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液流通道结构的双线圈型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7470671U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721630768.2

    申请日:2017-1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液流通道结构的双线圈型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阻尼器端盖、阻尼器缸体、励磁线圈以及活塞头绕线槽等组成。活塞杆中部加工4个均匀分布的腰型凹槽,形成磁流变液的内液流通道;活塞头绕线槽外圆周表面和阻尼器缸体内圆周表面围成磁流变液的外液流通道;内液流通道和外液流通道构成双液流通道,保证了阻尼器能够输出足够大的阻尼力。采用双线圈激励方式可在双液流通道处同时形成3段有效阻尼间隙;通过控制输入电流大小及方向,可使输出阻尼力可调范围变宽。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液流通道结构和双线圈激励方式,进一步增加了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和阻尼力可调范围,特别适用于建筑、铁路、交通等行业减振系统。

    半主动两系机车悬挂系统振动控制试验台

    公开(公告)号:CN207263413U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21369254.6

    申请日:2017-10-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主动两系机车悬挂系统振动控制试验台,主要由顶板、质量块、弹簧、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流变阻尼器、激振器及激振器支座等组成。通过计算机输出路面不平度信号,驱动激振器工作来模拟实时路况信息。各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信息经过数据采集卡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悬挂系统减振性能分析。本实用新型综合了第一系悬挂结构和第二系悬挂结构的特点,是一种新型两系悬挂系统振动控制试验台。通过在二系弹簧中采用上半部弹簧和下半部弹簧与圆环弹簧质量块串联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台架振动不平衡问题。该试验台可为两系悬挂系统的机车提供各种优化设计参数,并进一步优化机车的减振悬挂系统。

    具有两级阻尼功能的液压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6904138U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20788863.9

    申请日:2017-07-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两级阻尼功能的液压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端盖、缸体、法兰盘、隔套、浮动活塞、摩擦元件及隔板等组成。当振动幅度小时,浮动活塞处于中间位置,液体通过低阻尼通道,阻尼器表现为低阻尼特性;当振动幅度超过一定范围时,浮动活塞与法兰盘紧贴,低阻尼通道关闭,液体通过高阻尼通道,阻尼器表现为高阻尼特性;当振动由高振幅恢复到小振幅状态时,浮动活塞在压差的作用下,恢复到中间位置,低阻尼通道重新打开,阻尼器表现为低阻尼特性。该阻尼器结构紧凑,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同时要求阻尼器具备两种阻尼特性时使用。

    一种双通道磁流变阀
    1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257308U

    公开(公告)日:2017-06-16

    申请号:CN201621238550.8

    申请日:2016-1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通道磁流变阀,主要由端盖、阀芯、阀体、定位块、定位销、导向块及线圈等组成。该磁流变阀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液流通道,当向两个阀芯上的线圈Ⅰ和线圈Ⅱ分别输入一定大小的电流时,会在阀芯与阀体之间的阻尼间隙内产生磁场,磁场方向与磁流变液流动的方向垂直。当磁流变液流经阻尼间隙时,在磁场作用下迅速变为半固态,导致阻尼间隙两端的压力差增大。通过控制两个线圈输入电流的大小,可控制两个出口方向的阻尼间隙两端之间的压差。本实用新型双通道磁流变阀有两个液流流向,可独立控制两个执行机构,适用于有分流或分开控制磁流变液流动的场合。

    一种双线圈磁流变阀控双作用缸阻尼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6159354U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21229700.9

    申请日:2016-1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线圈磁流变阀控双作用缸阻尼系统,主要由双线圈磁流变阀、双作用缸、蓄能器以及液压弯管等组成。该阻尼系统在双出杆式双作用缸旁并联一个双线圈型磁流变阀,通过实时改变磁流变阀外加磁场强度的大小来控制磁流变阀两端口压力差,从而控制阻尼器缸体两腔的压力差,达到控制阻尼器输出阻尼力的目的。采用双出杆式双作用缸,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双线圈磁流变阀可使系统进行三级调压,更加灵活可控。另外,旁通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使系统在后期保护和维修等方面变得方便简单,有效降低维护成本。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工作要求复杂的半主动控制系统。

    一种可延长有效阻尼间隙长度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6017548U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21041836.7

    申请日:2016-09-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延长有效阻尼间隙长度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阻尼器端盖、阻尼器缸体、活塞、励磁线圈及浮动活塞等组成。该阻尼器活塞由活塞左端盖、线圈左挡板、绕线架、活塞头套筒、线圈右挡板及活塞右端盖六部分组合而成。采用线圈外置式结构,提高了阻尼器的稳定性;在不增大阻尼器外形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增大有效阻尼间隙长度。给励磁线圈通入电流时,磁力线垂直穿过延长的阻尼间隙,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感应强度。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可以控制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该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紧凑、体积小、可产生较大输出阻尼力,特别适合于飞行器、装甲车等行业减振系统。

    多工作面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13628643U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022002284.1

    申请日:2020-09-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工作面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主要由转轴、磁铁、端盖、励磁线圈、角接触球轴承、线圈绕线架等组合而成。当励磁线圈通电时,励磁线圈周围将会产生磁场,由磁流变液产生的剪切力将会阻碍旋转轴的转动,进而向外输出阻尼力。该装置在不增加总体的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转子的端面和圆柱面,能够使用多个工作面进行工作。此外,当线圈不通电时,由磁铁产生的磁场能够使阻尼器保持一定的阻尼力,能够避免阻尼器在恶劣条件失效。

    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8107047U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20514542.4

    申请日:2018-04-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活塞头左磁轭、导磁圆盘、活塞头右磁轭、励磁线圈、缸筒及阻尼器端盖等组成。将常规磁流变阻尼器的活塞头设计成活塞头左磁轭、导磁圆盘以及活塞头右磁轭三部分组合而成。活塞头左磁轭、导磁圆盘、活塞头右磁轭以及缸筒内表面之间围成的间隙构成磁流变液的流经通道,包括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这种结构设计延长了有效阻尼通道,增大了磁场面积,在磁场作用下可有效控制输出阻尼力;采用双线圈激励方式可使阻尼力可调范围增大;非常适用于振动频繁、载荷较大的场合。

    一种具有复杂液流通道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208041042U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820504472.4

    申请日:2018-04-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复杂液流通道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活塞杆、阻尼器端盖、阻尼器缸体、励磁线圈、活塞头左端盖、活塞头右端盖以及活塞头等组成。活塞头左端盖、活塞头右端盖以及活塞头之间围成的间隙构成复杂液流通道,其中轴向圆环式阻尼间隙Ⅰ和V、径向圆盘式阻尼间Ⅱ和III组成四段有效阻尼间隙。给励磁线圈通电时,四段有效阻尼间隙内将产生一定大小的磁场,从而增加了阻尼通道的剪切面积和有效阻尼长度。本实用新型采用复杂流动式液流通道结构,在阻尼器径向和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了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和阻尼力可调范围,特别适用于铁路、交通等行业减振系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全开关阀组合的出口节流负载口独立控制阀

    公开(公告)号:CN207583718U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21314236.8

    申请日:2017-10-12

    Abstract: 一种用于工程机械的出口节流负载口独立控制阀,采用两位三通换向阀作为液压缸两腔高低压油路切换阀,使得进出口可以独立地连通高压或者低压油路,实现能量再生与回收;通过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阀保证流量控制单元始终位于液压缸出口油路上,以进口全开、出口节流调速方式控制执行器速度,消除进口节流损失并减少流量控制阀数量;流量控制单元采用多个二通开关阀并联,通过脉冲编码调制或者脉冲数调制的数字控制方法,实现流量控制功能。该阀所有元件均为开关型,无需使用任何比例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负载口独立控制阀的开发成本,进一步减小阀口节流损失。同时可实现进出口独立控制、能量再生与回收等降低系统能耗的功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