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74803B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10083623.6
申请日:2011-04-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装式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排导槽包括排导槽槽底及其两侧的排导槽侧墙,排导槽侧墙包括侧墙基础和设于侧墙基础之上的侧墙主体,若干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长方箱体纵横相连、沿排导槽方向呈单列分布、构成所述侧墙主体,长方箱体顶面开敞、其余五面封闭、内部装填土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长方箱体的快速组装特点,可将长方箱体在远离排导槽的场地预先制备,与排导槽侧墙基础和排导槽槽底的施工同时进行,既能缩短施工周期,又能减小对排导槽现场周边环境的影响;利用长方箱体可直接装填沟内现存土体,从而解决施工材料大量运输的问题;与传统排导槽相比,可节省工程投资20~50%,节省施工期20~80%。
-
公开(公告)号:CN101872533B
公开(公告)日:2012-02-01
申请号:CN201010209738.0
申请日:2010-06-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9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预制警戒雨量值实现的流域泥石流预警方法及系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作为预制警戒雨量值的临界雨量值无法准确定义、临界雨量计算方法应用所需数据要求高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以特征雨量值作为流域泥石流警戒雨量值的流域泥石流预警方法及系统。本方法及系统选取指定泥石流流域的相关日降雨量长期观测数据序列为基础,经计算分析,确定将日降雨量数据序列中与泥石流发生直接紧密相关的某一雨量特征值作为流域警戒雨量值用于泥石流预警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方法原理可靠、基础数据容易获取、计算指标简单、计算过程科学简便,配套系统设备简单、建设成本不高。经验正,对流域泥石流发生预测具有较高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086635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1010617466.8
申请日:2010-12-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B3/023 , E02B3/02 , E02B3/026 , Y02A10/28 , Y10T137/0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河输移控制型泥石流防治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主河输移能力,采用排导工程进行泥石流防治;在排导工程的基础上,如果尚有泥石流物质不能被主河向下游输移,则采用排导工程加拦挡工程进行泥石流的防治;如果在排导工程和拦挡工程的基础上,还有泥石流物质不能完全消耗,则采用排导工程、拦挡工程和停淤工程组合进行泥石流的防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充分利用主河的输移能力,以疏为主,同时基于泥石流物质进行沿程合理分配,对泥石流防治工程体系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泥石流的安全排泄,避免过度排泄泥石流导致堵塞主河产生堰塞湖的二次灾害,充分保障位于泥石流沟口的山区城镇、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1701454B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0910167888.7
申请日:2009-10-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泥石流和堰塞坝防冲刷的人工结构体及其应用。该人工结构体包括四个相同长度的柱体,四个柱体的一端集中固定在一点,另一端在空间上组成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将所述人工结构体单个或串连放置在泥石流沟道内或堰塞坝溢流口段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防止泥石流沟道快速下切,大大降低堰塞湖坝体溢流口快速下切产生溃坝风险,能够满足泥石流沟谷防冲刷排泄泥石流、堰塞坝溢流口防冲刷安全排泄洪水的需求,保护两岸的重要工程设施和居民点安全;本发明比传统实心正四面体结构节省造价15%以上,而且方便施工、防冲刷效果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01886374A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1010219354.7
申请日:2010-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其结构包括全衬砌的排导槽底板和两侧的排导槽侧墙;在地基中、排导槽下方设有若干沿排导槽横向贯穿、与排导槽底板相连、按一定间距分布、具有一定有效埋深的潜槛;在排导槽进口和出口位置处的潜槛为加深型潜槛,在排导槽其他位置处的潜槛为普通潜槛;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大于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且加深型潜槛向两侧排导槽侧墙的基础底部各延伸一个三角形契形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充分利用潜槛的固床作用,分段加固排导槽底部,避免因局部排导槽底部的破坏而危及整个排导槽的安全,充分保障排导槽的运行安全;不但增加工程量小、施工费用低、而且节约大量工程维护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861809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1010186457.8
申请日:2010-05-31
Applicant: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干热地区石砾地的保土节水植树方法,步骤如下:①准备开口向上的开敞式蓄水容器和盛土容器,盛土容器的壁上设置有多个渗水孔;②在石砾地上挖植树坑;③将蓄水容器放入植树坑内;④在盛土容器中装上土壤,将树种直播于盛土容器内的土壤中,或将树苗移植于盛土容器中,再向盛土容器中填土;⑤将播种或移植树苗后的盛土容器放入蓄水容器内,然后在盛土容器与蓄水容器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填入相互间有储水空隙的支撑物,在蓄水容器周边回填石砾将其固定;⑥向盛土容器与蓄水容器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灌水,通过盛土容器壁上设置的渗水孔将水渗进盛土容器内的土壤中;⑦继后的管理,也是将水或/和肥料灌入盛土容器与蓄水容器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
公开(公告)号:CN11953385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12374.6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大尺度山地灾害水槽实验装置,包括:顶部平台;实验水槽主体,所述实验水槽主体与所述闸门相连;所述实验水槽主体内设置有多个监测机构;护坦,位于所述实验水槽主体远离所述顶部平台的一侧。本申请中,顶部平台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区;实验水槽主体用于模拟山地灾害的运动,实验水槽主体内多个监测机构的设置,能全过程全时序监测泥石流运动堆积过程;护坦用于准确模拟山地灾害的堆积区。本装置可以模拟大规模最真实的山地灾害,真实反映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原型的动力学机制,从而揭示防治工程对山地灾害的调控机理,为我国山地灾害防治新方法、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指导工程设计和减灾。
-
公开(公告)号:CN11951688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12362.3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用于模拟大尺度山地灾害动力学的人工降雨及渗流装置,包括料箱,料箱底部倾斜设置,料箱一侧设置有可打开的闸门;水池,位于料箱远离所述闸门的一侧,水池与料箱相邻的部位设置有多排通孔;人工降雨机构,位于所述料箱的上方。本申请在降雨、渗流、降雨和渗流耦合等条件下,实现了大尺度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的大尺度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全过程,即可以实现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模拟及防治措施研究,此外本装置为分析大尺度滑坡起动机理、确定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条件,为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指导;本申请可以模拟自然环境的降雨过程和渗流过程,包括降雨强度、降雨量、渗流量等,为滑坡、泥石流的成灾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提供了实验的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91084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310386363.2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N3/04 , G06N3/08 , G06F111/0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泥石流动力过程的桥梁易损性评估方法,涉及泥石流损害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评估,获得泥石流强度与墩顶位移之间的定量关系,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获得的多个样本的墩顶位移统计分析得到墩顶位移概率分布函数,并结合易损性指标分级标准,得到桥墩的失效概率。易损曲线的绘制是以不同的泥石流强度依次作为自变量进行蒙特卡洛抽样绘制易损性曲线,该方法可及时掌握桥梁在不同强度的泥石流冲击下发生不同程度损坏的概率情况,以便及时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901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311199928.2
申请日:2023-09-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冰川泥石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冰川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野外科学考察获取的冰川泥石流信息,并基于冰川泥石流运动模拟的地形数据,获取冰川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的数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结合连续介质多相流动力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实现冰川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适用于对冰川泥石流真实情形的模拟以及泥石流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本申请的冰川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方法,综合考虑了泥石流运动流速、流深、密度及温度演化特性,为冰川泥石流危险性分析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