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3573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24630.0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氢氧化亚镍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活性物质材料选择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钇铝共掺杂α相为主相的氢氧化亚镍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三个步骤分别为:(1)制备复盐溶液;(2)络合‑沉淀;(3)过滤‑洗涤‑烘干通过钇铝共掺杂,解决α相氢氧化亚镍作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正极活性物质过程中,因掺杂铝的数量范围狭窄导致平衡优化电池综合性能困难的技术缺陷。本发明制备方法所获得的钇铝共掺杂α相为主相的氢氧化亚镍复合材料,放电电压平台高,活化性能好,为工业上制造高电压与高能量密度的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在正极活性物质选择领域提供了新的选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89997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86592.2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用二氧化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解决了现有的二氧化硅负极材料所存在的导电性差、体积膨胀大和二氧化硅向硅转化困难而引起的低首次库伦效率和低容量输出等问题。本发明采用简单的机械球磨法将二氧化硅、过渡金属单质粉末和碳材料进行高速长时间机械混合形成复合材料。本发明所制备的SiO2/Fe/C复合材料与金属Li搭配所制备的半电池具有高初始库伦效率、高放电容量、良好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且与商业化NCM622三元正极材料匹配的全电池也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17412B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610478982.4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IPC: C08F220/06 , C08F222/38 , H01M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联聚丙烯酸锌的合成方法及其代表性使用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网状交联聚丙烯酸锌的合成方法及其电池中用法。以丙烯酸为单体,氧化锌为中和剂,在交联剂和单组份引发剂作用下,水相体系中实现了网状交联聚丙烯酸锌的合成。以其合成产物替代镍‑锌二次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并以此为其代表性使用方法,展现出在提升镍‑锌可充电电池低温动力性能以及自放电控制等方面的实用度。为其应用于银‑锌电池、MnO2‑锌电池、爱迪生电池等提供了借鉴。该聚合方法中的短流程、易操作、安全性高与产物成本低等优点,为其合成品在马铃薯无毒保鲜、妇女卫生巾高效利用、皮革绿色防霉剂、农作物微肥与促进剂等领域内应用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5655550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0996905.3
申请日:2015-12-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碳包覆方法,属于储氢材料领域。该方法是将Ti1.4V0.6Ni准晶粉末与羰基镍粉按质量比1:5混合均匀,再利用压片机冷静压成直径为10mm、厚度为1mm的圆形电极,在电极表面聚合生成聚多巴胺,再在聚多巴胺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配合物ZIF-67,后经氩氢混合气氛保护下炭化,得到表面金属有机配合物碳骨架包覆的电极。实验结果表明:经100周充放电循环后,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配合物碳骨架的电极容量衰减率低于未生长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2593458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048023.0
申请日:2012-02-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增碳负极及提升功率的方法。该增碳负极为以泡沫镍为集流体承载储氢合金粉的传统负极片中,用掺杂锰氧化物活性炭和石墨粉代替15wt%的贮氢合金粉,来提升负极及电池的输出功率,降低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温升;并为将来过渡到碱性超电池、镍-碳系电容电池、电池转换电容的自转换电源或法拉第超级电容器的极片设计与制造奠定基础。以维生素C的钠盐与高锰酸钾构成氧化-还原反应对偶物料、所进行的掺杂锰氧化物原位反应,简便易行,工业化成本低,效果好,有效解决了石墨粉引入极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2593555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210049944.9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电池负极中条形码式电容极片内置方法及混合负极。该碱性电池为镍-氢电池,该碱性电池负极含有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负极中、以泡沫镍为集流体承载储氢合金粉的传统负极片,并拼接上含有活性炭为主的电容极片,该电容极片刮涂料由90wt%活性炭、7wt%石墨粉和3wt%的聚四氟乳液构成;该电容极片与电池极片分别轧膜然后再焊接到一起、构造出电容和电池极片平行并存、条形码式混合负极片的设计与工艺,易于获得电容极片最佳工艺制造条件与电池极片的最佳工艺制造条件;也能良好满足“电容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平衡优化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543458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210049903.X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赝电容异质电极及匹配方法。该赝电容正极为传统电池用的烧结镍阳极;负极为活性炭为主的电容极片;平衡这两种异质电极电容特性的特色匹配方法为:在高锰酸钾溶液中、采用原位反应掺杂一定量的MnO2与两极;而平衡两种异质电极电池特性主要匹配方法为:负极刮涂料中混合不大于5%的储氢合金粉;获得该碱性赝电容正、负电极片的方法易于操作,碱性赝电容异质电极能量和功率密度获得良好匹配,并且达到高功率密度、长寿命、良好低温性能的同时,兼具高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437317B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110109306.7
申请日:2011-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AB4.7非化学计量比储氢合金的超熵变方法,特别是以MmNi4.3Al0.3Fe0.05Sn0.05为基体储氢合金,以金属锂为再次加入的超熵变试剂,通过二者非均相扩散合成出具有超熵变特性的储氢合金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在碱性电池中发生超熵变的方法。本发明得到的AB4.7非化学计量比储氢合金显著的提高了低温放电容量,与通常工业AB5型储氢合金相比,在零下-36℃或-30℃,低温放电的容量,提高到3倍以上;显著的提高了储氢合金粉的低温放电电压:与通常工业AB5型储氢合金相比,在零下-36℃,低温放电电压平均提高约280mV;解决了MH-Ni电池或电池组低温放电功率难达标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259024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179939.4
申请日:2013-05-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电池领域。该复合负极板包括金属钛板和表面活性层,所述的表面活性层由粘结剂、活化剂和添加剂组成,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活化剂为锌粉和导电材料的混合物,添加剂为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铋、氧化钛或氧化铈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粘结剂、活化剂和添加剂重量份数比为(5~15):(50~90):(5~50),本发明还提供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的制备方法。该复合负极板组装成电池,使用100mA电流进行充放电测试,电池的循环次数达到550次以上,电池平均电压效率为88.4%,平均库伦效率为96.4%,平均能量效率为82.9%。
-
公开(公告)号:CN102593555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49944.9
申请日:2012-0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电池负极中条形码式电容极片内置方法及混合负极。该碱性电池为镍-氢电池,该碱性电池负极含有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负极中、以泡沫镍为集流体承载储氢合金粉的传统负极片,并拼接上含有活性炭为主的电容极片,该电容极片刮涂料由90wt%活性炭、7wt%石墨粉和3wt%的聚四氟乳液构成;该电容极片与电池极片分别轧膜然后再焊接到一起、构造出电容和电池极片平行并存、条形码式混合负极片的设计与工艺,易于获得电容极片最佳工艺制造条件与电池极片的最佳工艺制造条件;也能良好满足“电容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平衡优化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