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反应堆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79254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0880102425.6

    申请日:2008-08-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5/04 G21C13/036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原子反应堆,在原子反应堆中,在具有入口喷嘴(44)及出口喷嘴(45)的反应堆容器(41)内配置有炉心槽(46),在该炉心槽(46)内配置有炉心(53),另一方面,由反应堆容器(41)和炉心槽(46)的底部区划出下部空腔(58),并且由反应堆容器(41)和炉心槽(46)的侧壁区划出下降管部(59),通过在下部空腔(58)中设置由呈环状的上部环(65)和下部环(69)以及在该各环(65、69)的内侧呈放射状的多个辐条(64、68)构成的整流构件(61),将导入到压力容器内的冷却材料从下部空腔相对于炉心沿径向及周向均匀地供给,由此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计量仪器导管的流动振动抑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632133B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0880005834.4

    申请日:2008-0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量仪器导管的流动振动抑制结构。其在导管(27)的侧面的上部与下部的两个部位设有上部孔(37A)与下部孔(37B),通过这些上述孔(37A)与下部孔(37B)的内侧与外侧的冷却材料的压力差将套管(22)按压在导管(27)的内周面上。进而,优选的是,在上部堆芯支承柱(21)的侧面的上部与下部的两个部位设有上部压力调整孔与下部压力调整孔,从导管的上端流入导管内的冷却材料通过套管与上部孔之间的间隙,从导管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且通过上部压力调整孔,从上部堆芯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从导管的下端流入导管内的冷却材料通过套管与下部孔之间的间隙,从导管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且通过下部压力调整孔,从上部堆芯的内侧向外侧流出。

    原子反应堆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79254A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880102425.6

    申请日:2008-08-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5/04 G21C13/036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原子反应堆,在原子反应堆中,在具有入口喷嘴(44)及出口喷嘴(45)的反应堆容器(41)内配置有炉心槽(46),在该炉心槽(46)内配置有炉心(53),另一方面,由反应堆容器(41)和炉心槽(46)的底部区划出下部空腔(58),并且由反应堆容器(41)和炉心槽(46)的侧壁区划出下降管部(59),通过在下部空腔(58)中设置由呈环状的上部环(65)和下部环(69)以及在该各环(65、69)的内侧呈放射状的多个辐条(64、68)构成的整流构件(61),将导入到压力容器内的冷却材料从下部空腔相对于炉心沿径向及周向均匀地供给,由此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计量仪器导管的流动振动抑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632133A

    公开(公告)日:2010-01-20

    申请号:CN200880005834.4

    申请日:2008-0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量仪器导管的流动振动抑制结构。其在导管(27)的侧面的上部与下部的两个部位设有上部孔(37A)与下部孔(37B),通过这些上述孔(37A)与下部孔(37B)的内侧与外侧的冷却材料的压力差将套管(22)按压在导管(27)的内周面上。进而,优选的是,在上部堆芯支承柱(21)的侧面的上部与下部的两个部位设有上部压力调整孔与下部压力调整孔,从导管的上端流入导管内的冷却材料通过套管与上部孔之间的间隙,从导管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且通过上部压力调整孔,从上部堆芯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从导管的下端流入导管内的冷却材料通过套管与下部孔之间的间隙,从导管的内侧向外侧流出,且通过下部压力调整孔,从上部堆芯的内侧向外侧流出。

    水分分离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95805A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申请号:CN200780028684.4

    申请日:2007-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分分离器,其将加热管组(44)从主体(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插通,在另一端部设置低温再热蒸汽的蒸汽入口(41),在内部配置与蒸汽入口(41)连通的歧管(49),在该歧管(49)的侧部设置多个蒸汽的喷出口(50),在主体(40)内的下部固定第一支撑板(51)和下支撑框(56)而划分成蒸汽流动空间(S1)与排水通路(52),对应歧管(49)设置水分分离元件(53),利用加热管组(44)加热由水分分离元件(53)除去水分后的蒸汽并使其作为高温再热蒸汽向蒸汽出口(42)流动,另一方面,水分被从排水开口(59)经由排水通路(52)引导至排水出口(43),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水分分离器,并设置将排水开口(59)的一部分封闭的挡板(60)。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