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575629B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410738096.1
申请日:2014-12-0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拆式上管座与导向管的连接结构,包括上管座,其上设置导向管孔,导向管孔上部的内径大于下部的内径,形成阶梯面;弹性接头,为管状结构,弹性接头上部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卡扣,弹性卡扣的内侧沿周向设置沟槽,弹性接头的下端设置凸台,用于与上管座的导向管孔的下端面配合,限制弹性接头向上的运动;撑紧管,为管状结构,撑紧管上部外侧沿周向设置凸起,凸起用于嵌入弹性卡扣的沟槽,撑紧管用于将弹性卡扣锁定于导向管孔的阶梯面,限制弹性接头向下的运动。本发明的上管座与导向管的连接结构,使用勾取工具将撑紧管取出,弹性接头失去支撑后,将弹性接头压入导向管孔内,即可取出上管座,实现该连接结构的重复安装拆卸。
-
公开(公告)号:CN10457562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14087.6
申请日:2014-12-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重防异物的燃料组件下管座,涉及压水核反应堆设计领域,下管座下格板采用大流水孔设计,降低压降。为提高防异物性能,下管座首先采用嵌片将大流水孔分割,起到第一重防异物功能;然后采用一种管式防异物装置安装在上管座上方,起到第二重防异物作用。通过双重防异物设置,大流水孔被两次分割,划分为若干份,大大限制了能够通过的异物尺寸,提高防异物能力。因此,大流水孔设计和双重防异物设计,本发明所述的双重防异物的燃料组件下管座实现了降低压降,提高防异物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538065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21018.8
申请日:2014-12-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限位式上管座与导向管的连接结构,包括上管座,其上设置导向管孔,导向管孔上部的内径大于下部的内径,形成阶梯面;刚性接头,包括设置于上部的插入段与设置于下部的承载凸台,插入段的外侧设置至少一个卡位块,承载凸台用于限制刚性接头向上运动,承载凸台下端设置导向管连接端,用于连接导向管;限位管设置于上管座与刚性接头之间位于阶梯面上方,限位管内侧下端设置至少一个限位凸起,用于限制刚性接头的卡位块的向下运动。本发明提供的上管座与导向管的连接结构,采用刚性接头与限位管,能够通过拆卸限位管解除导向管与上管座的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操作,使得上管座与导向管能够重复拆装。
-
公开(公告)号:CN119372515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522572.6
申请日:2024-10-2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22C1/04 , C22C27/04 , B22F3/04 , B22F3/15 , B22F3/24 , C22F1/18 , B22F1/052 , B22F1/17 , G21C7/10
Abstract: 一种反应堆控制棒用钨弥散材料的制造方法:将W颗粒与Ni粉体混合均匀并通过冷等静压处理压制为坯料块体,进行烧结处理,随后进行热等静压处理和淬火处理,得到反应堆控制棒用钨弥散材料成品。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反应堆控制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反应堆控制棒用钨弥散材料,以及一种反应堆控制棒。
-
公开(公告)号:CN118896854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88315.8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燃料包壳管材辐照内压蠕变试验件,包括样品包壳、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等温体和管材试样。其中,样品包壳形成封闭的容纳腔,管材试样通过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固定连接在容纳腔中,等温体覆盖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管材试样的表面;管材试样内充入压力气体以提供内压载荷。该试验件通过内充压力气体实现内压载荷的加载,使得试验件能够在试验中同步进行中子辐照与内压载荷加载,以符合燃料包壳管材的真实服役条件,提高试验准确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料包壳管材辐照内压蠕变试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2636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310830288.4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抗事故SiC/SiC核燃料包壳管复合端口封装的封装剂。所述封装剂包括:组份为MgO、Al2O3、SiO2、ZrO2的玻璃粉、SiC粉体、SiC晶须、结合剂、溶剂;所述玻璃粉中MgO、Al2O3、SiO2、ZrO2的摩尔比为(15~40):(10~25):(35~50):(5~10);所述玻璃粉、SiC粉体、SiC晶须、结合剂、溶剂的体积比为(20~35):(5~10):(5~10):(3~50):(45~60)。
-
公开(公告)号:CN11889685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388315.8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燃料包壳管材辐照内压蠕变试验件,包括样品包壳、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等温体和管材试样。其中,样品包壳形成封闭的容纳腔,管材试样通过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固定连接在容纳腔中,等温体覆盖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管材试样的表面;管材试样内充入压力气体以提供内压载荷。该试验件通过内充压力气体实现内压载荷的加载,使得试验件能够在试验中同步进行中子辐照与内压载荷加载,以符合燃料包壳管材的真实服役条件,提高试验准确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料包壳管材辐照内压蠕变试验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037952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910713781.1
申请日:2019-08-0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3/07 , G21C3/04 , G21C3/16 , G21C3/28 , G21C3/58 , G21C21/02 , G21C21/10 , C22C38/06 , C22C38/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事故的棒状核燃料元件的制备方法,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U3Si2基铸锭;S2、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有中孔的U3Si2芯体;S3、制备不锈钢管坯;S4、制备端塞坯料;S5、清洁;S6、制备元件棒坯;S7、热轧;本发明取消了现役元件的贮气腔、压紧弹簧、芯块与包壳之间的间隙,U3Si2芯体中心预留的中孔可储存裂变气体并吸收部分辐照肿胀,元件内部是真空状态而不是填充惰性气体,元件包壳采用不锈钢材料,适用于现役轻水反应堆核电站,比现役棒状核燃料元件具有较强的抗LOCA事故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95147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42925.X
申请日:2021-02-0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裂变型核反应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在重水堆中生产钼‑99同位素的含支撑棒的辐照靶件,包括燃料棒束;燃料棒束包括若干根燃料元件、焊接在若干根燃料元件两端的端板;至少有一根所述燃料元件包括内部至少含有两个通孔的支撑棒、嵌设在支撑棒的通孔内的浓铀芯子,浓铀芯子为235U富集度在15.0wt%~20.0wt%的浓铀材料,所述通孔沿支撑棒的轴向布置。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充分利用重水堆不停堆换料的特点,可以利用现有反应堆不间断的生产短半衰期的99Mo,不必专门建设新的辐照设施,使用浓缩铀生产99Mo效率高、品质好,即比活度高,使用本发明涉及的辐照靶件生产99Mo的同时可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核电厂发电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415838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13774.1
申请日:2019-08-0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增强安全性的棒状核燃料元件,包括棒状的U3Si2基芯体,所述U3Si2基芯体内开设有中孔,所述U3Si2基芯体外是锆基合金材质的包壳,所述包壳的两端均密封一个端塞,所述U3Si2基芯体与包壳之间是冶金结合层。与现役棒状核燃料元件相比,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取消了现役元件的贮气腔、压紧弹簧、芯块与包壳之间的间隙,燃料芯体采用中间带孔的U3Si2基材料(包括U3Si2),芯体中心预留的中孔可储存裂变气体并吸收部分辐照肿胀,元件内部是真空状态而不是填充惰性气体。本发明优点在于:不仅降低燃料芯体的运行温度和堆芯储能,同时减缓了棒状核燃料元件的PCI问题,从而提高了棒状核燃料元件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