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器插接帽的容纳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公开(公告)号:CN111244853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911190629.6

    申请日:2019-11-28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确保容易进行组装作业。接合器插接帽的容纳结构具备:将多条电线(40)的导体部(41)彼此连接并盖上接合器插接帽(30)而成的多条电线束(45)、通过将多条电线束(45)所具有的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一体地卷绕从而对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进行捆束的捆束部件(50)以及插入有被捆束部件(50)捆束的状态下的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并且将该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一体地容纳的容纳部(20)。

    电线固定结构、电气接线箱以及线束

    公开(公告)号:CN111244846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911030583.1

    申请日:2019-10-2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抑制电线的咬入问题。本发明的电线固定结构具有:通过将供电线(60)穿过的电线孔(30)分割而成的第1半孔部(31)和第2半孔部(35);从电线孔(3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以沿着第1半孔部(31)的形状形成且从第1半孔部(31)沿着电线孔(30)的轴心方向延伸的电线固定部(40);以及通过将电线(60)和电线固定部(40)一体地卷绕从而将电线(60)固定于电线固定部(40)的固定部件(50),电线固定部(40)的在第1半孔部(31)的周向上形成的范围形成于第1半孔部(31)的周向上的电线固定部(40)的两端部(41)与第1半孔部(31)的周向上的两端部(32)分离的范围。

    树脂结构和线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336466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176182.4

    申请日:2021-10-09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树脂结构和包括树脂结构以及穿过树脂结构行进的电线的线束。树脂结构具有插入部,电线穿过该插入部行进。树脂结构包括第一树脂体和第二树脂体,第二树脂体在装接方向上装接到第一树脂体以覆盖开口部。第一树脂体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一插入部,其中,第一壁部形成垂直于装接方向的壁部的一部分,第一插入部设置在第一壁部中并且形成插入部的一部分。第二树脂体包括第二壁部和第二插入部,其中,第二壁部形成壁部的另一部分,第二插入部设置在第二壁部中并形成插入部的另一部分。当第一树脂体与第二树脂体彼此装接时,插入部设置在树脂结构的壁部中。

    插入结合结构、电气连接箱及线束

    公开(公告)号:CN111244847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911060262.6

    申请日:2019-11-01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插入力过度变大并确保保持力。本发明的插入结合结构具备:基座部(24),与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表面(51)接触;夹持部(30),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对置;刚性支承部(35),以沿着与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沿着将结合部件(50)插入的插入方向的方式肋状地设置于夹持部(30),并且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对置;以及弹性支承部(40),刚性低于刚性支承部(35),并且以能够在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形变且沿着插入方向的方式肋状地设置在夹持部(30),弹性支承部(40)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接触。

    插入结合结构、电气连接箱及线束

    公开(公告)号:CN111244847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911060262.6

    申请日:2019-11-01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插入力过度变大并确保保持力。本发明的插入结合结构具备:基座部(24),与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表面(51)接触;夹持部(30),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对置;刚性支承部(35),以沿着与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并且沿着将结合部件(50)插入的插入方向的方式肋状地设置于夹持部(30),并且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对置;以及弹性支承部(40),刚性低于刚性支承部(35),并且以能够在结合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形变且沿着插入方向的方式肋状地设置在夹持部(30),弹性支承部(40)与结合部件(50)的另一侧的表面(52)接触。

    电气接线盒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683147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397843.5

    申请日:2013-0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8 H01R11/32 H01R13/113 H01R2201/26

    Abstract: 一种电气接线盒,包括框架,汇流条和继电器,被安装到框架上,接线端子,将汇流条的板状端子部和继电器的板状端子部互连。接线端子包括具有一对相对壁的管状部和被布置在管状部内的弹簧部,这样从一侧插入管状部的汇流条的板状端子部被夹持在弹簧部和一个相对壁之间,以及从另一侧插入管状部的电气部件的板状端子部被夹持在弹簧部和另一相对壁之间。该框架包括接收部,被布置为保持被插入接收部的该接线端子,和接合部分,保持接线端子插入到接收部中。

    汇流条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682894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395544.8

    申请日:2013-09-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18 H01R11/09 H01R11/32 H01R13/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汇流条(1),包括细长基板(2)、从细长基板(2)的一个横向端部(2a)延伸的多个音叉形端子部(3)和多个板状端子部(4),垂直于细长基板(2)并从细长基板(2)的两个纵向端部(2c)和(2d)延伸端子保护部(5),以及从细长基板(2)的另一横向端部(2b)延伸d电线压接部(7)。

    接合器插接帽的容纳结构、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公开(公告)号:CN111244853B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1911190629.6

    申请日:2019-11-28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确保容易进行组装作业。接合器插接帽的容纳结构具备:将多条电线(40)的导体部(41)彼此连接并盖上接合器插接帽(30)而成的多条电线束(45)、通过将多条电线束(45)所具有的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一体地卷绕从而对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进行捆束的捆束部件(50)以及插入有被捆束部件(50)捆束的状态下的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并且将该多个接合器插接帽(30)一体地容纳的容纳部(20)。

    电接线盒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604062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380044478.8

    申请日:2013-08-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16 H01R4/22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接线盒,其能够防止接合器插接帽从接合器插接帽容纳部掉落而没有使用绑缚带。电接线盒(1)包括:机架(2),该机架(2)设置有接合器插接帽容纳部(6)和带有端子的电线容纳部;以及盖(3)。构成接合器插接帽容纳部(6)的插入孔(60)的边缘由低轮廓部(61)和突出部纳部的边缘具有相同的高度,该突出部(62)比低轮廓部(61)突出得更远。当盖(3)已经装接到机架(2)时,从低轮廓部(61)到盖(3)的缝隙(K1)比接合器插接帽(5)的整体长度长,并且从突出部(62)的最远突出部到盖(3)的缝隙(K2)比接合器插接帽(5)的整体长度短。定位在接合器插接帽容纳部(6)的外部的电线束(4)朝着低轮廓部(61)弯曲。(62)构成,该低轮廓部(61)与带有端子的电线容

    电气接线盒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83147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397843.5

    申请日:2013-0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3/08 H01R11/32 H01R13/113 H01R2201/26

    Abstract: 一种电气接线盒,包括框架,汇流条和继电器,被安装到框架上,接线端子,将汇流条的板状端子部和继电器的板状端子部互连。接线端子包括具有一对相对壁的管状部和被布置在管状部内的弹簧部,这样从一侧插入管状部的汇流条的板状端子部被夹持在弹簧部和一个相对壁之间,以及从另一侧插入管状部的电气部件的板状端子部被夹持在弹簧部和另一相对壁之间。该框架包括接收部,被布置为保持被插入接收部的该接线端子,和接合部分,保持接线端子插入到接收部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