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43490A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210860700.2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渠道衬砌对灌区生态耗水影响的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渠道衬砌方案;将多个渠道衬砌方案分别输入至灌区水循环模型中,得到对应的灌区生态耗水量;根据每个灌区生态耗水量和对应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拟合得到评价公式;根据评价公式进行对生态耗水的影响评价。通过实施本发明,引入渠系水利用系数表征渠道衬砌情况,采用多个渠系水利用系数设置多个不同的渠道衬砌方案,将多个渠道衬砌方案输入至灌区水循环模型中,得到相应方案的灌区生态耗水量,基于每个方案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相应的灌区生态耗水量拟合得到相应的评价公式,即可实现灌区生态耗水量的定量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08763829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810652182.9
申请日:2018-06-2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动力相似的区域降雨模拟系统降雨过程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流域的矢量信息,并将其按设定比例缩小得到的模型流域导入室内降雨区中;按照区域降雨人工模拟系统的空间剖分结构将室内降雨区划分成若干区块,并将模型流域位于的区块标记为流域子块;采用模型流域中雨量站测量的日降雨量及雨量站与流域子块的权重,计算流域子块的日降雨量;计算模型流域的室外小时降雨量;计算模型流域在室外的净雨量,根据模型流域的室外净雨量和室内出口断面流量,计算模型流域在室外的瞬时单位线;根据瞬时单位线构建室外净雨的时段单位线;计算模型流域的室内出口断面流量;之后根据时段单位线计算模型流域的室内净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959786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439512.2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范围淤地坝位置确定方法,包括:收集DEM数据;收集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调查区域河网;制作区域栅格坡向文件;提取可能的淤地坝位置点区域;选取淤地坝预选区域;影像分析;确定淤地坝位置;输出淤地坝位置与数量统计。本发明根据DEM数据快速构建各个淤地坝可能出现位置的数字模型,再根据淤地坝在卫星图片的图像纹理特征与河道垂直的特点,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辨认淤地坝可能出现的位置,最终建立各个淤地坝的位置及走向。本发明由于所使用的资料均为免费公开的资料,并且使用的人工费用极少,计算过程在普通计算机上即可实现,因此总体成本极低。
-
公开(公告)号:CN109579791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439511.8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高效水土保持淤地坝调查与评估方法,包括:初选淤地坝位置;获取高精度数字地形;求取各个栅格数据;确定需要进行地形特征判断的栅格周边的运算范围;根据地形特征判定淤地坝位置;判定淤地坝现状特征;计算坝后库容;淤积体积计算;淤地坝上游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本发明先利用低分辨率的DEM数据确定可能出现淤地坝的位置,再利用航拍的方式构建高精度的DEM数字化地形,并利用数字化地形对淤地坝可能出现的区域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有淤地坝并利用数字化地形对确定有淤地坝的位置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淤地坝的大小和淤积范围。在通过获取的淤积范围得到淤地坝的其他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获取淤地坝上游水土保持的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8920571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652183.3
申请日:2018-06-22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室内水文实验模型比例尺确定方法,其包括获取模型流域的水平比例尺;将室外研究流域的出口流量转化为模型流域的目标出口流量,并随机选取一个模型流域的垂直比例尺;将研究流域的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下、水文参数和地形参数导入WEP-L模型中;采用WEP-L模型计算模型流域的理论出口流量;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三个评价指标判断理论出口流量是否大于目标出口流量;若大于,则令并返回步骤S3,K2为垂直比例尺;若小于,则令 并返回步骤S3,K2为垂直比例尺;否则,输出水平比例尺和当前的垂直比例尺。
-
公开(公告)号:CN105466527B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511010502.3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磁传感器的薄层水流滚波测量系统与方法,包括:设置在平坦的坡面上的多个电磁滚波传感器,多个电磁滚波传感器分为多个组,每组两个电磁滚波传感器,各组电磁滚波传感器沿水流方向一字型排列,各组电磁滚波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小于被测滚波的间距,大于被测滚波的宽度;各个电磁滚波传感器依次与数据采集控制器、控制电脑连接。本发明采用在产生薄层水流滚波的位置,如水渠、水坝溢洪道或实验室中的水槽上安装电磁滚波传感器,利用灵敏的电磁滚波传感器检测水流的厚度变化,实现对滚波的观测,以及精确的数据采集,完全排除了人为检测的因素,全自动的完成了各种数据的采集,既精确又快捷,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观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466401B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511010602.6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1C13/00 , G01F23/2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薄层水流滚波测量系统与方法,包括:架设在平坦坡面上的多个超声波传感器,将至少两个超声波传感器编为一组,将多个超声波传感器分为多个组,各组超声波传感器沿水流方向一字型排列;各组中的超声波传感器沿水流方向一字排列,超声波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被测滚波的宽度,小于被测滚波之间的间距。本发明采用在产生薄层水流滚波的位置,如水渠、水坝溢洪道或实验室中的水槽上安装超声波传感器,利用灵敏的超声波传感器检测水流的厚度变化,实现对滚波的观测,以及精确的数据采集,完全排除了人为检测的因素,全自动的完成了各种数据的采集,既精确又快捷,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观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547638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1009975.1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1M1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压力传感器的薄层水流滚波测量系统与方法,包括:设置在平坦的坡面上的多个压力滚波传感器,多个压力滚波传感器分为多个组,每组两个压力滚波传感器,各组压力滚波传感器沿水流方向一字型排列,各组压力滚波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小于被测滚波的间距,大于被测滚波的宽度;各个压力滚波传感器依次与数据采集控制器、控制电脑连接。本发明采用在产生薄层水流滚波的位置,如水渠、水坝溢洪道或实验室中的水槽上安装压力滚波传感器,利用灵敏的压力滚波传感器检测水流的厚度变化,实现对滚波的观测,以及精确的数据采集,完全排除了人为检测的因素,全自动的完成了各种数据的采集,既精确又快捷,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观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435039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110714702.6
申请日:2021-06-25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湖泊湿地景观优化方法,其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划分湖泊湿地景观类型、确认系统动力学模型边界、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连接、构建整个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验证、设置景观优化情景、进行系统动力学模型优化情景模拟、通过熵权法对景观类型赋权后进行计算和得到优化后的景观类型面积等步骤,构建由气象、水文、经济、社会四个核心驱动子系统构成的湖泊湿地景观格局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对湖泊湿地内部结构提出优化方案,优化目标全面,物理机制明确,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适用于强人类活动条件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2850907B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0120194.9
申请日:2021-01-28
Applicant: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土方量平衡和生境多样性的浅滩湿地营造方法,属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领域,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修复区域识别,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和景观格局现状,基于遥感数据进行识别分析;2)修复区域实地调查,主要针对地形、围堤围埝尺寸以及当地本土植物的生长情况;3)地形方案选取,选择地形营造方案,选取尺寸;4)地形营造;5)植被立体化配置,植被从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角度进行考虑。本发明通过以上设计,针对湖泊围堤围埝的改造问题,利用地形营造形成水陆过渡带,提高湖泊行洪能力,修复湖泊湿地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能防止和减轻水位变化引起的消落带的生态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