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转印短纤维无纺布的制作方法、无纺布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37534B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310633770.9

    申请日:2023-05-31

    Abstract: 一种混凝土转印短纤维无纺布的制作方法,先将短纤维放入刻蚀组分溶液中浸润以获得刻蚀纤维,再将微胶囊通过粘结剂负载在短纤维上以获得胶囊纤维,然后将刻蚀纤维、胶囊纤维经非织造的方法按照特定的纹理制成无纺布。应用时,将无纺布的一面与新拌混凝土相接触,混凝土浆体的碱性破坏微胶囊的囊壁材料之后,微胶囊中的囊芯材料组分参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反应;而与刻蚀纤维相接触的区域,水泥受到刻蚀组分的缓凝作用延长了凝结时间,待混凝土终凝后,揭掉织物,再用高压水枪冲洗与织物相接触的混凝土表面,去掉由于刻蚀组分作用而未凝结的水泥浆体。本设计不仅能够同时实现耐久性较强、操作难度较低的优点,而且应用范围较广、可调性较强。

    一种纤维织物养护-饰面混凝土构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04233B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510979231.6

    申请日:2015-1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纤维织物养护‑饰面混凝土构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首先对纤维织物进行织造成型;之后将织物铺贴于模板成型表面,将模板制成所需构件形状;最后浇筑混凝土,使纤维织物带勾面与混凝土充分接触;待混凝土终凝后脱模,纤维织物牢固附着于构件表面,即得纤维织物养护‑饰面混凝土。本发明实现了混凝土成型‑养护‑饰面一次完成,对表层混凝土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裂性能,而且降低了对模板表面质量的要求。另外,在使用过程中,织物材料还会进一步显示出使用舒适性的优点,如良好的吸声和保温性能,其吸水和释水性能还可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一种热缩型纤维增强混凝土

    公开(公告)号:CN114477820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0005324.9

    申请日:2022-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缩型纤维增强混凝土。本发明在常规混凝土配比中,加入体积掺量为0.9‑4%的热缩型纤维,在混凝土成型后对其进行热养护,得到热缩型纤维增强混凝土。热缩型纤维采用高收缩聚酯切片和改性剂作为原料,通过一定的挤出机温控程序熔融共混挤出、牵引拉伸而成。热缩型纤维在热激发作用下发生收缩,并产生收缩应力,该纤维通过与混凝土基体的界面粘结作用将自身的收缩应力传递到混凝土基体,对混凝土基体均匀施加细观尺度的预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弯拉强度、体积稳定性和抗裂能力。

    一种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315253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0005902.9

    申请日:2022-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本发明在常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引入体积掺量0.5‑4%的温升收缩型纤维,制备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温升收缩型纤维采用低熔点聚酯切片和改性剂作为原料,通过一定的挤出机温控程序,熔融共混挤出、牵引拉伸而成。选择有机醇与硅化物混合物作为改性剂,提高纤维的刚硬性和表面亲水性,有助于改善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力,通过温度程序与二级牵伸工艺提高纤维的力学及热力学性能。温升收缩型纤维的热收缩温度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水化温升温度范围相匹配,其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受水化热激发而收缩,通过界面粘结对混凝土基体施加压应力,从而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抵抗温度应力开裂的能力。

    一种光热储能墙体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15217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528286.7

    申请日:2021-1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热储能墙体,包括从外到内顺次设置面层、储能层、防水层和内饰面层,面层为改性沥青基光热复合材料,具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沥青100份、改性剂10‑20份、碳材料5‑30份、分散剂0.1‑1份、抗氧剂0.1‑3、耐紫外线老化剂0.1‑3份;储能层由储能混凝土制成。墙体面层在白天接受太阳光照射,将太阳光能吸收并转换为热能,对整个墙体进行加热,储能层将传递到墙体的热量快速吸收,并储存起来。当室内温度低于墙体温度时,储存于墙体的热能释放出来,提供建筑物内所需要的热量。本发明的光热储能墙体,将太阳光这一可再生能源有效转换、储存并利用,达到建筑物低碳节能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