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0911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177375.5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面活性剂吞吐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填砂管模拟的岩心驱替装置模拟地层环境,进行表面活性剂吞吐物理模拟,确定吞吐工艺的最优施工参数;S2)根据数值模拟确定间歇排液周期和焖井时长;S3)根据生产压力梯度和和注采比、地层渗透率,设计活性水的中注入速度和注入量;S4)向待增效油井的地层中循环进行依次为注入活性水、焖井、采油组成的吞吐周期。本发明提供的表面活剂性吞吐工艺通过单井注表面活性剂吞吐采油技术,当油层的压力很低时,向油层中注活性水,使得地层压力能够升高,接着焖井,过一段时间重新开井生产,提高低效油井的增油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716987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110013229.9
申请日:2021-0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纳米油基堵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所述纳米油基堵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改性疏水纳米多孔混合物与油基硅烷混合液;所述改性疏水纳米多孔混合物包括:预改性疏水纳米粉混合物和疏水性纳米多孔颗粒;所述预改性疏水纳米粉混合物为纳米粉颗粒依次经无水乙醇、十二胺或三乙胺或三乙烯四胺、二环己基碳酰亚胺改性得到的混合物;所述油基硅烷混合液包括:塔河自产稀油或煤油,和硅烷偶联剂。该纳米堵水剂粒径小、初始溶液粘度适中,注入性好,封堵能力强,有较强疏水能力,在高温(110℃)高盐(22×104mg/L)条件下表现出长期稳定性,最终实现堵水增油。
-
公开(公告)号:CN11447979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260981.5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缝洞型油藏的选择性凝胶堵水体系及制备方法。该体系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0.5~5.0%的凝胶主剂(A剂)、0.5~5.0%的胶凝剂(B剂)以及水余量。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多功能凝胶堵水体系的耐温性可以达到150℃以上,并且在矿化度高达35万ppm的水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具有很好的耐盐性。除此之外,在进行20PV的冲刷之后堵剂依旧维持对水相较强的封堵性能,并且该堵剂堵塞后的岩心,用油相进行驱替,在2.0h内基本岩心的渗透率都恢复到了90%以上,展现出良好的解堵性能,可以满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对堵水剂的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4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10097752.7
申请日:2019-01-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8F8/36 , C08F240/00 , C09K8/508 , C09K8/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磺化石油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堵剂。堵剂的主剂是磺化石油树脂。其中磺化石油树脂是将相对分子量为1000至5000,软化点为120℃至140℃、粒径小于150μm的石油树脂粉末分散在盐水中后经磺化剂磺化制得。石油树脂磺化后,在盐水中具有较好的分散能力。以磺化酚醛树脂5%至10%、稳定剂0.1%至0.4%和余量水可配成磺化石油树脂堵剂。该堵剂具有堵水不堵油的作用,可以以作为温度120℃至140℃、盐含量10×104mg/L至22×104mg/L的油井选择性堵剂。
-
公开(公告)号:CN11108799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811242610.7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12 , C08F251/00 , C08F251/02 , C08F220/06 , C08F220/5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缓膨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得反应原料,所述反应原料包括可接枝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酰胺、交联剂、引发剂和水;2)将所述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溶于水中,再加入可接枝共聚物,使其充分溶解,通入N2,然后加入所述引发剂和所述交联剂,混合均匀,混合期间继续通入N2,得到混合物体系;3)将所述混合物体系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缓膨凝胶块;4)将所述缓膨凝胶块烘干、粉碎并过筛,从而得到所述缓膨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11087997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811242608.X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12 , C09K8/508 , C09K8/88 , E21B33/13 , C08F251/00 , C08F251/02 , C08F220/56 , C08F220/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藏油井堵水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在前置段塞,向油井注入第一堵剂,所述第一堵剂为包括缓膨颗粒和水的第一混合物混合物;2)在主体段塞,向油井注入第二堵剂,所述第二堵剂为包括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亚胺与水的第二混合物;3)在封口段塞,向油井注入第三堵剂,所述第三堵剂为包括钠土、水泥、缓凝剂和水的第三混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93108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311458992.8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8J3/075 , C08J3/24 , C08L29/04 , C08L91/00 , C08L91/06 , C08L71/02 , C08K5/07 , C08K5/42 , C08K3/16 , C08K3/30 , C08K1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乳液交联制备聚乙烯醇水凝胶微颗粒的方法。所述包括如下步骤:1)将聚乙烯醇溶于水中,得到聚乙烯醇溶液;2)向聚乙烯醇溶液中加入二元醛和乳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水相;3)将所述水相和油相混合,乳化,得到乳化液;4)向乳化液中加入催化剂,搅拌,得到含有聚乙烯醇水凝胶微颗粒的反应液;5)将含有聚乙烯醇水凝胶微颗粒的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沉淀为所述聚乙烯醇水凝胶微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1462286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011472330.2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层原位自乳化复合堵调方法,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向地层中注入原位乳化增黏体系前置段塞;S2:向地层中注入原位乳化增黏体系主体段塞;S3:向地层中注入原位乳化增黏体系保护段塞;S4:向地层中注入原位乳化增黏体系后置段塞;S5:向地层中注入顶替段塞。该方法中的前置段塞、主体段塞、保护段塞、后置段塞和顶替段塞均采用不同浓度的原位乳化增粘体系,适用于高矿化、高温、高含水油井的驱油。
-
公开(公告)号:CN115182723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110357185.1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缝洞型油藏油井出水规律的模拟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和制备多种不同裂缝类型的玻璃蚀刻模型;S2)根据裂缝参数选择玻璃蚀刻模型;S3)组建微流控试验设备;S4)采用微流控试验设备和不同裂缝类型的玻璃蚀刻模型进行裂缝干扰试验,并测定不同裂缝参数的裂缝的玻璃蚀刻模型的裂缝干扰数据;S5)调整流体注入的流体粘度和/或注入压力,测定在同一玻璃蚀刻模型且在不同流体粘度和/或注入压力下流体在所述玻璃蚀刻模型中的流体流动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缝洞型油藏油井出水规律的模拟方法采用微观蚀刻模型,便于玻璃蚀刻模型的更换和重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16987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110013229.9
申请日:2021-01-0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IPC: C09K8/5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纳米油基堵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所述纳米油基堵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改性疏水纳米多孔混合物与油基硅烷混合液;所述改性疏水纳米多孔混合物包括:预改性疏水纳米粉混合物和疏水性纳米多孔颗粒;所述预改性疏水纳米粉混合物为纳米粉颗粒依次经无水乙醇、十二胺或三乙胺或三乙烯四胺、二环己基碳酰亚胺改性得到的混合物;所述油基硅烷混合液包括:塔河自产稀油或煤油,和硅烷偶联剂。该纳米堵水剂粒径小、初始溶液粘度适中,注入性好,封堵能力强,有较强疏水能力,在高温(110℃)高盐(22×104mg/L)条件下表现出长期稳定性,最终实现堵水增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