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36472A
公开(公告)日:2012-02-01
申请号:CN201110266476.6
申请日:2011-09-0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2F3/28
Abstract: 一种电增强-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脱氮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它包括一个圆柱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内部安装有两枚电极,阳极为管状铁电极,阴极为圆柱型石墨电极,电极通过导线与外置直流稳压电源连接。电极长度为反应器有效高度的30%-40%,电极插入最低位置为反应器有效高度的1/2处。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最优电压0.6V,电流小于5mA)阳极铁溶出得到有效调控,促进了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小试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作用与生物处理过程的耦合强化了厌氧氨氧化菌的脱氮效率同时增强了对ANAMMOX过程副产物硝酸盐氮的去除,较参比反应器具有更高的总氮去除效率。实现了缩短ANAMMOX工艺的启动时间,有效提高了ANAMMOX过程的总氮去除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294131A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110167038.4
申请日:2011-06-2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增强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方法,该方法使用一根导电分子印迹微萃取纤维作为工作电极,铂丝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偏压,目标化合物通过电泳和扩散迁移到达工作电极表面,完成分子印迹识别萃取。萃取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或恒电位仪为工作电极提供偏压。导电分子印迹微萃取纤维为直径0.5~1.0mm的金属丝,其一端有厚度50~100μm、长度1~2cm的碳纳米管-导电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涂层。该萃取方法适合离子型化合物、强极性化合物的萃取;导电分子印迹微萃取纤维制备简单,对目标化合物吸附容量大、萃取效率高、选择性好,可重复使用100次以上,在分析化学、环境分析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120675A
公开(公告)日:2011-07-13
申请号:CN201110026693.8
申请日:2011-01-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28 , C02F3/107 , C02F3/2826 , C02F3/286 , Y02E50/343 ,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价铁两相厌氧反应器,包括圆筒形的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进水泵、调节池、循环泵和厌氧产甲烷反应器,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下部通过进水管道与进水泵连接,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上部出水管道与调节池连接,循环泵则将调节池中的污水通过进水管道输入至厌氧产甲烷反应器;在所述的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的中部设置2~4个零价铁填充层。本发明有效地强化了厌氧水解酸化池中有机物降解能力,并促进易于被后段产甲烷菌所利用的乙酸的形成,实现对水解酸化过程的调控。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工作性能好,克服了厌氧反应器启动困难易于酸化的缺陷,产酸能力及产甲烷能力较同类反应器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01966451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534148.5
申请日:2010-11-0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择性催化氧化氨的纳米铈锆固溶体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特征是制备催化剂的载体为铈锆固溶体,活性组分为铜、银、锰、铁等,载体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法制备,活性组分通过沉积-沉淀法或浸渍法负载到铈锆固溶体上。本发明所用原料无毒无害,制备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介孔结构等特点。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低温活性高,NH3在280℃时转化率达到100%,N2选择性好,温度窗口宽,稳定性高,催化产物为N2和H2O,无二次污染。若将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制浆负载于蜂窝状金属丝网或蜂窝陶瓷上,可应用于实际工业尾气中氨气污染治理,且应用前景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01928066A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1010300946.1
申请日:2010-01-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C02F3/28
Abstract: 一种电增强内置厌氧零价铁反应器,其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在厌氧反应器内部放置两枚石墨电极,石墨电极通过导线连接至外置直流稳压电源,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石墨电极的氧化还原过程增强偶氮染料的还原脱色。将石墨电极设置于厌氧内置生物零价铁反应器内,通过外加微电压调控铁的溶出,增强反应器对酸化的缓冲能力。外加电源与零价铁的耦合还可以加速污泥颗粒化,并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实现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和高效运行。小试实验表明,外加微电压后,可在41天内实现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和污泥颗粒化,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1788522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1010110101.6
申请日:2010-02-1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27/33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硼掺杂金刚石膜(BDD)电极的COD在线监测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电化学检测系统、电流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泵阀动力系统及管路,工作电极采用BDD电极,面积为10~80mm2,测量时通过双泵头蠕动泵注入电解液和稀释用去离子水,混合后pH值为1~7,浓度为0.01~0.1mol/L,通过单泵头蠕动泵注入体积与电化学反应液总体积比相同的去离子水或标准液或水样,保证测量精度。当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时,测量电压为1.5~3.0V,测量时间为50~200秒。本装置电极寿命长,无污染,响应信号稳定,响应速度快,单次测量过程仅需5~10分钟,测量误差小,适合于各种被污染水体的COD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138698B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0610112831.3
申请日:2006-09-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D53/8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58
Abstract: 一种复杂恶臭废气的净化方法,属于废气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填料塔对恶臭废气进行生物过滤达到废气净化目的的方法。废气通过填料塔进行生化过滤净化,填料塔的填料为树皮、动物粪便堆肥和火山岩的混合物,其混合重量配比为树皮∶堆肥∶火山岩=1∶0.2~5∶0.01~0.5,填料塔是1~10层结构,每层填料厚度在1~2米范围内,填料用量根据恶臭气体的处理量而定,恶臭废气以顺流或逆流方式通过填料塔实现净化。本发明工艺简单,所用填料为天然材质,持水能力较强,毋需投加特殊菌种,成本低,用本方法处理恶臭气体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污染物负荷200g/m3.h的恶臭气体,停留时间60秒,污染物去除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
公开(公告)号:CN101624250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910012293.4
申请日:2009-06-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343
Abstract: 一种厌氧零价铁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这种厌氧零价铁的污水处理方法将零价铁设置于厌氧反应器内,利用厌氧隔绝空气的环境条件,大幅减缓零价铁的铁锈生成速度,避免板结的形成。同时利用金属铁的还原作用加强厌氧的还原氛围,平衡pH,提高厌氧生物效果。采用循环泵回流污水是为了增加铁/活性炭层的过水负荷,提高零价铁的反应效果;同时增加污泥的流化效果,提高厌氧效率。在污水处理系统,排放的污水中含有的二价铁被空气氧化成Fe(OH) 3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混凝作用,进一步净化废水。通过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发现,该污水处理方法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可达85%-95%,去除COD达50%以上,可生化性提高到0.3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537354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301655.1
申请日:2009-04-2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J23/72 , B01J21/06 , B01J35/02 , B01J37/34 , B01J37/16 , A62D3/176 , C02F1/32 , B01D53/86 , B01D53/44 , B01D53/72 , B01D53/70 , A62D101/20 , A62D101/28 , A62D101/22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可见光活化的氧化亚铜/二氧化钛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催化剂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在浓度为0.2wt%的氢氟酸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电极,其纳米管管径大约80nm左右,管长为550nm。2)采用光致还原化学法制备了氧化亚铜/二氧化钛纳米复合光催化剂。本发明制备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合成简单,性能稳定以及合成过程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等优点。氧化亚铜的复合不仅减少了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几率高的缺点,而且还拓宽了二氧化钛纳米管电极的光响应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其在可见光范围内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0473611C
公开(公告)日:2009-04-01
申请号:CN200610048073.3
申请日:2006-10-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纳米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具有纳米带阵列结构的氧化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征:氧化钨纳米材料呈现出高度有序的带状纳米结构,单个氧化钨纳米带长度为0.5-5μm,宽度为100-400nm,厚度为10-50nm;氧化钨纳米带平行并垂直于金属钨基体方向直接生成。制备步骤:以金属钨丝或钨片为反应基体,基体两端分别连接加热电源的正负极,将金属钨基体置于密闭反应室中;抽真空至3000~5000Pa时,打开加热电源,控制基体温度在500~1100℃间,反应5~30min后关闭加热电源;保持真空度不变自然冷却至室温。优点:氧化钨材料与基体结合牢固;并呈现高度有序的纳米带状阵列结构;阵列比表面积大,纳米尺寸效应显著;制备简捷,无需基体前处理和外源物参与反应,其过程一步完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