃料棒将在螺旋形燃料棒接触部分(52)处与所述内部螺旋形框架构件(70)相接合。所述螺旋形燃料接触部分(52)可以具有可变螺距。
-
公开(公告)号:CN101720488B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0880007103.3
申请日:2008-02-21
Applicant: 阿海珐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 G21C19/3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5/18 , G21C19/307 , G21Y2002/103 , G21Y2002/201 , G21Y2002/50 , G21Y2004/40 , Y02E30/4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具有改进的冷却系统的核电设备,所述冷却系统使用固体或流体形式的纳米颗粒以改进热传导并减少腐蚀。将纳米颗粒输送到闭合的冷却回路,例如CCWS(300)。本申请还公开了供给纳米颗粒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1542633B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0780043609.5
申请日:2007-10-29
Applicant: 阿雷瓦核能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曼弗雷德·迈因特科尔
IPC: G21C15/16 , G21C19/307 , B01D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9/307 , B01D19/0005 , B01D19/0015 , C09K5/045 , C09K2205/24 , G21D1/02 , G21Y2002/201 , G21Y2004/30 , G21Y2004/40 , Y02E30/40 , Y02P20/123 , Y02P20/124 , Y02P20/57
Abstract: 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R)的脱气装置(2),其具有耦合在压水反应堆的主冷却循环上的、由反应堆冷却剂(R)流过的脱气塔(6)。该脱气装置(2)进一步包括具有第一热交换器(52)的冷却剂蒸发器(54)和具有第二热交换器(44)的脱汽冷凝器(34),其中冷却剂蒸发器(54)的热交换器(52)在次级侧由反应堆冷却剂(R)的分流流过,和其中脱汽冷凝器(34)的热交换器(44)在初级侧接入连接到脱气塔(6)上的蒸汽和气体排出管道(32)。脱气装置(2)应当这样来提供,既在尽可能保持简单的结构中并且考虑有关的安全规定的情况下使得对在反应堆冷却剂(R)中溶解的不可冷凝的气体的一个特别有效的和同时能量高效的分离是可能的,其中配属的核能中间冷却系统的热负载还尽可能地保持低。为此根据本发明这样设计:冷却剂蒸发器(54)的热交换器(52)在主级侧接入热泵循环(58),热泵循环涉及到在装置运行中调节的热流而这样地耦合到所述脱汽冷凝器(34)的所述热交换器(44)上,从而使在所述脱汽冷凝中所释放的热量至少部分地传递到流过所述冷却剂蒸发器(54)的所述反应堆冷却剂(R)上并在此引起所述反应堆冷却剂的蒸发。
-
公开(公告)号:CN101228593B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0680026893.0
申请日:2006-06-24
Applicant: 雷弗拉克托里知识产权两合公司
Inventor: 布鲁诺·威廉米
IPC: G21C9/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9/016 , G21Y2002/201 , G21Y2002/207 , G21Y2002/303 , G21Y2002/304 , G21Y2002/50 , G21Y2004/10 , G21Y2004/303 ,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罐式堆芯熔化物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包括其内表面具有多层式衬里的外包层,其中,所述衬里由内至外包括:整体牺牲层,由耐高温的模制部件构成的层以及在所述包层与所述由模制部件构成的层之间的整体填充层。
-
公开(公告)号:CN101606205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0780046748.3
申请日:2007-11-16
Applicant: 阿海珐核能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5/06 , G21C3/334 , G21C7/117 , G21Y2002/201 , G21Y2004/30 , Y02E30/32 , Y02E30/3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水核反应堆堆芯的固定式组件(1),其包括棒(3)和棒(3)的支架(5)。该支架(5)包括:圆头(7),翼形件(9),它们从圆头(7)向外径向延伸,棒(3)的安装系统(10),它们分布在翼形件(9)上,以及至少两个抵靠在堆芯的上板上的支撑元件(41),当固定式组件(1)布置在核燃料组件上时,所述支撑元件(41)每个都在取向为竖直朝上的方向上从相应的翼形件(9)纵向凸出超过安装系统(10)。
-
公开(公告)号:CN101542634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0780043698.3
申请日:2007-11-14
Applicant: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白石直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5/18 , F15D1/0015 , G21Y2002/201 , G21Y2002/207 , G21Y2002/304 , G21Y2004/302 , Y02E30/40 , Y10T137/2115 , Y10T137/2169 , Y10T137/2224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缓流器可被控制的蓄压注水罐,不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成本,以使得在大流量运行时不会在旋流腔中形成旋流。该缓流器(24)构造为使得碰撞喷射流体控制装置(切面(41)或突出部)设置在小流量管(27)(内表面(27c))和旋流腔(内表面(25a))之间的连接部(34)。碰撞喷射流体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大流量操作中流到旋流腔(25)内侧大流量管(26)的喷射流体和小流量管管(27)的喷射流体彼此碰撞产生的喷射流体直接流到出口(29),而不会在旋流腔(25)中形成旋流。
-
公开(公告)号:CN101981629A
公开(公告)日:2011-02-23
申请号:CN200880120450.7
申请日:2008-12-02
Applicant: 阿利发NP有限公司
IPC: G21C9/06 , G21C19/3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9/06 , G21C19/317 , G21Y2002/201 , G21Y2002/206 , G21Y2004/30 ,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设施安全系统(1),包括若干催化复合器元件(40,44),所述催化复合器元件可引发流入气流带入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复合反应,即使在比较严酷的条件下或者在此类情况下,所述系统也能保证以极高的运行安全性从混合气体中可靠地消除氢气。为此目的,本发明对复合器元件和/或者在气体侧连接两个复合器元件的流动路径进行适当设计,从而在第一个复合器元件(40)中进行复合反应时通过点火在气体介质中产生压力脉冲(40),该压力脉冲在相邻的第二个复合器元件(44)的流入区中使得气体以至少5m/s的流速发生一个气体移动过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