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94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726486.0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层地质能源热流固多场耦合压裂模拟实验装置,涉及油气藏开采技术领域,包括三轴围压室以及三轴围压系统,三轴围压室内设置有能够放置岩样的实验箱体,三轴围压室内壁与实验箱体外壁之间形成加热腔,加热腔中设置有加热结构;还包括能够伸入至加热腔中的注气系统、能够向实验箱体内部注入酸液、压裂液或水的流体注入系统以及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测的测量检测组件,测量检测组件包括饱和度测量装置、应变检测装置、声发射检测装置、数字回压控制系统以及产出分离计量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深层地质能源热流固多场耦合压裂模拟实验装置能够模拟真实地层环境的高温、高压、高应力的“三高”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15481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566367.3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物理信息的页岩层理孔隙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涉及油气开发中一般的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获取页岩SEM‑MAPs图像,重构各纹层的类型数字岩心。采用SNOW分别提取各纹层类型数字岩心的PNM,获取不同纹层的平均配位数、平均孔径分布和平均喉道长度。对PNM进行预处理。采用copy库的decopy()函数和for循环,对PNM进行条状拼接。饼状拼接和层理拼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页岩层理孔隙网络模型不能同时兼顾精度和速度,且存在计算量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6958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361974.6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纳米孔隙中油气相态及特征参数测量装置及方法,涉及页岩油气测量技术领域;所述微纳米孔隙中油气相态及特征参数测量装置包括微纳米流控芯片、流体注入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所述微纳米流控芯片设置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流体注入口、流体微通道和微纳米流道,所述流体注入系统与所述流体注入口连通,所述流体注入系统用于向所述微纳米流道注入流体,所述图像采集系统用于对所述微纳米流道中流体的相态特征进行可视化观测。上述微纳米孔隙中油气相态及特征参数测量装置,用于精准测量微纳米孔隙中油气相态特征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723619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490309.9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G06N20/20 , G06F18/23213 , G06F18/2135 , G06F111/10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开发风险的机器学习离线代理模型生产优化方法,涉及油藏生产优化技术领域。本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各渗透率场的主要特征,对各渗透率场聚类后选取代表渗透率场构建多个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以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加权平均净现值作为目标函数,建立考虑渗透率场不确定性的油藏注采优化问题求解模型,再构建离线数据库和初始种群,利用离线数据库分别建立多个径向基函数代理模型和克里金函数代理模型,通过自适应选取代理模型作为优化目标进行迭代优化,优化过程结合多子代策略增加种群多样性,获得最佳开发方案。本发明充分利用离线数据库指导注采优化过程,缩短优化时间的同时,精准获取油藏高效注采方案,降低了方案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1707599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673483.7
申请日:2020-07-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T原位实验的蒸汽驱或热水驱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精确表征装置和方法,属于热采储层渗流规律研究领域,装置包括恒速恒压泵、蒸汽发生器、CT专用岩心夹持器、回压阀、手摇泵、冷凝器、收集器和X射线CT扫描装置;X射线CT扫描装置用于将CT专用岩心夹持器中的岩心进行CT扫描,以得到岩心热水驱/蒸汽驱前后的岩心图像。本发明采用CT扫描无损原位实验及数字岩心,建立基于CT扫描的岩心尺度热水驱/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热水驱/蒸汽驱过程中微观储层结构变化及渗流规律特征进行精确表征,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使得热水驱/蒸汽驱过程中某阶段的储层结构的微观描述成为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19809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011086779.5
申请日:2020-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原油沥青质析出压力的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属于石油开采的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驱替泵、回压泵、高压可视透光装置、高压中间容器和光密度仪,高压中间容器内装有测试流体,高压中间容器的出口与高压可视透光装置入口连接,用于向高压可视透光装置中注入测试流体,高压可视透光装置的壳体前后面上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通过光密度仪可测量观察窗内沥青质析出情况,确定沥青质析出的压力点。本发明可用于精确测量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沥青质的析出压力,填补了现有技术无法测量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油中沥青质析出压力的空白,能够简便快捷的评价不同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沥青质的析出条件,为稠油油藏开发生产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585535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117790.2
申请日:2022-09-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页岩油藏CO2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的装置与方法,包括纳米流控芯片、流体注入系统、图像采集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纳米流控芯片设在温度控制系统内部,图像采集系统设置在温压系统上方并与流体注入系统相连接。本发明装置能真实模拟页岩油藏的温压条件;其流体注入系统采用恒压恒速泵能够以恒定压力或恒定速度模式将微量流体精确控制从而注入纳米流控芯片,结合温度控制系统能控制实验过程中所需温度和压力;图像采集系统能实现对微观实验现象的可视化检测和图像分析。本发明通过纳米流控技术构建了精准的纳米尺度孔隙,并实现了最小混相压力的快速测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测试周期长、测试程序复杂及测试存在偏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8944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011605157.9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1N3/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基于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概念,提出张开裂隙压密闭合及时效扩展的损伤断裂分析方法,步骤如下:(1)、将含多个张开裂隙岩体蠕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张开裂隙闭合阶段和新生裂纹蠕变扩展破坏阶段;(2)、根据裂隙压密阶段的变形和受力特性推导应变和时间表达式;(3)、推导应力强度因子与翼裂纹长度关系;(4)、推导岩石轴向应变与翼裂纹长度的关系;(5)、推导翼裂纹长度与时间的关系;(6)、推导裂纹扩展阶段轴向应变与时间的关系;(7)、进行单轴分级压缩蠕变试验,将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911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560942.6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F30/27 , G06F18/214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点云残差网络和考虑滑移的流场和压力场预测方法,属于智能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构建三维数字岩心并在数字岩心内随机生成孔隙结构;步骤2、对构建的三维数字岩心进行竖直切片得到二维多孔介质,对二维多孔介质进行图像分割,得到二维多孔介质孔隙空间;步骤3、构建二维多孔介质数据集;步骤4、构建点云残差网络,并耦合流动方程构建损失函数;步骤5、数据归一化处理;步骤6、对点云残差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输出,用于真实场景下流场和压力场的预测。本发明点云残差网络预测精度更高,对于油气渗流以及计算流体力学考虑滑移流动的模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614032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290051.3
申请日:2022-10-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形态测试装置,包括驱替泵、中间容器、岩心夹持器和废液回收容器,中间容器一端通过进液管路与驱替泵连接,另一端通过出液管路与岩心夹持器一端连接,岩心夹持器的另一端通过废液管路与废液回收容器连接,岩心夹持器内置有油藏压驱模型,岩心夹持器上通过注入管路与手动泵连接,进液管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出液管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和入口压力表,废液管路上设有第三控制阀、出口压力表和液体流量计。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低渗透油藏压驱裂缝展布形态测试方,采用3D打印机制作含裂缝的油藏压驱模型并利用测试装置对其进行水驱实验,获取压驱注水前后的裂缝展布形态,为指导压驱开发提供了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