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14365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873763.1
申请日:2015-12-02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2 , H01M4/587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2 , H01M4/523 ,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技术范畴,特别涉及了一种水热法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nFe2O4/rGO的工艺方法。负极材料MnFe2O4/rGO以二价锰盐、三价铁盐以及氨水为原料,与经过PVP表面改性的石墨烯材料复合,改善了单一铁氧体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电导率低、电化学性能差的缺点。Mn2+的掺杂改变原先单一铁氧体材料的晶格参数,材料中出现更多缺陷空位,更有利于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脱嵌;而rGO的加入改善了单一金属氧化物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体积变化率大,循环稳定性差的弱点。本发明制备的MnFe2O4/rGO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化学循环及倍率性能,契合了对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375013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908340.9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2 , H01M4/5825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制备钠掺杂硅酸亚铁锂/碳纳微结构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将柠檬酸、氢氧化锂、氢氧化钠、草酸亚铁加入水中,搅拌溶解、油浴形成墨绿色溶液;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制得溶胶,喷雾干燥得到钠掺杂硅酸亚铁锂/碳纳微结构复合正极材料前驱体,在氩气中焙烧得到钠掺杂硅酸亚铁锂/碳纳微结构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安全、成本低廉,所得钠掺杂硅酸亚铁锂/碳纳微结构复合正极材料颗粒分布均匀、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81245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99506.0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自修复功能的阻燃型原位固化凝胶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非原位聚合的方式在锂离子电池组装过程中形成凝胶固态电解质,凝胶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活性物质之间的界面内阻较大,会显著降低电解质电导率。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自修复功能的阻燃型原位固化凝胶固态电解质,其是由阻燃型原位固化凝胶固态电解液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合交联得到的半固态凝胶产物,阻燃型原位固化凝胶固态电解质是由阻燃型原位固化凝胶固态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内部原位聚合得到,凝胶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活性物质之间的界面内阻较小,所获电解质的电导率较高,进一步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导电率和容量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63931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18965.4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C01B33/023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 C01B32/194 , B82Y40/00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导电性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以Stober方法合成的SiO2加入次磷酸钠(Na2H2PO4)作为磷源,通过高温磷化处理以及进一步的镁热还原合成缺陷改性的纳米硅材料,并与石墨烯在高能球磨机的处理下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构造硅内部缺陷以及外部的超高导电石墨烯层,有效提高了硅碳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同时合成的硅本身具有中空多孔的结构,有效抑制了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将该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以及较好的容量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13257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98337.4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亚胺类COFs的碳纳米管网络包覆的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COF单体材料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合成COF包覆层,通过醛基和氨基的缩合反应并在高温碳化的处理下合成基于COF的碳纳米管网络包覆纳米硅负极材料。该碳纳米管网络的高机械强度可以抑制硅的膨胀,并提供了快速的锂离子通道。该电极材料倍率性能优越,循环稳定性好,能在大电流密度下保持稳定的比容量,制备方法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733486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324804.2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复合涂层修复失效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将失效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均匀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加入适量的醋酸锂,机械混合均匀后烘干至溶剂完全挥发,在O2下进行预处理后,加入四乙氧基硅烷,机械混合均匀后烘干至溶剂完全挥发,并经简单的高温煅烧得到Li4SiO4/SiO2复合涂层修复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利用失效三元正极材料表面的锂杂质原位转化为Li4SiO4/SiO2涂层,有效降低界面副反应,并进一步增强了三元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存放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83386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279004.9
申请日:2022-10-19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状硅酸二价过渡金属锂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使锂源、二价过渡金属源和硅源按比例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50‑230℃,锂元素、二价过渡金属元素和硅元素的摩尔比为3~4:0.8~1.2:1。制得的产物只有少量杂相、结晶性良好、晶粒尺寸小、电化学性能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472805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300525.8
申请日:2022-10-24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硼掺杂碳包覆改性的氟代磷酸钒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步骤:(a)将钒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第一溶液;(b)向所述第一溶液中加入还原剂进行反应得第二溶液;(c)将磷源、钠源和氟源按化学计量比加入所述第二溶液中,加热持续搅拌至溶液变为凝胶;将所述凝胶干燥,研磨成粉末,得到氟代磷酸钒钠前驱体;(d)将所述氟代磷酸钒钠前驱体在惰性气体条件下进行煅烧,得到氟代磷酸钒钠材料;(e)将所述氟代磷酸钒钠材料与硼酸按比例混合得第一混合物;(f)将所述第一混合物在惰性气体下煅烧。可以得到硼掺杂碳包覆的氟代磷酸钒钠正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4772575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44381.X
申请日:2022-04-02
Applicant: 常州大学
IPC: C01B25/455 , H01M4/58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氟代磷酸钒钠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氟代磷酸钒钠晶体材料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a)将钒源溶于溶剂得钒源溶液;(b)将还原剂溶于所述钒源溶液,搅拌得还原性溶液;(c)向所述还原性溶液中依次加入磷源、钠源和氟源,搅拌加热得混合溶液;(d)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多金属氧酸盐,超声分散后进行水热反应,经离心、干燥得氟代磷酸钒钠前驱体;(e)将所述氟代磷酸钒钠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中烧结得所述氟代磷酸钒钠晶体材料。从而使更多钠离子暴露,最终获得晶体结构调控的氟代磷酸钒钠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446479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138591.3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常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压电效应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硅基负极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向葡萄糖中加入水、硅酸四乙酯、乙醇,加入稀盐酸和氨水溶液,搅拌形成凝胶;将凝胶研磨,进行碳还原,得到SiOX‑C;将Pb(CH3COOH)2·3H2O、ZrOCl2·8H2O、TiO2与水混合搅拌均匀,超声,得前驱体溶液;将KOH溶液添加到前驱体溶液中,搅拌均匀并超声,160℃‑200℃水热4‑6h,冷却至室温,以水和无水乙醇离心并干燥,研磨得到PbZr0.52Ti0.48O3;将SiOX‑C和PbZr0.52Ti0.48O3混合,球磨12h,得到SiOX‑C/PZT;将SiOX‑C/PZT、导电剂和粘结剂分散在水中,均匀涂覆在铜箔上,干燥后制成电极片。含有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