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框液晶显示装置
    8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09835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210298963.5

    申请日:2012-08-21

    Inventor: 俞刚 杨流洋 贾沛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边框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后壳、设于后壳内的背光模组、设于背光模组上且与后壳固定连接的胶框、设于胶框上的液晶显示面板及设于液晶显示面板下端并与胶框连结的面饰材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通过数个连结部与胶框连结,所述连结部包括一方形平板、一卡合部及连结方形平板与卡合部的结合部,所述胶框对应连结部设有相应的卡合槽,该卡合槽包括一第一开口、位于第一开口下端的一第二开口及与第一与第二开口相通的一槽体,所述第一开口较第二开口大,组装时所述连结部的方形平板粘合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连结部的卡合部先穿过胶框卡合槽的第一开口到达槽体上部,再往下到达槽体下部,连结部的结合部对应卡于卡合槽的第二开口处,进而将液晶显示面板组装于胶框上。

    显示器
    8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42269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210301657.2

    申请日:2012-08-22

    Inventor: 杜志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器,包括显示屏、从侧面包围显示屏的边框、位于显示屏背面一侧的背光模组以及包覆背光模组的背面与侧面的显示器后盖,显示器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包括连接件以及配合件,配合件连接于显示屏的背面,连接件穿过显示器后盖、背光模组、边框后与配合件配合,以将显示屏、边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后盖连接在一起。本发明的显示器通过连接于显示屏的背面的紧固件将显示屏、边框、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后盖连接在一起,无需利用边框边缘对显示屏进行限位,显示屏的侧面与边框没有连接关系,这样可以使边框的宽度减少到1mm以下,同时结构简单并能保证结构牢固性。

    显示装置
    8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56155B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210237020.1

    申请日:2012-07-09

    Inventor: 金现喆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当使前盖耦接至后盖或与后盖分离时能够防止损坏后盖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后盖、耦接构件、以及前盖。所述后盖包括用来容纳显示面板的容纳空间。所述耦接构件可分离地耦接至所述后盖。所述前盖形成为围绕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边界部,并且可分离地耦接至所述耦接构件。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8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19405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25261.3

    申请日:2014-05-26

    Inventor: 盖欣 王宁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F1/0102 G02F1/133606 G02F1/133608 G02F2201/4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减少膜材褶皱、膜材从背板上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膜材和背板,背板包括底板和四个侧板,至少一个侧板上设有阶梯槽,每一个阶梯槽包括用于卡合膜材的内槽和用于在侧板的高度方向上对膜材进行限位的外槽,且内槽的宽度大于外槽的宽度,外槽为开口槽且开口背离底板;膜材设有与阶梯槽一一对应、且相互配合的凸耳,每一个凸耳包括:用于与其配合的阶梯槽的内槽卡合的第一部分和用于在膜材的延伸方向上对膜材进行限位的第二部分,且第二部分的宽度大于与其配合的阶梯槽的内槽的宽度,凸耳的第一部分上设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分布且贯穿其厚度方向的裁缝。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498332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080040888.1

    申请日:2010-08-19

    Inventor: 清水敬治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背光源装置中产生亮度不均。背光源装置(12)具备:作为光源的热阴极管(17);底座(14),其具有相对于热阴极管17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底板(14a),并且收纳热阴极管(17);反射片(20),其具有沿着底板(14a)配置的底部(20a)和从底部(20a)向光出射侧立起的立起部(20b),并且使光反射;第1夹持构件(21),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固定于底座(14);以及第2夹持构件(22),其相对于立起部(20b)配置在光出射侧,并且能在其与第1夹持构件(21)之间夹持立起部(20b)。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