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290402B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1680070991.8
申请日:2016-12-14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复合成型体是将以下的(A)、(B)、(C)、(D)按照该顺序层叠而成的:(A)由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的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成型体;(C)由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D)由聚丙烯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通过使(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层及(C)由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层作为(A)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的层与(D)由聚丙烯类聚合物形成的层之间的接合层而介在,能够得到上述(A)、(B)、(C)、(D)层被牢固地接合一体化而成的复合成型体,能够得到具有通过单层的(A)层或(D)层所无法实现的优异特性的复合成型体。
-
公开(公告)号:CN108290402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70991.8
申请日:2016-12-14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复合成型体是将以下的(A)、(B)、(C)、(D)按照该顺序层叠而成的:(A)由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的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成型体;(C)由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D)由聚丙烯类聚合物形成的成型体。通过使(B)由酸改性烯烃类共聚物形成的层及(C)由不含酸的未改性烯烃类聚合物形成的层作为(A)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的层与(D)由聚丙烯类聚合物形成的层之间的接合层而介在,能够得到上述(A)、(B)、(C)、(D)层被牢固地接合一体化而成的复合成型体,能够得到具有通过单层的(A)层或(D)层所无法实现的优异特性的复合成型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732653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280039557.5
申请日:2012-08-13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9/28 , C08G69/265 , C08G69/36 , C08K5/005 , C08K7/06 , C08K7/14 , C08L7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晶性聚酰胺树脂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第1工序,一边在200℃以上、1.8~3.5MPa对混合物加热加压,一边使水馏出,所述混合物至少含有:二胺成分,其含有相对于二胺成分总量的比例为10摩尔%以上且小于80摩尔%的(A)1,5-戊二胺;二羧酸成分,其含有相对于二羧酸成分总量的比例为76摩尔%以上100摩尔%以下的(B)选自芳香族二羧酸、脂环族二羧酸和它们的二烷基酯衍生物中的至少1种;以及30重量%以下的水;第2工序,在上述第1工序之后,进行放压直至变为大气压;以及第3工序,在上述第2工序之后,继续热缩聚,进行熔融高聚合度化,直至所得的结晶性聚酰胺树脂的相对粘度达到1.8以上3.5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2439064B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080017989.7
申请日:2010-02-24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聚酰胺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四亚甲基二胺和碳原子数7以上的脂肪族二羧酸或其盐加热缩聚,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下熔融高聚合度化,直到其0.01g/ml的98%硫酸溶液在25℃下的相对粘度达到2.2~5.0;本发明还提供聚酰胺树脂,是将四亚甲基二胺和碳原子数7以上的脂肪族二羧酸或其盐加热缩聚而获得的,具有由来源于这些化合物的酰胺基重复单元形成的化学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分散度(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为2.7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2439064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080017989.7
申请日:2010-02-24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聚酰胺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四亚甲基二胺和碳原子数7以上的脂肪族二羧酸或其盐加热缩聚,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下熔融高聚合度化,直到其0.01g/ml的98%硫酸溶液在25℃下的相对粘度达到2.2~5.0;本发明还提供聚酰胺树脂,是将四亚甲基二胺和碳原子数7以上的脂肪族二羧酸或其盐加热缩聚而获得的,具有由来源于这些化合物的酰胺基重复单元形成的化学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分散度(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为2.7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0383188C
公开(公告)日:2008-04-23
申请号:CN200480011938.8
申请日:2004-04-28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IPC: C08L6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包括(a)聚酯树脂95~60重量%、及(b)烯烃类树脂的5~40重量%的树脂组合物100重量份,含有(c)选自聚苯硫醚树脂及液晶性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0.5~30重量份,上述(b)烯烃类树脂包括(b-1)具有选自羧酸基、羧酸酐基、羧酸酯基、羧酸金属盐基及环氧基中的至少一种官能团的含官能团烯烃共聚物,和(b-2)乙烯和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发生共聚而得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且(a)聚酯树脂形成连续相,(b)烯烃类树脂在组合物中以平均粒径0.01~2μm进行分散。
-
公开(公告)号:CN1153816C
公开(公告)日:2004-06-16
申请号:CN99126080.5
申请日:1999-10-25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77/00 , B29C65/06 , B29C65/08 , B29C65/1425 , B29C65/70 , B29C66/301 , B29C66/54 , B29C66/71 , B29K2105/06 , B29K2105/12 , C08L77/02 , C08L77/06 , C08L23/00 , B29C65/00
Abstract: 一种可焊树脂组合物,它包含100重量份的尼龙树脂作为组份(A),0.1-50重量份的聚烯烃树脂作为组份(B)、10-150重量份的玻璃纤维作为组份(C)、0-3重量份的铜化合物作为组份(D)和0-5重量份的硅氧烷化合物作为组份(E)。一种用焊接方法(如振动焊接)由可焊树脂组合物制备的模塑制品。
-
公开(公告)号:CN1134495C
公开(公告)日:2004-01-14
申请号:CN97190829.X
申请日:1997-04-23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IPC: C08K5/3477 , C08K3/32 , C08K7/16 , C08L101/00 , C08L67/00 , C08K5/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3/32 , C08K5/34928
Abstract: 一种阻燃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是通过混配如下组分得到的:(A)100份(重量)热塑性树脂,(B)0.1~100份(重量)红磷,和(C)0.5~100份(重量)由三嗪基化合物和氰尿酸或异氰尿酸构成的盐。其中,红磷在树脂组合物中的数均分散体粒径为50~0.01微米,而其中三嗪基化合物和氰尿酸或异氰尿酸构成的盐的数均分散体粒径为100~0.01微米。该组合物阻燃性能优良,并且保持了树脂的基本性能,因此它适用于机械零部件、电气零件、电子元器件和汽车零配件等。
-
公开(公告)号:CN1253971A
公开(公告)日:2000-05-24
申请号:CN99126080.5
申请日:1999-10-25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77/00 , B29C65/06 , B29C65/08 , B29C65/1425 , B29C65/70 , B29C66/301 , B29C66/54 , B29C66/71 , B29K2105/06 , B29K2105/12 , C08L77/02 , C08L77/06 , C08L23/00 , B29C65/00
Abstract: 一种可焊树脂组合物,它包含100重量份的尼龙树脂作为组份(A),0.1—50重量份的聚烯烃树脂作为组份(B)、10—150重量份的玻璃纤维作为组份(C)、0—3重量份的铜化合物作为组份(D)和0—5重量份的硅氧烷化合物作为组份(E)。一种用焊接方法(如振动焊接)由可焊树脂组合物制备的模塑制品。
-
公开(公告)号:CN108472934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680070992.2
申请日:2016-12-14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复合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复合成型体是将以下的(A)、(B)、(C)按照该顺序层叠而成的:(A)由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的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B)由改性乙烯基类共聚物形成的成型体;(C)由苯乙烯类树脂形成的成型体。通过使(B)由改性乙烯基类共聚物形成的层作为(A)以聚酰胺类树脂为基体树脂的纤维增强树脂的层与(C)由苯乙烯类树脂形成的层之间的接合层而介在,能够得到上述(A)、(B)、(C)层被牢固地接合一体化而成的复合成型体,能够得到具有通过单层的(A)层或(C)层所无法实现的优异特性的复合成型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