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79520A
公开(公告)日:2001-01-10
申请号:CN00109178.6
申请日:2000-06-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2/34 , H01M2/345 , H01M2/348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10/0525 , H01M10/0587 , H01M10/4235 , H01M2200/106
Abstract: 一种锂蓄电池,是在电池容器内包括正极和负极之间介入隔板积层构成的电极体、有机溶剂中溶解了作为溶质的锂盐的电解液的锂蓄电池,其特征是在所述电池容器中包括当电池内部的气压达到给定压力以上时隔断充电的电流隔断封口体,在所述有机溶剂中包含具有邻接苯基的叔级碳原子的烷基苯衍生物或者环烷基苯衍生物。在电解液中添加这些添加剂不会对低温特性和贮存特性等电池特性有不良影响并且对过充电有有效作用,确保电池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505C
公开(公告)日:2004-12-15
申请号:CN00109178.6
申请日:2000-06-14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2/34 , H01M2/345 , H01M2/348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10/0525 , H01M10/0587 , H01M10/4235 , H01M2200/106
Abstract: 一种锂蓄电池,是在电池容器内包括正极和负极之间介入隔板积层构成的电极体、有机溶剂中溶解了作为溶质的锂盐的电解液的锂蓄电池,其特征是在所述电池容器中包括当电池内部的气压达到给定压力以上时隔断充电的电流隔断封口体,在所述有机溶剂中包含具有邻接苯基的叔级碳原子的烷基苯衍生物或者环烷基苯衍生物。在电解液中添加这些添加剂不会对低温特性和贮存特性等电池特性有不良影响并且对过充电有有效作用,确保电池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669245A
公开(公告)日:2010-03-10
申请号:CN200880013215.X
申请日:2008-04-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索尼株式会社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H01M6/50 , H01M10/0587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所述电池包含电极组、电解质、将所述电极组和所述电解质包含在内部的外壳以及将电极组与外壳电连接的集电端子,所述电极组是将正极、负极以及将正负极电绝缘的绝缘层进行卷绕或层叠而得到的。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电池的电极组内部的正极与负极对置的部位混入异物,用加压体的压力按压混入部,将介于正负极之间的绝缘层局部破坏而使之发生内部短路,并且上述按压时的电极组与加压体的接触面积比异物的外切四边形面积大。由此,在电池内部的任意位置进行短路试验,综合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238917C
公开(公告)日:2006-01-25
申请号:CN02105277.8
申请日:2002-02-25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C01G45/1242 , C01G51/54 , C01G53/54 , C01P2002/32 , C01P2002/54 , C01P2004/54 , C01P2006/10 , C01P2006/40 ,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2300/0037
Abstract: 进行混合使混合正极活性物质中钴酸锂的质量比X达到0.1≤X≤0.9的范围内,同时保持在正极集电体上使正极合剂的充填密度Y(g/cm3)达到0.5X+2.7≤Y≤0.6X+3.3的范围内,并且,使尖晶石型锰酸锂的平均粒径大于钴酸锂的平均粒径。即使使用具有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含锂的锰氧化物和含锂的钴氧化物混合而成的混合正极活性物质,通过使正极合剂的充填密度最佳化,并使这两种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最佳化,也能抑制含锂的钴氧化物的取向,得到提高了深放电特性等负载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80496C
公开(公告)日:2004-12-15
申请号:CN01110838.X
申请日:2001-01-19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以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主体的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通式为LiCo1-xMxO2(M是从V、Cr、Fe、Mn、Ni、Al、Ti中选择的至少其中一种)的六方晶系的含有锂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并且含有锂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110)矢量方向的微晶直径超过1000。由此,可以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同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负载特性和充放电循环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516302A
公开(公告)日:2004-07-28
申请号:CN02130203.0
申请日:2001-01-19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4/48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以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主体的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通式为LiCo1-xMxO2(M是从V、Cr、Fe、Mn、Ni、Al、Ti中选择的至少其中一种)的六方晶系的含有锂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并且含有锂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110)矢量方向的微晶直径超过100。由此,可以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同时可以提高电池的负载特性和充放电循环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330044C
公开(公告)日:2007-08-01
申请号:CN03156730.4
申请日:2003-09-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H01M4/13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 H01M10/4235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良好的高温循环特性和高温放置耐性并且可以防止过充电的安全性高的非水电解质蓄电池。该非水电解质蓄电池是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碳酸亚乙烯酯衍生物、环状亚硫酸酯衍生物、苯基环烷烃衍生物以及具有直接结合到苯环上的季碳的烷基苯衍生物而制成的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591962A
公开(公告)日:2005-03-09
申请号:CN200410064405.8
申请日:2004-08-24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10/0567 , H01M10/0569 , H01M10/0587 , H01M2004/027 , H01M2300/004 , H01M2300/0042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电池(10)中,在电解液中添加有碳酸亚乙烯酯(VC)和α-当归内酯(4-羟基-3-戊烯酸γ-内酯)。这样,在负极(12)的表面形成有因α-当归内酯而柔软的覆盖膜,初期的充电效率就不会降低。另外,在该柔软的覆盖膜之上形成由VC和α-当归内酯构成的混合覆盖膜,该混合覆盖膜与用VC单独形成的覆盖膜相比,高温下的热稳定性更高。因此,这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可维持良好的循环性能,并且,高温下的循环特性及电池容量提高,同时有抑制高温保存时的气体发生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372341A
公开(公告)日:2002-10-02
申请号:CN02105277.8
申请日:2002-02-25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C01G45/1242 , C01G51/54 , C01G53/54 , C01P2002/32 , C01P2002/54 , C01P2004/54 , C01P2006/10 , C01P2006/40 ,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2300/0037
Abstract: 进行混合使混合正极活性物质中钴酸锂的质量比X达到0.1≤X≤0.9的范围内,同时保持在正极集电体上使正极合剂的充填密度Y(g/cm3)达到0.5X+2.7≤Y≤0.6X+3.3的范围内,并且,使尖晶石型锰酸锂的平均粒径大于钴酸锂的平均粒径。即使使用具有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含锂的锰氧化物和含锂的钴氧化物混合而成的混合正极活性物质,通过使正极合剂的充填密度最佳化,并使这两种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最佳化,也能抑制含锂的钴氧化物的取向,得到提高了深放电特性等负载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669245B
公开(公告)日:2012-03-07
申请号:CN200880013215.X
申请日:2008-04-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索尼株式会社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H01M6/50 , H01M10/0587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所述电池包含电极组、电解质、将所述电极组和所述电解质包含在内部的外壳以及将电极组与外壳电连接的集电端子,所述电极组是将正极、负极以及将正负极电绝缘的绝缘层进行卷绕或层叠而得到的。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电池的电极组内部的正极与负极对置的部位混入异物,用加压体的压力按压混入部,将介于正负极之间的绝缘层局部破坏而使之发生内部短路,并且上述按压时的电极组与加压体的接触面积比异物的外切四边形面积大。由此,在电池内部的任意位置进行短路试验,综合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