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229718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480026517.6

    申请日:2014-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光学构件而构成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具备:第一供给部(81),其将与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1)从坯料卷(R1)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保留隔离片的方式切割光学构件片(F1)来作为光学构件(F11),进而供给光学构件(F11);第二供给部(82),其搬运并供给与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大小的单片状的光学构件(F1b);以及贴合部,其选择通过第一供给部(81)供给的光学构件(F11)与通过第二供给部(82)供给的光学构件(F1b)中的任一方,并粘贴于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于保持面的光学构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

    分切加工装置以及分切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62533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80035025.8

    申请日:2015-06-25

    Abstract: 本发明的分切加工装置(100)一边使用第一检测装置(106)进行蛇行控制一边进行光学膜(F1)的分切加工。第一检测装置(106)包括:第一支承体(111),其对光学膜(F1)的第一面进行支承;第一光源部(112a),其从光学膜(F1)的第二面侧朝向位于第一反射面(RS)上的光学膜(F1)照射光;第一偏振板(112c),其设置于从第一光源部(112a)朝向光学膜(F1)的光的光路上;第一摄像部(112b),其从光学膜(F1)的第二面侧拍摄位于第一反射面(RS)上的光学膜(F1)的反射光像;以及第一图案检测部(114),其基于由第一摄像部(112b)拍摄到的光学膜(F1)的反射光像来检测位于第一反射面(RS)上的多个偏振图案列(F14a、F14b)。

    光学膜的输送方法和输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62104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280025637.5

    申请日:2012-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的输送方法和输送装置,该光学膜输送方法包括:将光学膜通过间歇输送部(3A)间歇性地输送的间歇输送工序、将从所述间歇输送部(3A)输送来的所述光学膜在多个输送部中连续输送的连续输送工序。从所述间歇输送部(3A)向所述输送部将所述光学膜交接时,对所述第2输送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第1输送速度和第2输送速度大致相近,所述第1输送速度为通过所述间歇输送部(3A)向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光学膜的输送速度,所述第2输送速度为在所述输送部上输送的所述光学膜的输送速度。在所述多个输送部中,从上游侧输送部向下游侧输送部将所述光学膜交接时,对所述第3输送速度或者第4输送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第3输送速度和第4输送速度大致相近,所述第3输送速度为从所述上游侧输送部向所述下游侧输送部输送所述光学膜的输送速度,所述第4输送速度为所述下游侧输送部上被输送的所述光学膜的输送速度。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229718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480026517.6

    申请日:2014-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向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光学构件而构成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具备:第一供给部(81),其将与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宽度的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1)从坯料卷(R1)中与隔离片一起卷出,并以保留隔离片的方式切割光学构件片(F1)来作为光学构件(F11),进而供给光学构件(F11);第二供给部(82),其搬运并供给与光学显示部件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大小的单片状的光学构件(F1b);以及贴合部,其选择通过第一供给部(81)供给的光学构件(F11)与通过第二供给部(82)供给的光学构件(F1b)中的任一方,并粘贴于保持面进行保持,并且将保持于保持面的光学构件贴合于光学显示部件。

    光学显示器件的检查方法以及光学构件的图案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62008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80033255.0

    申请日:2015-06-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5/30 G02B27/22 G02F1/13 G02F1/13363 G09F9/00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学显示器件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将具备相位差层的光学构件和具有多个像素列的光学显示部件贴合而成的光学显示器件的检查方法,其中,图案化相位差层(3)具有带状的多个第一区域(3R)和带状的多个第二区域(3L),多个第一区域(3R)以及多个第二区域(3L)在与第一区域(3R)以及第二区域(3L)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交替配置,光学显示器件的检查方法包括:测定工序,在测定工序中,测定在第一区域(3R)与第二区域(3L)之间检测出的分界线(BL)和在相邻的像素列之间的区域沿着像素列设定的基准线(FL)的俯视下的距离(D);以及判定工序,在判定工序中,基于距离(D)来判定光学显示器件是否合格。

    光学膜切割装置、光学膜切割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3998958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280062658.4

    申请日:2012-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6D5/34 G02B5/305

    Abstract: 光学膜切割装置,包括:输送部,其将带状的光学膜从第一位置输送到第二位置;摄像部,其对光学膜的输送路径上的第三位置进行摄像;控制部,其通过输送部将所述光学膜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输送一次进给量,通过摄像部对光学膜进行摄像,基于第二位置和摄像部摄像了的光学膜的位置计算出二次进给量,并通过输送部进一步将光学膜向第二位置输送二次进给量;以及第一切割部,其在输送路径上的第四位置对通过输送部输送了一次进给量以及二次进给量的光学膜进行切割。

    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30392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580008865.5

    申请日:2015-02-16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将包括相位差层的光学构件贴合至具有多个像素列的液晶面板,所述相位差层的多个第1区域与多个第2区域是在俯视时呈带状延伸而形成,该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包括:确定工序,对相位差层的、与光学显示零件的显示区域平面性地重叠的部分中的位于交叉的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1区域(3Rc)进行拍摄,根据所获得的图像而在多个部位测定位于中央的第1区域(3Rc)的宽度,对所测定的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坐标进行检测,并根据多个所述坐标,近似地确定图像中的位于中央的第1区域(3Rc)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以及贴合工序,根据中心线(C1)与光学显示零件的位于交叉的方向的中央的像素列的相对位置来贴合光学构件与液晶面板。

    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30390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580008721.X

    申请日:2015-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27/26 G02B5/3083 G02F1/13363 G02F2001/133631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将包括相位差层的光学构件1贴合至具有多个像素列的液晶面板,所述相位差层的多个第1区域(3Ra)、(3Rb)、(3Rc)及多个第2区域(3La)、(3Lb)是在俯视时呈带状延伸而形成,该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包括:检测工序,在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检测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Ba)、(Bb);确定工序,根据边界(Ba)、(Bb)的位置来确定相位差层与光学显示零件的显示区域在平面上重叠的部分中的位于交叉的方向的中央的所述第1区域(3Rc);以及贴合工序,根据所确定的第1区域(3Rc)与液晶面板的位于交叉的方向的中央的像素列的相对位置来贴合光学构件(1)与液晶面板。

    光学膜切割装置、光学膜切割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3998958A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280062658.4

    申请日:2012-12-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6D5/34 G02B5/305

    Abstract: 光学膜切割装置,包括:输送部,其将带状的光学膜从第一位置输送到第二位置;摄像部,其对光学膜的输送路径上的第三位置进行摄像;控制部,其通过输送部将所述光学膜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输送一次进给量,通过摄像部对光学膜进行摄像,基于第二位置和摄像部摄像了的光学膜的位置计算出二次进给量,并通过输送部进一步将光学膜向第二位置输送二次进给量;以及第一切割部,其在输送路径上的第四位置对通过输送部输送了一次进给量以及二次进给量的光学膜进行切割。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