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13412B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610887533.5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置换器的GM制冷机,其能够减小这些置换器的驱动转矩且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效率。GM制冷机(10)具备:第1冷头(14a),具备第1置换器(16a)及第1缸体(18a);第2冷头(14b),其与第1冷头(14a)对置配置,且具备第2置换器(16b)及第2缸体(18b);共用驱动机构(40),驱动第1置换器(16a)及第2置换器(16b)沿轴向往复移动;工作气体回路(70),在第1冷头(14a)与第2冷头(14b)之间产生辅助共用驱动机构(40)的压力差。
-
公开(公告)号:CN107091538B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710083696.2
申请日:2017-02-16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145 , F25B9/14 , F25B2309/006 , F25B2309/1406 , F25B2309/141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低温制冷机及回转阀机构,其能够减少超低温制冷机的回转阀机构中的压力损失。超低温制冷机的回转阀机构具备具有定子凹部(64)的阀定子(34b)及具有转子凹部(68)的阀转子(34a)。转子凹部以如下方式形成于阀转子上,即,在阀旋转的第1相位,使转子凹部前缘线(74a)通过定子凹部前缘线(72a)而使转子凹部与定子凹部流体连接,并且在阀旋转的第2相位,使转子凹部后缘线(74b)通过定子凹部后缘线(72b)而使转子凹部从定子凹部流体隔离,并且,转子凹部前缘线的形状与定子凹部前缘线的形状一致,以便在第1相位使转子凹部前缘线与定子凹部前缘线重叠。
-
公开(公告)号:CN109196289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780031743.7
申请日:2017-05-25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5B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GM制冷机,本发明的GM制冷机具备阀部(72),其确定包括实现第1冷头(14a)的吸气的第1吸气阀(V1)、实现第1冷头(14a)的排气的第1排气阀(V2)及实现第1冷头(14a)与第2冷头(14b)的均压化的均压阀(V5)的阀群。阀部(72)的阀转子具备与阀定子的定子平面面接触的转子平面。阀转子具备:高压流路,开口于转子平面且形成第1吸气阀(V1)的一部分;低压流路,开口于转子平面且形成第1排气阀(V2)的一部分;及均压流路,开口于转子平面且形成均压阀(V5)的一部分,高压流路、低压流路及均压流路在转子平面上绕阀旋转轴排列成圆周状。
-
公开(公告)号:CN104422192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410429053.5
申请日:2014-08-27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江孝明
IPC: F25B9/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低温制冷机,提供缩短超低温制冷机总长的技术。本发明的超低温制冷机中,止转棒轭机构具备偏心旋转体、通过偏心旋转体的旋转而往复移动的轭板(35)。置换器(13)以与轭板(35)一同往复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轭板(13)之间形成制冷剂气体的膨胀空间(21)。气密容器构成为设置于缸体(11)的高温侧,具有容纳止转棒轭机构的容纳空间(4),且接收从膨胀空间(21)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气密容器具备支承轭板(35)的侧部的支承部以限制轭板(35)围绕偏心旋转体的旋转轴倾动。(35)。缸体(11)容纳置换器(13),在与置换器
-
公开(公告)号:CN106468486A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610673431.3
申请日:2016-08-16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江孝明
IPC: F25B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施加于置换器的驱动机构上的负载的超低温制冷机。本发明的超低温制冷机具备:置换器,沿轴向延伸;缸体置换器;止转棒轭机构(14),驱动置换器;及壳体(16),容纳止转棒轭机构。止转棒轭机构包括曲柄(28)、轭板(34)、第2驱动轴(40)及第1驱动轴(38)。壳体包括:驱动机构容纳室(60),容纳曲柄和轭板;第1辅助室(62),容纳第1驱动轴的前端且能够调整为比驱动机构容纳室的压力高的压力;及第2辅助室(64),设置于驱动机构容纳室与气体室(20)之间或驱动机构容纳室与第1辅助室之间,并且能够调整为比驱动机构容纳室的压力高的压力。(10),以使置换器能够沿轴向往复移动方式容纳
-
公开(公告)号:CN103171104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210378912.3
申请日:2012-10-09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合模动作稳定化的注射成型机。注射成型机(10)的特征在于,具备:安装有定模(15)的第1固定部件(11);安装有动模(16)的第1可动部件(12);与第1可动部件(12)一起移动的第2可动部件(22);和配设在第1可动部件(12)与第2可动部件(22)之间的第2固定部件(13),由第2可动部件(22)和第2固定部件(13)构成产生合模力的合模力产生机构。第2可动部件(22)以及第2固定部件(13)中的一方上形成有电磁铁(49),在第2可动部件(22)以及第2固定部件(13)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有温度调节流体通过的流路(71、72)。
-
公开(公告)号:CN103486756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196670.0
申请日:2013-05-23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PC: F25B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提高冷却效率的超低温制冷机和置换器。本发明的超低温制冷机具有:置换器(2),具有向所容纳的蓄冷器(7)供给制冷剂气体的第1流路(11);及缸体,容纳置换器(2)并使置换器(2)能够沿着轴向移动,并且在高温端部具备热扩散部(P2),在与置换器(2)的高温端之间形成室温室(8),所述超低温制冷机构成为在置换器(2)的外周面(28)与缸体(4)的内周面(29)之间形成间隙(CL),使第1流路(11)在置换器(2)的侧部开口,室温室(8)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间隙(CL)及第1流路(11)流入到蓄冷器(7)。
-
公开(公告)号:CN103009586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210356856.3
申请日:2012-09-21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PC: B29C45/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射成型机,其适当地截断涡流的流路来提高响应性。本发明的注射成型机,具备:第1固定部件,其安装有定模;第2固定部件,其配设为与第1固定部件对置;第1可动部件,其安装有动模;及第2可动部件,其与第1可动部件连结而与第1可动部件一同移动,第2固定部件与第2可动部件构成通过电磁铁的吸附力产生合模力的合模力产生机构,第2固定部件及第2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部件是结合2个以上的分割体而构成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422192A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申请号:CN201410429053.5
申请日:2014-08-27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江孝明
IPC: F25B9/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14 , F25B9/10 , F25B2500/01 , F25B250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低温制冷机,提供缩短超低温制冷机总长的技术。本发明的超低温制冷机中,止转棒轭机构具备偏心旋转体、通过偏心旋转体的旋转而往复移动的轭板(35)。置换器(13)以与轭板(35)一同往复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轭板(35)。缸体(11)容纳置换器(13),在与置换器(13)之间形成制冷剂气体的膨胀空间(21)。气密容器构成为设置于缸体(11)的高温侧,具有容纳止转棒轭机构的容纳空间(4),且接收从膨胀空间(21)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气密容器具备支承轭板(35)的侧部的支承部以限制轭板(35)围绕偏心旋转体的旋转轴倾动。
-
公开(公告)号:CN104165474A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410148805.0
申请日:2014-04-14
Applicant: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9/14 , F25B9/10 , F25B2500/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低温制冷机,其不增大阀的驱动转矩而抑制工作气体泄漏。所述超低温制冷机具有:压缩机(1),具有回收低压工作气体的吸气侧及吐出高压工作气体的吐出侧;膨胀空间(21、22),使高压工作气体膨胀;及回转阀(40),该回转阀具备:具有与压缩机1的吐出侧连接的椭圆状槽(51)的转子阀(42)、具有与膨胀空间连接的圆弧状槽(46)的定子阀(41),通过定子阀与转子阀相接触并进行相对旋转而连通或切断圆弧状槽与槽(51),其中,在定子阀与转子阀相接触的滑动面(45、50)上,以定子阀或转子阀中小直径的部件的外周确定的阀外周与椭圆状槽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即第1距离t1长于阀外周与圆弧状槽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即第2距离t2。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