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红外单光子探测器
    4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90733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111264205.7

    申请日:2021-10-27

    Inventor: 钱森 王志刚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大面积红外单光子探测器,包括:光子探测阴极(102),光子探测阴极(102)的面积大于预设面积阈值;收集从光子探测阴极(102)放出的光电子的电子探测器(104);以及容纳光子探测阴极(102)以及电子探测器(104)的真空容器(106),真空容器(106)的壳体为透光材料;其中,光子探测阴极(102)包括附着在真空容器(106)的壳体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的薄膜材料(1022)和附着在真空容器的壳体的内表面的光阴极层(1024),薄膜材料(1022)用于将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光阴极层(1024)用于使薄膜材料(1022)转换得到的可见光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该方法实现了大面积光阴极探测器,来探测红外单光子,并能提高有效探测效率。

    近贴型大开口面积比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公开(公告)号:CN111883413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10718922.1

    申请日:2020-07-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贴型大开口面积比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包括输入光窗、光电阴极、方形管壳、微通道板和位敏阳极。光电阴极位于输入光窗的内表面,微通道板位于光电阴极和位敏阳极之间;方形管壳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陶瓷环、输入电极、第二陶瓷环、吸气剂电极、第三陶瓷环和铟封层,方形管壳通过封接层与输入光窗封接;位敏阳极包括陶瓷骨架、输出电极和阳极,多个阳极成矩阵式阵列分布在陶瓷骨架内,阳极之间互不连通、互相独立;每个阳极为锥形结构,电子接收端为正方形面,输出端由锥形逐渐过渡到圆柱形阳极杆,微通道板采用两片式、竖直叠加结构,使得两片微通道板孔径呈“く”型,一端通过输入电极定位和供电,另一端通过输出电极定位。

    电子管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026669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080047134.2

    申请日:2020-06-11

    Abstract: 电子管(1)包括:壳体(10),其包括具有电磁波透射性的窗(11a);电子释放板(21),其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根据电磁波的入射而释放电子;和保持部件(22),其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保持电子释放板(21)并且对电子释放板(21)施加电压。电子释放板(21)具有彼此相对的第1主面(21a)和第2主面(21b)。保持部件(22)具有与第1主面(21a)接触的基部(25),和与第2主面(21b)的缘部接触并且对电子释放板(21)向基部(25)弹性地施力的多个电子释放板施力部(27c)。保持部件(22)经由该多个电子释放板施力部(27c)与第2主面(21b)电连接。

    MCP总成及带电粒子检测器
    4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13773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80041836.7

    申请日:2019-06-14

    Inventor: 林雅宏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的MCP总成,作为用来使具有网状区域的可挠性薄片电极的易用性提升的构造,为至少由导电性的上侧支撑构件、MCP单元、输出电极、可挠性薄片电极、导电性的下侧支撑构件所构成。可挠性薄片电极,具有设有多个开口的网状区域。可挠性薄片电极与下侧支撑构件为物理性且电性连接,构成为通过上侧支撑构件与下侧支撑构件来夹住可挠性薄片电极。由此,即使伴随网状区域的开口率增加而可挠性薄片电极变薄,在MCP总成内可挠性薄片电极仍会被可靠地保持且被设定电位。

    近贴型大开口面积比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公开(公告)号:CN111883413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718922.1

    申请日:2020-07-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贴型大开口面积比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包括输入光窗、光电阴极、方形管壳、微通道板和位敏阳极。光电阴极位于输入光窗的内表面,微通道板位于光电阴极和位敏阳极之间;方形管壳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陶瓷环、输入电极、第二陶瓷环、吸气剂电极、第三陶瓷环和铟封层,方形管壳通过封接层与输入光窗封接;位敏阳极包括陶瓷骨架、输出电极和阳极,多个阳极成矩阵式阵列分布在陶瓷骨架内,阳极之间互不连通、互相独立;每个阳极为锥形结构,电子接收端为正方形面,输出端由锥形逐渐过渡到圆柱形阳极杆,微通道板采用两片式、竖直叠加结构,使得两片微通道板孔径呈“く”型,一端通过输入电极定位和供电,另一端通过输出电极定位。

    一种光电倍增管的电磁屏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192647B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811052779.6

    申请日:2018-09-10

    Inventor: 吴和宇 吕绮雯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电倍增管的电磁屏蔽结构,包括:光电倍增管的管体外围依次设有屏蔽层和绝缘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管体的管壁接触,以对所述管体进行电场和磁场屏蔽,所述绝缘层包裹所述屏蔽层,以对所述屏蔽层进行封装隔离;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光电倍增管的相应管脚连接,且所述屏蔽层为由坡莫合金材料制备的单层结构。上述结构可以在不影响电磁屏蔽效果的情况下,减少封装屏蔽层厚度,使得封装过程更加简便,屏蔽效果更加可靠。

    一种基于微通道板结构的光电倍增管的防水封装

    公开(公告)号:CN110265281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07491.1

    申请日:2019-0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板结构的光电倍增管的防水封装,包括金属壳、灌胶壳和灌封胶,所述金属壳为上大下小变径的带底直筒结构,所述金属壳上部底面设有容纳所述光电倍增管可伐金属盘的环形凹槽,下部侧壁设有电缆引出管,所述灌胶壳架设在所述金属壳内,所述光电倍增管底部经可伐金属盘插入所述金属壳内,搁置在所述环形凹槽上,将所述金属壳分为上下两个腔室。本发明设置容纳光电倍增管下部的金属壳,承受外部水压;其内设有与光电倍增管软接触的灌胶壳,在灌胶壳内、以及金属壳与过渡节之间实现灌封胶的填充;外部整体包覆密封层;形成多重密封,结构稳定,密封可靠性高。

    光电倍增管和包含其的传感器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04752146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410046357.3

    申请日:2014-02-10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电倍增管具备内部被维持为真空状态的密闭容器、以及容纳在该密闭容器的电子倍增单元,密闭容器以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使用为前提,其一部分由陶瓷侧管构成。该光电倍增管为了使耐振性提高,还具备用于固定于电子倍增单元相对于密闭容器的设置位置的构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