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机恒定风量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180475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371027.1

    申请日:2014-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管机恒定风量控制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每间隔预设时间检测一次电机电流,并记录电机电流;求取预设数量的电机电流的第一平均电流;比较第一平均电流与风管机当前运行状态下额定电流的大小;当第一平均电流与额定电流相等时,则保持风机管的当前运行状态不变;当第一平均电流大于额定电流时,则按预设调整参数减小风管机的电机的转速,并继续执行下一循环的电机电流检测,直至得到小于等于相应额定电流的第二平均电流;当第一平均电流小于额定电流时,则按预设调整参数增大电机的转速,并继续执行下一循环的电机电流检测,直至得到大于等于相应额定电流的第三平均电流。其提高了风管机的风量调节控制精度。

    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和除霜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180471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310224747.0

    申请日:2013-06-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和除霜控制装置。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器进入第一除霜控制模式;在第一除霜控制模式下运行过程中,判断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是否满足预设模式切换条件;在空调器的运行状态满足预设模式切换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进入第二除霜控制模式,其中,在第一除霜控制模式下,保持空调器的辅热设备运行并且控制空调器的内风机以低速运行;在第二除霜控制模式下,控制空调器的辅热设备和内风机停止运行。应用该方案,有效地缩短了制热化霜过程中的化霜时间,保障了整体的制热舒适性;并且避免了化霜过程中长时间过度回液造成液击和润滑油稀释对压缩机的损坏,大大保障了压缩机可靠性。

    空调器及其进液均流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34098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321153.6

    申请日:2014-0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液均流装置,包括分流器和进液管,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分流器相连通,进液管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所述第一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弯管的两端连通;从所述进液管的进口流入的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与流经所述第二弯管到达所述进液管的出口的流程相等。气液混合的冷媒进入进液管后一部分沿着第一弯管流动,另一部分沿着第二弯管流动,最终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汇合,由于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在进液管的出口处流向相反,故在进液管的出口处两部分气液混合冷媒形成稳流,从而混合均匀进入分流器,使得进入各路盘管的液态冷媒量相当,提高了空调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多个高压腔压缩机并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455084B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010511817.7

    申请日:2010-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个高压腔压缩机并联系统,其通过倒U型管、溢流管及倾斜总管的设计,在压缩机均停止运行时,防止从油分离器回流的冷冻机油倒流回压缩机,在油分离器回流的油较多时可通过溢流管存放在汽液分离器内,防止出现液堵现象;当压缩机低负荷运行,吸气管的冷媒流速较低时,可防止倒流回汽液分离器,当倾斜总管内积聚一定的油量后会直接循环回压缩机,确保压缩机的供油量;本发明可确保在压缩机的各个状态下,避免压缩机出现液压缩或液堵提高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室内机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345429.5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面上,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根据本发明的室内机,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面上,从而使室内机的出风方向直接向下,有效地解决了普通室内机需要安装风管才能使出风方向向下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出风效率和制热的舒适性。回风口具有多种设置方式,从而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回风需求。

    室内机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8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345174.2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前蜗壳与后蜗壳之间的夹角向出风侧张开,形成扩压部的扩压角γ,其中,10°≤γ≤40°。本发明通过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使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面上,使出风方向直接向下提高出风量,降低噪音,提高风噪比。

    室内机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7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345112.1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贯流风轮的边缘距离前蜗壳的最小间隙为δ1,其中3mm≤δ1≤13mm,贯流风轮的边缘距离后蜗壳的最小间隙为δ2,其中3mm≤δ2≤15mm。本发明使出风方向直接向下,并提高风噪比。

    室内机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5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343951.X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扩压部的外轮廓线与壳体的下侧面之间呈夹角φ,其中,30°≤φ≤170°。本发明通过对扩压部的外轮廓线与壳体的下侧面之间的夹角优化,从而调节出风方向,满足不同送风区域的送风要求。

    离心风机部件及空调器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072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193430.0

    申请日:2012-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部件及空调器,风机安装板采用折弯板状结构,包括有出风口安装板部件和回风口安装板部件,即:所述出风口安装板部件和回风口安装板部件相交呈夹角θ;出风口位于出风口安装板部件上,回风口安装板部件设置有一个以上回风口;空调器,包括有上述的离心风机部件;通过风机安装板角度θ(90°-180°)调节出风方向,解决出风方向可调的问题,效提高机组舒适性;风机安装板通过折边和压型加强强度,使风从风机安装板回风口吸入,通过风机后从排风口排出。同时,在同一风机安装板上设计出风口和回风口,减少机组零件数量、,且强度高、安装方便,提高装配效率;该结构的空调器,可大大减小机组尺寸,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能够调节出风温度的空调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74586B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010261684.2

    申请日:2010-08-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调节出风温度的空调,其包括壳体、回风框、及出风框,该壳体设有中间隔板,该中间隔板的一端与该壳体的上壁连接,另一端悬空,该中间隔板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回风处理区、回风区,该回风处理区的下方为混合区,该回风处理区、混合区和该回风区通过室内风送风口连通,该回风处理区设有换热送风风机、换热器及与该换热器连接的冷媒管,该回风区内设有混合送风送机,该混合送风风机可直接抽取室内风,再与该回风处理区内经该换热器处理后的空气在混合区混合,再经过该出风框送入室内,调节送风温度,避免出风口出现凝露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