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和培养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46658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380030748.3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培养装置(10)具有气体供给部(16)和多个收容部(12a~12c)。气体供给部和多个收容部经由多个气体供给管道(20、22a、22b)分别连接。在多个气体供给管道上分别设置多个阀(24a~24c)。在将微藻类在多个收容部中培养的过程中,调节多个阀的开度。通过该开度调节,在多个收容部中的1个(12a)中,供给有比其他的收容部(12b、12c)更大量的气体。

    培养装置
    4.
    发明公开
    培养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13622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280025571.3

    申请日:2022-02-24

    Abstract: 培养装置(10)的培养槽(12)具有引导部(18)和气体供给口(20),所述引导部由接合该培养槽的内壁面彼此而形成;所述气体供给口能够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且向引导部的内侧供给气体。在引导部上设置有通过经由气体供给口供给气体,将培养槽内的培养液(L)从引导部的外侧吸入到内侧的吸入口(22)和从内侧排出到外侧的排出口(24)。排出口被配置于吸入口的上方,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排出培养液。

    培养装置
    6.
    发明公开
    培养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2252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380027689.4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培养装置(10)具有储水部(54)和收容部(56)。在储水部(54)中储存有储存水(W)。在收容部(56)中收容有培养液(L)和微藻类。储水部(54)和收容部(56)彼此相邻。收容部(56)的至少一部分与储水部(54)接触。收容部(56)的外周部具有接触区域和非接触区域(68),所述接触区域在储存水(W)被储存于储水部(54)时与储存水(W)接触;所述非接触区域不与储存水(W)接触。

    培养系统
    7.
    发明公开
    培养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6032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156281.3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培养系统。培养系统(10)具有培养装置(12)和回收装置(14),培养装置包含用于培养微藻类的培养槽(20);回收装置回收培养液(L)。培养槽具有底部(30),底部在该培养槽的深度方向(X)上位于该培养槽的最低位置。回收装置具有回收管(50),回收管被收容于培养槽内。回收管为具有内部空间(68)的筒状体。回收管具有底侧回收部(62),底侧回收部沿培养槽的底部延伸。底侧回收部具有敞开口(72),敞开口形成于朝向培养槽的深度方向的上方的部位。据此,促进微藻类的培养。

    培养系统
    8.
    发明公开
    培养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00642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488649.8

    申请日:2023-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培养系统。构成培养系统(10)的培养槽(20)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在从培养槽回收培养液(L)时,回收管(50)被收容于培养槽。回收管为具有内部空间(68)的筒状体。回收管具有沿培养槽的底部(30)延伸的第1回收部(62)。在第1回收部的端部设置有第1肋(76)。第1肋在第1回收部的外周面以与培养槽的深度方向(X)平行的方式突出。据此,能够避免培养槽被回收管的端部破坏。

    培养装置
    10.
    发明公开
    培养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4665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380027659.3

    申请日:2023-02-20

    Abstract: 培养装置(10)具有收容部(56)和多个引导部(70),所述收容部能够收容培养液(L)和微藻类;所述多个引导部设置于收容部(56)。引导部(70)具有主体部(72)和设置于主体部(72)的上端(77u)的顶部(74)。在主体部(72)中,气体向朝向收容部(56)的底部的下端(77d)供给。顶部(74)将该气体从所述引导部(70)向收容部(56)的宽度方向一方引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