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48762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92230.5
申请日:2015-12-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电投吉林核电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单端口阻抗测量值测算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稳态性能的方法,属于电力工程领域。包括测量和计算两个步骤。测量是将WPT系统简化成二端口网络,让端口之一保持开路或短路状态,用普通阻抗分析仪测量另一个端口的等效阻抗,称为单端口阻抗。再根据这些单端口阻抗的测量值,利用本发明提出的计算公式,测算出WPT系统的主要稳态性能。本发明的测算方法既不同于理论计算,也有别于真实测量,只需使用普通的阻抗分析仪;在使用阻抗分析仪进行测量时,不需要使WPT系统处于工作状态,避免带电测量;本方法同时适用于磁场耦合式、电场耦合式、超声耦合式WPT系统,并与阻抗补偿网络形式无关。
-
公开(公告)号:CN103257276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163087.X
申请日:2013-05-0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R27/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测量忆阻器失电电阻值的装置及方法。其特征是脉冲电压源,可变电阻和忆阻器是相互串联在测量电路中,设忆阻器的器件总长度为D,掺杂层厚度变化为Δw,若满足其中δ为设定的误差参数,则忆阻器的阻值的变化满足下式,其中,Ron为w=D时的导通电阻值,Roff为w=0时的电阻值,ε为设定的误差参数;脉冲电压源的幅度U和宽度d的值越小,在测量中忆阻器掺杂层厚度的变化越小。本发明采用脉冲电压源替代传统的直流电源,可以减少测量过程对忆阻器阻值的影响。脉冲电压信号的幅度和宽度可调,可以兼顾测量精度和电路响应速度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311391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110333240.3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工程领域,提供一种利用高频耦合谐振和分布参数的电能传输系统。本发明使用高频耦合谐振技术改变电压大小,不需要铁心变压器,避免了变压器的铁损与铜损;升降压变压器工作在高频耦合谐振状态,当系统发生故障或扰动时,谐振条件遭到破坏,送电系统不能送出具有破坏性的电流;传输电压比工频电压更高,相同容量下传输线电流和线路损耗更小;传输线电流导线较细,节省了传输导线的使用量;当连接了高压线圈上端金属导体时,可以为电场空间内的电气设备无线或单线供电;所采用的高频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频率具有很强的可控性,所以传输电压的频率和幅值可以灵活改变,以便及时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560228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368645.2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芯分裂式磁场能量收集装置,属于独立式环境能量收集设计领域。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在独立式磁场能量收集装置设计过程中以最大提高输出功率密度为目标,确定磁场收集装置形状与输出功率密度的关系;之后根据磁芯等效分析,确定第一步圆柱体优化为分裂式的磁场能量收集方式,并得到有效磁导率表达式,分析其准确性;由于第一步优化后新形状可移动的优点,对磁场能量收集装置的分裂距离进行第二步优化,磁芯两端分离相同距离提高输出;最后考虑到收集器结构稳定性确定80mm分裂式磁芯为最优形状。仿真中优化实现了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4.05倍,功率密度变为原来的6.07倍。
-
公开(公告)号:CN111628579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386372.8
申请日:2020-05-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2J50/12
Abstract: 本发明利用铁磁谐振原理提高输出电压自稳定性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本发明体现在电能的接收侧。发明部分主要包括并联铁磁谐振电路和串联阻抗补偿电容。并联铁磁谐振电路包括磁饱和电抗器和与之并联的线性电容。由于磁饱和电抗器的非线性特性,当并联电压上升到某值时,饱和电抗器的电流与并联电容的电流有效值相等而相位相反,即发生了并联铁磁谐振。在本发明中,并联铁磁谐振电路的设计使得在额定输出电压范围内,并联铁磁谐振电路显感性,即越过谐振状态。串联阻抗补偿电容用来补偿接收线圈的自感电抗,补偿后的总电抗显感性。本发明能够达到输出电压的自稳定效果,并且无需任何反馈技术,无需采用开关器件,避免使用隔离电源。
-
公开(公告)号:CN107147117B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710324745.7
申请日:2017-05-1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新型LCL滤波器及其设计方法,属于无源滤波器设计领域。本发明首先根据传统LCL滤波器设计方法选取电容电感参数。再设计分数阶LCL滤波器电路,由分数阶LCL滤波器电路得到输出电流对输入电压的传递函数及谐振频率。最后选取分数阶LCL滤波器的电感阶数α、电容阶数β,得到新型LCL滤波器。本发明采用分数阶器件的建模方法得到的分数阶LCL滤波器滤波效果更好;由于分数阶阶数的加入使得滤波器的设计也更加灵活;而且对于以后更多分数阶器件更广泛地用于滤波器具有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638900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510039824.4
申请日:2015-01-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2M1/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26 , H02M1/42 , H02M2001/00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控制领域,一种应用于无桥式SEPIC-PFC电路的单周期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单周期控制技术应用在一种新型的无桥式SEPIC PFC电路中,使得电路在实现功率因数校正目的的同时,输出响应更快,输出电压更稳定。其中,单周期控制的实现过程是通过采样输入电流,输入电压,输出电压来构造占空比的平方,输出电压误差通过PI调节器、复位积分器后与占空比的平方进行比较,比较后的输出结果经过RS触发器输出PWM脉冲序列,来控制主电路中开关的导通和关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于将单周控制方法应用在了一种实用性很高的DCM无桥式SEPIC PFC电路中,使得电路能达到功率因数校正的效果,输出更加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2428860B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110276183.6
申请日:2011-09-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5B19/418 , A01G2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溉控制系统,包括:采集现场温度信号、和/或湿度信号的传感器;电力线的主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一个连接阀门电力线的现场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具有直接控制现场控制单元电源通断功能,以及通过电力线载波接收现场控制单元采集的温湿度信号和发送阀门通断控制命令的功能。现场控制单元根据现场温度信号和/或湿度信号,控制阀门接通或断开电源,也可以接收主控制单元的阀门通断控制命令完成阀门通断控制。由于该灌溉控制系统是利用阀门电力线本身来传输温湿度采集信号以及阀门控制信号,相较于现有的灌溉控制系统而言,布线简单,敷设及维护成本降低,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360900B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110237882.X
申请日:2011-08-1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合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包括一个电流互感器和一个电压取样器,所述的电压取样器通过T形凸起和电流互感器侧面的T型槽安装在电流互感器的一侧,并通过两个固定片及电流互感器上的凸起确定电流互感器和电压取样器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本发明的电流互感器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具有可以使用螺母螺杆紧固的安装孔,方便使用时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形成闭合的组合成完整整体。本发明采用螺杆螺母即可组合而成完整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同时具有取电压信号功能。本发明的两个C型的铁芯连接处采用沟槽结构,和具有正交沟槽的树脂壳体配合,连接可靠,保证磁路闭合良好,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428860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276183.6
申请日:2011-09-1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A01G2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溉控制系统,包括:采集现场温度信号、和/或湿度信号的传感器;电力线的主控制单元;以及至少一个连接阀门电力线的现场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具有直接控制现场控制单元电源通断功能,以及通过电力线载波接收现场控制单元采集的温湿度信号和发送阀门通断控制命令的功能。现场控制单元根据现场温度信号和/或湿度信号,控制阀门接通或断开电源,也可以接收主控制单元的阀门通断控制命令完成阀门通断控制。由于该灌溉控制系统是利用阀门电力线本身来传输温湿度采集信号以及阀门控制信号,相较于现有的灌溉控制系统而言,布线简单,敷设及维护成本降低,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