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弱耦合19芯32模沟槽辅助式环芯光纤

    公开(公告)号:CN1191655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378501.3

    申请日:2024-09-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纤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弱耦合19芯32模沟槽辅助式环芯光纤,可用的径向一阶角向|l|阶的空间信道数可达380个(|l|≥1)。每一个环芯纤芯由中心层纤芯、环芯层纤芯、内包层和低折射率环形沟槽层组成,19个纤芯按中心围绕双层环形分布式部署在外包层中,以确保多芯光纤的均匀性和一致性,降低光纤的制备复杂度,增加制备工艺误差的容忍度,在有限的包层直径下,设置合适的芯间距和低折射率沟槽层参数来抑制芯间串扰,以确保所有径向一阶模组能够进行弱耦合通信。

    一种模式均衡的多模掺铒光纤放大器模块

    公开(公告)号:CN11674245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31332.6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模式均衡的多模掺铒光纤放大器模块,包括:光复用隔离器、泵浦光源、环芯掺铒光纤、波分复用器;光复用隔离器是由泵浦纤和自制的海缆光纤集成的器件,通过中间的法拉第晶体实现隔离,内嵌的二向色镜实现信号光和泵浦光的复用,光复用隔离器件的输入端通过泵浦纤接收泵浦光,信号纤接收海底光缆中传输的信号光,通过输出端的信号纤与环芯掺铒光纤相熔接对其进行纤芯泵浦;波分复用器的输出端与环芯模掺铒光纤相熔接,对环芯掺铒光纤进行包层泵浦,实现不同模式增益差的控制。本发明的掺铒光纤放大器模块集成度高、结构简单、调试容易,且与光纤传输链路完全兼容的优势,适用于海底通信传输中的中继放大。

    一种压缩径向高阶模式的弱耦合多环少模光纤

    公开(公告)号:CN11659410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21135.1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径向高阶模式的弱耦合多环少模光纤,包括中芯、第一环芯、第二环芯和包层,其中:所述中芯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一环芯,所述第一环芯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二环芯,所述第二环芯的外周设置有所述包层;所述第一环芯的折射率高于所述中芯的折射率和第二环芯的折射率。本发明一方面利用多层结构将高阶OAM模式调控到合适的位置,使尽可能多的径向一阶OAM可以达到弱耦合传输的阈值条件。另一方面,多层的结构分散折射率突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OAM模式的纯度。

    一种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多波长高阶模式产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4380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682047.5

    申请日:2022-06-1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多波长高阶模式产生方法,属于光纤光缆领域。该方法为:将两个长周期光纤光栅间隔一段距离L之后级联,其中的两个长周期光纤光栅不限定是否一致,只要求实现耦合的模式一致,用以实现少模光纤中的基模到高阶纤芯导模的转换,级联的长度L用以控制高阶模式转换的波长数即谐振波长数。本发明的高阶模式产生方法利用一对纤芯模式干涉原理旨在解决目前在少模光纤中利用长周期光纤光栅来产生高阶模式的波长局限性,实现在多个波长下产生高阶模式,效果明显,制作简单。

    基于相位敏感放大的同频单纤双向传输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765586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111220022.5

    申请日:2021-10-2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位敏感放大的同频单纤双向传输系统,包括正向信号发射单元、反向信号发射单元、正向信号复制单元、反向信号复制单元、双向传输链路单元、第一相位敏感放大器、第二相位敏感放大器、正向信号接收单元以及反向信号接收单元;双向传输链路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光环形器、单模光纤以及第二光环形器;本发明能够抑制后向瑞利散射噪声,提升同频单纤双向传输系统的信噪比,实现长距离的同频单纤双向传输,从而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光纤资源的利用率。

    能够抑制突发错误传播的光通信数据接收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05532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174237.1

    申请日:2021-02-0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抑制突发错误传播的光通信数据接收方法和系统,先通过前馈均衡处理,以消除由光纤传输带宽限制引入的符号间干扰,再通过用加权判决反馈均衡器进行均衡处理,以在补偿由光纤色散效应带来的频谱零点损伤的同时,抑制突发错误传播,达到降低误码率的效果,然后通过噪声白化滤波,白化步骤S2‑1和步骤S2‑2所增强的有色放大带内噪声,继而通过最大似然序列估计,消除步骤S2‑3引入的已知的符号间干扰,并进一步抑制加权判决反馈均衡器的短突发连续错误,达到进一步降低误码率的效果,因此,本发明能够同时消除C波段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光通信系统中符号间干扰、信号频谱零点损伤和增强有色噪声的信道损伤,具有优越的误码率性能。

    一种非正交信号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55320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168729.X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公开了一种非正交信号的处理方法,其在非正交离散多音系统中采用编码辅助的迭代译码消除载波间干扰并结合比特和功率分配算法,最大限度利用信道带宽及各子载波信噪比。本发明这种消除载波间干扰的方法,大大降低了方法的复杂度,而且使其复杂度与使用的子载波数没有太大关联,使得本发明的非正交离散多音系统可以使用大数量的子载波,从而使其信道的均衡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子载波数量的提升,使得比特和功率分配方案带来的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信道带宽及各子载波信噪比。

    一种柔性可调谐的深紫外带通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79473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73724.5

    申请日:2020-11-14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可调谐的深紫外带通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将折射率调节材料与有机聚合物基质均匀混合作为主体复合材料;将微纳米尺度散射材料与所述主体复合材料混合,并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制备成光学散射材料;将所述光学散射材料真空脱泡后倒入PMMA模具中固化成膜,实现滤光片薄膜的制作,若干所述滤光片薄膜构成柔性可调谐的深紫外带通滤光片。本发明提供的柔性可调谐的深紫外带通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简单的多重掺杂制作工艺实现柔性可调谐深紫外带通滤光片的制备,具有制作低成本、制作过程简单、柔性可调谐、无需表面研磨、无入射角度依存性等优点。

    一种沟槽辅助式双阶跃环芯光纤

    公开(公告)号:CN112363271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082327.X

    申请日:2020-10-12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槽辅助式双阶跃环芯光纤,包括环芯和外包层,所述环芯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中心包层、第二层阶跃环、第一层阶跃环和环形沟槽;所述第一层阶跃环芯和第二层阶跃环芯的折射率呈现双阶跃环芯形状分布,所述第一层阶跃环芯用于控制光纤归一化频率从而调控模式数量,第二层阶跃环芯用于增加模式有效面积从而减小光纤各模式的非线性系数和用来抑制径向高阶模式,利用双层阶跃结构进行更大自由度的模式调控。所述光纤可以支持8阶OAM模组,模组间有效折射率差大于10‑4,可采用模组弱耦合传输;而模组内4个模式处于简并状态,可使用固定4×4规模的MIMO算法。所述光纤支持的OAM模式均为径向一阶模式。

    一种可见光动态标签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87838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823653.5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光动态标签及其实现方法,该可见光动态标签设有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以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将经过特定协议编码后的数字或字符信息比特流通过驱动电路循环加载到LED灯阵中,使得LED灯光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还能发送信息;接收端利用摄像头作为可见光动态标签的接收元件,使用摄像头拍摄带有调制信息的灯光,通过对接收到的可见光信息按照与编码协议对应的解码协议进行解调从而获得发送端发送的数字或字符信息,即可得到灯光中承载的信息。与二维码等传统实物标签相比,该标签具有制造成本低廉,信息保密性高,灵活应用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