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0997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71185.9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104 , G21C17/12 , G21C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模型降阶和数据同化的堆芯功率分布监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下的堆芯运行状态参数;确定当前堆芯运行状态参数的局部参数域;确定局部参数域的离散;利用堆芯物理计算程序和并行计算架构,计算离散的参数集合对应的物理场分布集合;采用模型降阶法对物理场分布集合进行降维,得到基函数;读取堆芯内外探测器读数,进行响应函数建模;进行基函数系数计算;将当前物理场近似为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系数为所求的基函数系数;不断更新局部参数域,重复以上步骤,实现对反应堆运行状态下堆芯功率分布的在线监测。本发明实现了高精度、快速度的在线计算,摆脱了背景物理场求解不准确对功率分布重构精度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392530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692512.9
申请日:2021-06-22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模式分解的氙演变预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S1:获取反应堆堆芯若干个探测器点集合,及对应t时刻实测功率值;S2:以固定采样间隔,并收集前M个时刻的探测器实测值形成第一矩阵、第二矩阵;S3:根据第一矩阵、第二矩阵,组装r×r维组装矩阵,并对组装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矩阵和特征值系数;S4:构建氙演变的r阶动态模式;S5:根据氙演变的r阶动态模式,采用氙演变预测模型,对当前时刻以后的氙演变进行预测。本发明用于氙瞬态下反应堆中探测器信号或探测器实测功率的预测;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氙瞬态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有助于强化反应堆运行支持能力,提升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036598B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1810877090.0
申请日:2018-08-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棒控堆芯的反应堆冷却剂水质控制方法,该水质控制方法包括向反应堆冷却剂中加入硼酸,且所述硼酸为富集硼‑11硼酸,且富集硼‑11硼酸中,11B丰度范围为80.2%~100%;冷却剂中,B元素的浓度范围为10mg/kg~300mg/kg。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核电站一回路结构材料腐蚀,改善碱化剂局部浓缩对锆合金腐蚀的不利影响,减少腐蚀产物在燃料包壳表面的沉积和活化,提高燃料组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降低对寿期、经济性、安全性等总体指标的负面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278439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011518769.4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求解反应堆物理响应灵敏度的方法,首先,使用协方差矩阵分解以及多维正态分布抽样技术得到多群核数据的抽样样本;其次,利用上述抽样技术实现基于降阶模型的前向敏感性分析过程,得到反应堆物理广义响应对核数据的灵敏度。本发明提出的利用协方差矩阵分解抽样求解反应堆物理响应灵敏度的方法,通过组合降阶模型与协方差矩阵分解抽样技术,完全避免使用广义微扰理论带来的繁琐性,同时有效减少前向敏感性分析的计算量,给出精度与直接扰动法相当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651116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518783.4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临界硼浓度搜索的方法及设备,用于实现反应堆物理计算程序临界硼浓度搜索功能。采用微扰理论推导硼浓度价值计算公式;计算中子通量与伴随中子通量,从而计算硼浓度价值;利用逆微扰算法流程实现临界硼浓度功能。该方法与传统工业应用的牛顿拉富生方法相比,都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临界搜索计算;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微扰算法无需假设两次硼浓度即可得到当前状态的硼浓度价值,从而预测目标状态下的硼浓度。本发明提出的逆微扰算法具有较高的搜索效率以及搜索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6601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47341.0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FCM燃料应用于百万千瓦压水堆的首循环装载方法,包括由157根FCM燃料组件组成的首循环堆芯,首循环堆芯的燃料组件按235U初始富集度的不同分为三区并采用高泄漏装载模式进行装载,其中初始富集度为6.90%、8.20%和8.90%的燃料组件数分别为53根、52根和52根,最高富集度8.90%的燃料组件装载在堆芯最外圈,富集度为6.90%、8.20%的燃料组件在堆芯内部呈交叉棋盘式布置,157根FCM燃料组件中每根燃料组件分别布置有4根、8根、12根或16根载钆燃料棒。本发明堆芯首循环装载方法,通过将首循环堆芯燃料按235U富集度分三区采用高泄漏装载模式进行装载,能够有效展平堆芯功率分布,使首循环堆芯能够达到与参照堆芯较为接近的燃耗深度与循环长度,满足了电厂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08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1069819.8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5/06 , G21C5/16 , G21C17/116 , G21C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孔道核设计检验堆芯及试验方法,所述堆芯包括燃料组件、铍组件、铝组件、控制棒组件、孔道、和水栅元,堆芯共布置265个位置,分别为20盒燃料组件、37盒铍组件、67盒铝组件、12个控制棒组件、2个孔道和115个水栅元,20盒燃料组件集中布置堆芯的中央区域,37盒铍组件围绕燃料组件布置在燃料组件的内侧和外侧,67盒铝组件围绕铍组件布置,12个控制棒组件间隔布置于铍组件和燃料组件之间,2个孔道布置于燃料组件外围且在铝组件内侧,孔道设置在铍组件之间,每个燃料组件、铍组件、铝组件、控制棒组件和水栅元各占1个位置。本发明能够满足检验核设计程序对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孔道计算可靠性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945889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711214357.X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负荷跟踪的实现方法,该方法采用两套相对独立的控制棒组用于核反应堆的反应性和轴向功率偏移功率控制;两套控制棒组分别为T棒组和K棒组,其中,K棒组由多束黑棒组成,T棒组包括多束灰棒和黑棒;在核反应堆的基负荷运行期间,仅有K棒组插入堆芯,且K棒组的插入深度大于或等于咬量加上24步;在核反应堆的负荷跟踪运行期间,所述T棒组和K棒组均插入堆芯中。该方法在基负荷运行期间只需要一组控制棒插入堆芯,该方法避免了基负荷运行时过多控制棒插入堆芯所导致的燃料燃耗不均匀、控制棒注量升高、控制棒吸收体燃耗较多、控制棒驱动机构负荷增大等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192332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811069045.9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钴靶组件核设计检验堆芯及方法,所述检验堆芯包括燃料组件、铍组件、控制棒组件、钴靶组件和水栅元,所述堆芯共布置265个位置,分别为20盒燃料组件、43盒铍组件、4盒钴靶组件、12个控制棒组件和186个水栅元,20盒燃料组件集中布置在以L12为中心位置的堆芯的中央区域,43盒铍组件围绕燃料组件布置在燃料组件的内侧和外侧,12个控制棒组件间隔布置于铍组件和燃料组件之间,4盒钴靶组件紧挨燃料组件布置在燃料组件外围,每个燃料组件、铍组件、控制棒组件、钴靶组件和水栅元各占1个位置。本发明能够满足检验核设计程序对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钴靶组件计算可靠性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27310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069819.8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21C5/06 , G21C5/16 , G21C17/116 , G21C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孔道核设计检验堆芯及试验方法,所述堆芯包括燃料组件、铍组件、铝组件、控制棒组件、孔道、和水栅元,堆芯共布置265个位置,分别为20盒燃料组件、37盒铍组件、67盒铝组件、12个控制棒组件、2个孔道和115个水栅元,20盒燃料组件集中布置堆芯的中央区域,37盒铍组件围绕燃料组件布置在燃料组件的内侧和外侧,67盒铝组件围绕铍组件布置,12个控制棒组件间隔布置于铍组件和燃料组件之间,2个孔道布置于燃料组件外围且在铝组件内侧,孔道设置在铍组件之间,每个燃料组件、铍组件、铝组件、控制棒组件和水栅元各占1个位置。本发明能够满足检验核设计程序对六边形套管型燃料堆芯孔道计算可靠性的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