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901995A
公开(公告)日:2007-01-24
申请号:CN200480037693.6
申请日:2004-12-08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35/04 , B01J23/464 , B01J23/58 , B01J23/63 , B01J37/0018 , B01J37/0201 , C01B3/40 , C01B2203/0233 , C01B2203/0244 , C01B2203/0261 , C01B2203/062 , C01B2203/0844 , C01B2203/1047 , C01B2203/1082 , C01B2203/142 , C01B2203/82 , Y02E60/324 , Y02P20/52
Abstract: 生产合成气的催化剂具有载体和该载体负载的VIII族金属。所述载体包含第一种组分、第二种组分和第三种组分。第一种组分是选自镁、钙、锶和钡的至少一种碱土金属的氧化物。第二种组分是选自钪、钇和镧系元素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第三种组分是氧化锆或是含作为主要组分的氧化锆并且具有固体电解性质的物质。可通过涂布法在基体上形成罩面膜而形成所述载体。然后,该罩面膜含有上述三种组分。本发明的催化剂能显著地减小反应装置的尺寸和改善该装置的能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0555C
公开(公告)日:2003-06-04
申请号:CN96198965.3
申请日:1996-11-21
Applicant: 三菱化学产资株式会社 ,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 东亚纺织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的微生物附着用载体是将由聚烯烃类树脂的第1纤维和具有比第1纤维熔融温度低的聚烯烃类树脂的第2纤维所构成的织物W1以及作为底层的非织造织物f1作为构成材料,而且,用针刺法把前述织物W1连接在非织造织物f1上,通过熔融第2纤维使前述第1纤维相互粘接,并且粘接在非织造织物f1上。该载体不仅能够防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的第1纤维的脱落,而且因为可以由非织造织物f1防止织物由于针刺而被拉向中央部分,所以没有重量的偏差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311714A
公开(公告)日:2001-09-05
申请号:CN99806511.0
申请日:1999-04-06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31/06 , B01D53/8609 , B01J21/18 , B01J37/0036 , B01J37/04 , Y10S502/514
Abstract: 要改善用于通过催化氧化以硫酸形式回收和除去废气中所含氧化硫的活性炭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使活性炭与氟树脂混合,施加剪切力捏和所述混合物,并模塑成给定形状如颗粒、板或柱状,从而给活性炭颗粒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壁表面赋予斥水性。废气流过填充有此催化剂的塔时,优选使所述气体向下流动,将活性炭催化剂成形加工成由平行于上述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组成的蜂窝形状。从塔顶加入稀硫酸或水以清洗所述活性炭催化剂表面可有效地保持高活性,甚至在废气中含灰尘时可避免催化剂层被封闭或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254703A
公开(公告)日:2000-05-31
申请号:CN99103895.9
申请日:1992-06-30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Inventor: 前岛哲夫 , 坂下幸司 , 浅冈佐知夫 , 米田则行 , 守屋信男 , 下田启二 , 龟田孝雄 , 进藤昭夫 , 安井诚 , 渡边恒男 , 西岛裕明 , 恩田信博 , 稻叶隆一 , 今关隆士 , 久木留敦美 , 下河原薰 , 香崎武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酚精制方法,它是将原料酚与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接触,再经蒸馏除去酚中杂质。本发明还包括用所得精制酚对双酚A·酚结晶加合物精制的方法;双酚A·酚结晶加合物的制法;双酚A·酚结晶加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高品位双酚A的制法。
-
公开(公告)号:CN1040294C
公开(公告)日:1998-10-21
申请号:CN93104339.5
申请日:1993-04-13
Applicant: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Inventor: 箭内裕志 , 松尾忠义 , 长濑正德 , 丸山利和 , 古川俊彦 , 佐仓克彦 , 松井久昭 , 南隆昌 , 守屋信男 , 浅冈佐知夫 , 坂下幸司 , 须田信幸 , 下田启二 , 山本进 , 野村诚
IPC: B01J2/00 , C07C317/14
Abstract: 本发明双酚A颗粒制造方法中双酚A熔融液滴固化造粒时向双酚A中加入1或2种以上可溶于双酚A,又不会严重影响双酚A加热熔融色,而且熔点60℃以上的化合物后造粒,或向双酚A或双酚A与酚的加合物或混合物中加入双酚A制造时产生的反应母液或晶析母液并脱酚处理后造粒,该方法可制成强度高且粉化难的双酚A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142409A
公开(公告)日:1997-02-12
申请号:CN96105376.3
申请日:1996-05-30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504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含亚硫酸气的废气脱硫方法,是通过许多鼓泡管将废气鼓入吸收液并与吸收液接触,其中为以最少的费用和以稳定方式进行脱硫,各个操作条件要特别相互关联地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04224B
公开(公告)日:1989-05-17
申请号:CN85109352
申请日:1985-12-21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3G5/085 , F23G5/16 , F23G5/20 , F23G2209/18 , F23J1/08 , F23J15/02 , Y02W1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有机物、无机物、金属等被处理物的焚烧熔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圆柱形或棱柱形的卧式炉体,将炉体围绕其纵向轴线在两上旋转方向上旋转的驱动装置,以及燃烧装置,其中,炉体有一个在其一个纵向端壁上形成的被处理物投入口,装有烟道的护罩配置在炉体的出炉口的一侧,炉体以可转动的方式套合在护罩上,出炉口的开口向着所述护罩的内部,出炉口形成的炉体的另一个纵向端壁的与所述纵向轴经偏心的位置上。熔化物容器以可装卸的方式密封地安装在护罩的底端。
-
公开(公告)号:CN11855613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80017135.6
申请日:2023-01-12
Applicant: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IPC: C25B11/091 , C25B1/23 , C25B3/03 , C25B3/07 , C25B3/26 , C25B9/60 , C25B11/031 , C25B11/053 , C25B11/065 , C25B11/075 , C25B11/081 , C25B11/0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阴极电极,其在通过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乙烯等烯烃类烃、乙醇等醇的催化反应中,氢的选择率降低,二氧化碳还原产物的选择率提高。所述阴极电极用于电还原二氧化碳,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包含氧化亚铜、铜以及选自由银、金、锌、镉和锡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其他金属元素,所述第二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层上并包含由选自铜、银、金、锌、镉和锡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构成的构成元素。
-
公开(公告)号:CN11843470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280084914.3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Inventor: 广畑修
Abstract: 提供调整成为用于有效地直接制造对二甲苯的原料的合成气的氢/碳比的有效的方法。是由通过含碳原材料的气化得到的合成气制造对二甲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该合成气中添加氢以得到原料混合气的混合工序;将该原料混合气导入反应器内,在加热和加压下与对二甲苯合成催化剂接触从而得到包含对二甲苯的混合气生成物的反应工序;将该混合气生成物冷却从而使高沸点成分冷凝以分离为由非冷凝成分构成的气相、包含对二甲苯的油相和包含水溶性成分的水相的分离工序;将该油相精制以取得对二甲苯的精制工序,在所述混合工序中,以得到的所述原料混合气具有由下式(1)定义的R值在0.7以上且2.1以下的范围的组成的方式添加氢。#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775121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280050460.8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IPC: C25B3/26 , C25B15/08 , C25B15/023 , C25B1/23 , C25B1/02 , C07C9/06 , C07C9/04 , C07C7/148 , B01D53/32 , B01D53/26
Abstract: [任务]提高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能源效率。[技术方案]二氧化碳回收系统(1)包括:电解还原装置(2),其通过还原二氧化碳来生成发生炉煤气;以及二氧化碳分离装置(3),其将二氧化碳从被处理气体中分离。所述二氧化碳分离装置设置有第一气体扩散电极(51)、第二气体扩散电极(52)、形成于第一气体扩散电极与第二气体扩散电极(52)之间的并构造为供应有含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吸附和解吸质子的化合物的电解液的液体室(53),通过第一气体扩散电极与液体室分离并构造为供应有发生炉煤气的第一室(54),以及通过第二气体扩散电极与液体室分隔开的第二室(55),从所述发生炉煤气分离的二氧化碳流过所述第二室(55)。所述电解还原装置使用在所述二氧化碳分离装置中从处理气体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作为其投入材料的一部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