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2050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423370.4
申请日:2025-04-0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注射系统及方法,涉及反应堆安全系统领域。旨在改善安全注射系统注水流量与反应堆发生失水事故阶段所需流量不匹配的问题。其包括承压容器以及阻尼装置,承压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安注出口管;阻尼装置设置在承压容器内,阻尼装置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承压容器内的安注水从进水口流经阻尼装置后,从出水口流向安注出口管。承压容器内安注水排出流量随失水事故进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相比未设置阻尼的承压容器,初始阶段流量更低,可以减少安注旁通的水量;中间阶段流量可以迅速实现堆芯下腔室再灌水以及堆芯再淹没;事故后期维持堆芯淹没的流量更低,充分延长安注时间,有效利用安注水。
-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68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046290.1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26 , G21C15/243 , G21C15/18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式研究堆的堆芯保护机构、反应堆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堆芯保护机构,包括:气泡发生装置,气泡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设置于池式研究堆的堆底小室内,气泡发生装置用于产生气泡,气泡与堆底小室内的液态水形成气液两相的混合物,使堆芯侧的平均密度降低,从而加大反应堆水池与堆芯侧之间流体的静压差,使得自然循环的驱动力增加;其中,池式研究堆的堆芯浸没在反应堆水池底部,堆底小室位于堆芯下方且与堆芯相连通,堆芯余热依靠水的自然循环导出。本发明可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研究堆存在流动滞止现象、自然循环建立速度慢、堆芯余热无法快速排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21313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11424434.0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3/032 , G21C15/12 , G21C15/18 , G21C15/24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紧凑式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包括安全壳、堆芯、压力容器、余热排出系统热交换器和换料水箱;所述安全壳顶端设置有顶盖,安全壳内部一侧设置有换料水箱,安全壳内部中部设置有压力容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紧凑式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该系统取消了一回路冷却剂主管道,消除了大破口发生的可能;取消了中压安注系列,简化系统设计;无需依靠外部动力或安全级交流电源实现事故缓解,采用水冷空冷衔接匹配钢制安全壳外混凝土紧贴设计;优化了安全换料设计,采用顶部换料方式,正常运行时,节约换料时间,提升了小堆经济性;事故时,极大降低事故后通过安全壳泄漏的放射性,增强了小堆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5363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221353.X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反应堆安全系统及方法,属于核反应堆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安全壳,所述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设置在安全壳内,所述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设置有一二次侧换热器,所述一二次侧换热器的二次侧入口与二次侧给水管线相连,一二次侧换热器的二次侧出口与二次侧出口管线相连;所述安全壳外侧设置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通过余排出口管线与二次侧给水管线相连,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入口通过余排入口管线与二次侧出口管线相连。本发明满足反应堆设计基准事故缓解需求,保证反应堆安全性,最大限度简化设备、提高布置空间利用率,提升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6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46290.1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26 , G21C15/243 , G21C15/18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式研究堆的堆芯保护机构、反应堆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堆芯保护机构,包括:气泡发生装置,气泡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设置于池式研究堆的堆底小室内,气泡发生装置用于产生气泡,气泡与堆底小室内的液态水形成气液两相的混合物,使堆芯侧的平均密度降低,从而加大反应堆水池与堆芯侧之间流体的静压差,使得自然循环的驱动力增加;其中,池式研究堆的堆芯浸没在反应堆水池底部,堆底小室位于堆芯下方且与堆芯相连通,堆芯余热依靠水的自然循环导出。本发明可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研究堆存在流动滞止现象、自然循环建立速度慢、堆芯余热无法快速排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136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07481.7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 , G21C13/028 , G21C15/18 , G21C15/12 , G21C9/004
Abstract: 一种海洋小型反应堆安全系统,包括一体化压力容器和包括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双层安全壳。其中,一体化压力容器包括压力容器壳体,反应堆堆芯设置在压力容器壳体内,稳压器、一二次侧换热器集成在压力容器壳体内部;内安全壳配置为承压导热壳体,内安全壳与外安全壳之间配置为注有海水的换热腔,安全壳至少部分设置在海平面以下,内安全壳外表面设置有多个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该安全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海洋小型反应堆对非LOCA和LOCA事故的耐受能力,改善海洋小型反应堆的安全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洋小型反应堆及其安全控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91585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412868.0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膜态沸腾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膜态沸腾试验装置包括:加热板、由加热板围成的介质流道,以及用于对加热板进行定温加热的导热块;其中,沿膜态沸腾试验装置的高度方向,介质流道中对应导热块的区域为反环状流生成段,介质流道中错开导热块的区域反环状流流通段;反环状流生成段和反环状流流通段沿介质流道中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这样在第一方面,导热块可认为是定温加热,使得整个试验过程中的温度是可控的,并且试验的最高温度就是试验前导热块所达到的预设温度,这样便有效避免加热板熔毁问题;在第二方面,通过对加热板的持续加热,可以维持介质反环状流膜态沸腾状态的稳定性,保证试验有效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976386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39862.8
申请日:2025-03-0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动力堆在LOCA事故中的恢复运行的方法。该恢复运行的方法包括步骤:关闭动力堆并关闭二次侧正常给水系统;启动PRHR系统;将海水引入容纳压力容器的隔间,以使海水淹没下封头;在LOCA事故中的破口被隔离后,向隔间充气以排出所引入的海水;关闭PRHR系统,重新打开二次侧正常给水系统;启动动力堆。本发明可以有效缓解事故发生后的堆芯温度快速上升的状况,并能够逐步实现动力堆的部分或全部功率恢复。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619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699699.5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科技孵化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F18/24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事故燃料方案的非破口事故分析方法、处理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抗事故燃料方案的非破口事故分析方法包括:选择非破口事故工况,根据非破口事故工况以及抗事故燃料方案,确定抗事故燃料方案的事故分析的验收准则;根据非破口事故工况以及抗事故燃料方案,确定抗事故燃料的事故分析的初始条件以及假设参数;将初始条件以及假设参数输入分析模型,得到事故计算结果;结合事故计算结果和对应非破口事故工况的验收准则,得到非破口事故工况的事故分析结论。上述方法可以适用于ATF方案影响下的非破口事故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1430050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010332404.6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管道(2)、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入口隔离阀(3)、热交换器(4)、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出口管道(5)、汽动泵(6)、汽动泵出口隔离阀(7)、汽动泵出口管道(8)、汽动泵旁路管道(9)、汽动泵旁路隔离阀(10)、汽动泵蒸汽入口管道(11)、汽动泵入口隔离阀(12)、水箱(13)及蒸汽发生器(14);该系统利用汽化及冷凝的方式,依靠密度差驱动流体在系统内形成自然循环,带出堆芯余热带出堆芯余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