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反应堆非能动停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933314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88746.9

    申请日:2020-08-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非能动停堆装置,该装置包括承压壳(1)、反应堆控制棒(2)、控制棒驱动杆(3)、直线轴承(4)、金属波纹管(5)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所述承压壳(1)内部为空心结构,为所述反应堆控制棒(2)的移动提供空间;所述控制棒驱动杆(3)用于驱动所述反应堆控制棒(2)在所述承压壳(1)内移动;所述直线轴承(4)对所述控制棒驱动杆(3)进行径向限位的同时允许其轴向滑动,实现控制棒在堆芯内移动。本装置不受堆内冷却剂流动或浮力作用影响,控制棒可以快速插入堆芯,响应速度快;不依赖于重力作用,同时适用于垂直或水平布置反应堆堆芯。

    核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注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295654B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210050421.6

    申请日:2012-0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注射系统,不需要传统核电厂的高压、中压安注,系统简单。其设置在反应堆的安全壳内,其中自动降压系统连接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内置冷源之间,内置冷源中装有足量的冷却剂,内置冷源的下部连接安全注射管线,安全注射管线通过阀门连接到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置冷源连接安全注射管线的接口处设置有滤网,内置冷源的标高要高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冷却剂经由自动降压系统喷洒到内置冷源中,内置冷源中的冷却剂在重力作用下经滤网进入安全注射管线,安全注射管线中的冷却剂注入到反应堆压力容器中。

    一种顶部带有双层结构的一体化反应堆

    公开(公告)号:CN103187108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310011981.5

    申请日:2013-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顶部带有双层结构的一体化反应堆,其包括设置在压力容器内的堆芯、内置式蒸汽发生器、主泵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上部筒体与环形的设备支撑平台构成整体结构,弧形的压力容器内顶盖通过压力容器内顶盖与设备支撑平台的法兰连接在设备支撑平台;控制棒驱动机构设置在压力容器内顶盖上,主泵设置在设备支撑平台上;堆芯和内置式蒸汽发生器布置在设备支撑平台下方;压力容器外顶盖设置在压力容器上部筒体顶端,并且通过压力容器外顶盖与压力容器上部筒体的法兰与压力容器上部筒体连接。本发明为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较好工程实施性的一体化反应堆结构设计方案。

    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及降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835541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117275.8

    申请日:2015-03-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G21C15/16 G21C9/004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及降压系统,其安全壳内设置反应堆,该系统包括安全壳抑压子系统和安全壳冷却子系统。所述的安全壳抑压子系统包括布置在安全壳内的抑压水箱和排放通道。所述的安全壳冷却子系统有多种构成形式。本发明所述的安全壳冷却子系统和安全壳抑压子系统运转是非能动的、不需要外部电源驱动。本发明采用非能动措施来直接减少蒸汽量和降低气体温度,达到降低安全壳内压力,既可满足早期削峰降压和长期冷却降压的功能,又不需要增加安全壳的容积需求,减小其设计尺寸,从而降低成本。

    一种自充压堆芯补水系统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928062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10011904.X

    申请日:2013-0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非能动自充压堆芯补水系统。其中换料水箱与安全壳大气连通;反应堆压力容器顶部空间通过降压/充压管线与喷洒器连接,在降压/充压管线上设置有电磁阀,喷洒器位于自充压补水箱下部水中,自充压补水箱上部充有氮气;自充压补水箱设置有安全阀;自充压补水箱位于换料水箱中,换料水箱中充有水;自充压补水箱的底部通过共用安注管线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部连接,该段管路上设置有补水箱止回阀;换料水箱的底部通过共用安注管线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部连接,该段管路上设置有换料水箱止回阀。本发明以简单的原理、小型的设备、较低的承压要求有效缓解小破口失水事故。

    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95655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210050477.1

    申请日:2012-0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和方法,其完全自启动、无中间控制环节、可靠性高。为实现所述目的的水淹和风冷相结合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水池和空气导流罩,冷却水池可淹没安全壳,在冷却水池内安全壳外设置该空气导流罩,该空气导流罩具有环绕安全壳的环绕部以及位于安全壳顶部上方的通往大气的导流部,环绕部和导流部连接成一体,冷却水池具有空气入口,从冷却水池的空气入口、到空气导流罩的环绕部、再至导流部构成具有烟囱效应的气流通道。

    核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注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295654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210050421.6

    申请日:2012-0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反应堆的非能动安全注射系统,不需要传统核电厂的高压、中压安注,系统简单。其设置在反应堆的安全壳内,其中自动降压系统连接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内置冷源之间,内置冷源中装有足量的冷却剂,内置冷源的下部连接安全注射管线,安全注射管线通过阀门连接到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置冷源连接安全注射管线的接口处设置有滤网,内置冷源的标高要高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冷却剂经由自动降压系统喷洒到内置冷源中,内置冷源中的冷却剂在重力作用下经滤网进入安全注射管线,安全注射管线中的冷却剂注入到反应堆压力容器中。

    基于热管堆的发电系统和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7381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450686.8

    申请日:2024-04-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热管堆的发电系统和发电方法,包括热动转换模块,用于以空气为介质,经过压缩、加热、膨胀、冷却过程形成开式空气布雷顿循环吸收热管堆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余热再利用模块,包括换热器,通过所述换热器接收所述热动转换模块的剩余热量,以有机工质为介质,经过加热汽化、膨胀、冷凝过程形成有机朗肯循环吸收所述剩余热量进行发电。本发明热动转换模块采用开式空气布雷顿循环,采用空气作为工质,工质不怕泄露并容易获得,热动转换模块不需要配置额外的冷源系统,可以达到尺寸更小、整体系统更紧凑简洁的优点。

    热管性能检测装置和方法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8655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713976.9

    申请日:2023-1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性能检测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撑杆;设于支撑杆上的可转动加热炉,用于容纳并加热一根或多根待检测热管;角度固定机构,与加热炉连接,用于将加热炉固定在预定角度;设于加热炉上的角度测量部件,用于测量加热炉相对于参考面的角度;以及适于分布设置于待检测热管中的多个热电偶,用于测量热管的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的温度。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性能检测装置和方法能够同时实现多根高温热管传热性能的快速检测,节约了检测时间并提高了检测效率。

    一种可移动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79160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266254.9

    申请日:2022-1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反应堆主容器、反应堆保护容器和导热棒,所述反应堆主容器和反应堆保护容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间隙与导热油管道连通,所述导热油管道与导热油容器相连,所述导热油管道上安装隔离阀;所述导热棒的一端镶嵌于反应堆保护容器中,另一端埋于地下;本发明的可移动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不依靠任何外部干预操作就可以实现事故工况下阀门及时打开的效果,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或阀门电气机械故障的影响,并且使用土壤和地下水源为最终热阱,与传统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相比,环境热量排放低,红外隐身效果好,能够有效提升陆上移动铅基微堆的隐蔽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