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93332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425777.9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61K38/22 , A61K39/395 , A61K45/06 , A61P1/16 , A61P35/00 , A61K31/375 , A61K31/444 , A61K31/5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组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巨块型肝癌的联合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巨块型肝癌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巨块型肝癌的联合药物组合物,包括:胸腺法新、维生素C、抗PD‑1抗体、阿帕替尼和替吉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治疗巨块型肝癌联合用药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巨块型肝癌药物中的应用,在不进行TACE术及常规放、化疗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小肝脏部位肿瘤的体积,可显著抑制肝肿瘤的生长,缓解病人的病情,甚至逆转肝内转移灶、血清胸苷激酶含量和甲胎蛋白的含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且没有引起肝功能及骨髓功能异常,毒副作用和不良事件。
-
公开(公告)号:CN113786170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101529.9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61B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近红外II区超光谱成像的肿瘤乏氧在体定量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采用新颖的近红外II区超光谱成像技术框架,进行多分子荧光信号高分辨率采集;构建激发荧光标准谱,融合光谱智能分离技术,突破多分子荧光强度信息同步精准测量的技术难题;采用双数字微镜阵列,通过空间频率调制激发与结构光单像素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荧光寿命信息的采集和三维重建,实现组织氧合水平和乏氧多分子事件的一体化获取。设备同机融合荧光强度成像、荧光寿命成像以及结构成像三种技术,实现肿瘤乏氧多分子信息的在体定量可视化,为深入解析在乏氧条件下多分子事件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硬件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3633638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1054632.2
申请日:2021-09-09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61K31/506 , A61P3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LY2835219在制备抗肿瘤转移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首次发现LY2835219可用于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其安全性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好,价格便宜。本发明既提供了一种LY2835219的新应用,同时也为癌症的辅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3349807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24242.8
申请日:2021-06-04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收集多模态影像学数据的医用x射线机,包括检测模块、操作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支架、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旋转组件、连接所述旋转组件输出端的转动块、固定在所述转动块上的驱动组件、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输出端的C型架、固定在所述C型架上端的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升降装置、连接在所述升降装置输出端的x射线机发射端、固定在所述C型架下端的x射线机接收端,所述安装板上还固定有屏蔽套管,所述屏蔽套管套设在所述x射线机发射端的下端外侧。本发明提供的医用x射线机,具有屏蔽套管以及屏蔽组件,能够隔绝x射线,防止医护人员长期受x射线影响而产生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13331180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671454.1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01N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负压存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水浴功能的负压存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有外罐,外罐外壁和内壁中间开设有外罐夹层,外罐夹层侧面内壁固定环绕有制冷器,所述外罐夹层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制热器,所述外罐内腔下端固定焊接有支撑架,支撑架上端可拆卸连接有内罐,内罐上端固定铰接有内罐盖于外罐上部中间位置。本发明,当4℃的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到外罐内腔包裹住内罐罐体,负压机通过负压吸引口对内罐内腔进行负压,抽取的脂肪通过脂肪进入口进入到内罐内腔,使脂肪存储在负压、无菌且低温的环境下,可以保持颗粒脂肪较好的活性提高脂肪移植手术质量和安全,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和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156103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010945725.3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61K31/7088 , A61P9/10 , A61P25/00 , C12N15/113 , C12Q1/688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状RNA circ‑FoxO3在制备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产品中的应用。该环状RNA在人源或小鼠源型物种中高度保守,具有相同的反向剪切位点,本发明证实circ‑FoxO3在MCAO/R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以及经OGD/R处理的脑血管内皮细胞系中高表达;通过敲低或过表达circ‑FoxO3,显示其在经OGD/R处理的内皮屏障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发明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化提供了新思路,为开发神经血管保护剂提供了新的靶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105360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403275.X
申请日:2021-04-15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C07C249/16 , C07C251/88 , C07D319/08 , C07B59/00 , C09K11/06 , G01N21/64 , A61K51/04 , A61K10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态探针FN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多模态探针FN,该多模态探针FN的化学式为C18H13FN2O2,所述的多模态探针FN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多模态探针FN对Cu2+、S2‑特异性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能够在体外和细胞内检测Cu2+、S2‑,是非常有潜力的荧光探针。
-
公开(公告)号:CN112315443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174507.0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A61B5/026 , A61B5/0275 , A61B5/0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成像对比剂急性肾损伤检测系统。本发明中,所述扫描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成像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成像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数据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数据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有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输入端,中央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图像分析模块的输入端;采用了IVIM模型,很好的解决了ADC值差异大的问题。对于肾脏病变而言,如果病变在注射钆剂后有强化;且病变内不含脂肪成分,那么该病灶一般为肿瘤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对28例病人的31个病灶(15例强化,16例无强化)行IVIM和对比增强MRI研究,从而增强了检测时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71369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44760.3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标记物挖掘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初始miDCN网络;构建mDCN网络和mi‑m‑DCN网络,对初始miDCN网络进行拓展,形成拓展miDCN网络;对初始miDCN网络和拓展miDCN网络进行模块挖掘,得到miDCN模块;获取金标准miRNA集合;获取金标准miRNA集合在miDCN模块中的miRNA之间的连接关系;计算金标准miRNA集合中的miRNA与miDCN模块中其余miRNA的度的相似性,将miDCN模块中相似性最高的miRNA作为新标记物。本发明结合了miRNA与mRNA两个层面的数据,并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生物学关系,挖掘复杂疾病的miRNA模块标记物,具有更加全面、系统和可移植性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897857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81503.2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G06F16/2458 , G06F16/215 , G06K9/62 , G16H5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脉夹层心脏手术后ICU时长预测方法,包括步骤:从主动脉夹层心脏手术后ICU数据库获取ICU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基于kendall相关系数,对预处理后的ICU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取其中相关系数值高于预设阈值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基于提取的ICU数据特征对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通过患者实时的主动脉夹层心脏手术后ICU数据,对其ICU时长进行预测。通过本发明,能够及对患者动脉夹层心脏手术后ICU时长进行预测,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及恢复过程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为医护人员制备医疗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