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82593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010478394.7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黑龙江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 哈尔滨沃华智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46
Abstract: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状态观测器的火电机组协调优化方法,属于火电机组自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机组协调控制优化方法存在难以满足所有工况、设计复杂的问题。它建立机组协调系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和状态观测器;根据神经网络模型获得神经网络模型的控制量;实时采集机组输出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计算机组输出和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差值;实时采集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和状态观测器输出,计算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和状态观测器输出的差值;分别判断两个差值是否在阈值范围内,如果不在阈值范围内则以实时数据更新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更新完成后,完成机组协调优化。本发明用于对火电机组的协调系统进行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09978276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1910273108.0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黑龙江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哈尔滨沃华智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火电厂机群多台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的在线优化方法,它属于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阶段多台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中没有对不同能量品质的蒸汽的分配进行针对性优化,且没有考虑蒸汽分配之后的热电负荷变化对经济性的影响的问题。本发明在热电负荷分配在线优化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抽汽机组类型特点以及不同参数对于热耗的影响,实现了对机组边界条件的准确定义以及热耗值的准确计算;优化过程中对边界条件进行更加多层次的定义,提高速度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在机群多台抽汽供热机组且每台存在多个抽汽点情况下,实现了不同能量品质蒸汽以及电功率的合理分配,并减少总能耗。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供热机组热电负荷分配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3283098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608282.3
申请日:2021-06-01
Applicant: 哈尔滨沃华智能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一种火电机组过热器/再热器汽温前馈控制信号计算方法,涉及过热器/再热器汽温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火电机组过热器/再热器汽温的前馈控制方法中,未考虑机组运行实际特性和煤质变化情况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火电机组过热器/再热器汽温前馈控制信号计算方法,首先计算火电机组负荷稳定时的给煤量与蒸汽流量的稳态关系,然后根据当前时刻给煤量与蒸汽流量计算过热器/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的变化量,最后将所述变化量作为火电机组过热器/再热器汽温前馈控制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11371126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281537.5
申请日:2020-04-10
Applicant: 黑龙江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中频率信号可靠性的方法,涉及新能源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利用使用发电机母线频率信号对火电机组进行一次调频调节的方法中,发电机组母线频率信号不可靠,进而会影响火电机组安全运行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中频率信号可靠性的方法,将发电机母线频率信号乘以60后与汽轮机转速信号做差,判断该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故障阈值,是,则将当前发电机母线频率信号修改为50,并利用该修改后的发电机母线频率信号进行后续一次调频计算,否,则利用当前发电机母线频率信号进行后续一次调频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776838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85610.2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卫星时变网络拓扑的分布式计算协同流路由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该分布式计算协同流路由方法包括:步骤一:构建卫星星间链路动态网络下的协同流传输时变图模型;步骤二:基于协同流传输时变图的启发式路由算法;通过在协同流时变图模型上的路径计算求解可用路径集,并设置基于流量优先级的调度规则,通过对可行路径集中路径的评估,不断地选取当前情形下的最优路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有效降低了卫星分布式计算中的用时;2.在有效降低协同流完成时间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卫星分布式计算时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08253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36256.8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H04W16/14 , H04W72/0453 , H04W72/52 , H04W72/541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上下行解耦的频率复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上下行解耦的频率复用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目标小区的各接入用户基于最小路径损耗接入目标小区;若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大于第一预设用户数阈值,确定目标小区接收共享频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目标小区的所有接入用户均根据最小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接入目标小区,基于获取的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在接入用户数大于第一预设用户数阈值时,确定目标小区接收共享频率,实现了将频率复用方法引入到补充上行技术中,提高了频率的利用率和小区间频率分配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88075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055444.9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凝换热用沟槽微纳米结构油膜浸润表面及制备方法,属于多级结构超疏水表面制备与滴状冷凝传热高性能材料领域。该冷凝换热用沟槽微纳米结构油膜浸润表面为分层微/纳米混合结构表面,在微米级沟槽阵列结构的基础上制备出纳米级的子结构,然后在微/纳米超疏水结构表面上注入油膜。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沟槽微纳米结构阵列油膜表面,在冷凝过程中,微纳米分层结构可以增强悬浮在注入油层顶部的液滴的去除。而且接触角更低,液滴成核速率更大,且在液滴周围生成的润湿脊有利于液滴的合并,缩短了液滴在重力诱导下脱离表面的时间,提高了表面刷新率,显著增强滴状冷凝传热。
-
公开(公告)号:CN117082531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236256.8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H04W16/14 , H04W72/0453 , H04W72/52 , H04W72/541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上下行解耦的频率复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上下行解耦的频率复用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目标小区的各接入用户基于最小路径损耗接入目标小区;若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大于第一预设用户数阈值,确定目标小区接收共享频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目标小区的所有接入用户均根据最小路径损耗对应的路径接入目标小区,基于获取的目标小区的接入用户数,在接入用户数大于第一预设用户数阈值时,确定目标小区接收共享频率,实现了将频率复用方法引入到补充上行技术中,提高了频率的利用率和小区间频率分配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81540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289867.7
申请日:2024-03-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低轨星座网络的快速数据获取与编码数据放置方法,方法包括:构建低轨星座网络结构,并基于所述低轨星座网络结构,制定基于RS编码冗余的快速数据获取策略,包括数据收集阶段、校验块放置阶段和数据获取阶段,基于所述低轨星座网络结构,以及制定的所述基于RS编码冗余的快速数据获取策略,对数据获取时延进行分析,得到数据获取时延和能耗开销的表达式;以最小能耗成本为优化目标,以时延和能耗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时延约束下的最小能耗成本优化问题P1;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校验块放置方法求解所述优化问题P1,找出能耗成本最小的最佳校验节点位置和最佳计算节点位置。本发明方法有效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时延和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88807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55444.9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冷凝换热用沟槽微纳米结构油膜浸润表面及制备方法,属于多级结构超疏水表面制备与滴状冷凝传热高性能材料领域。该冷凝换热用沟槽微纳米结构油膜浸润表面为分层微/纳米混合结构表面,在微米级沟槽阵列结构的基础上制备出纳米级的子结构,然后在微/纳米超疏水结构表面上注入油膜。采用本发明制备的沟槽微纳米结构阵列油膜表面,在冷凝过程中,微纳米分层结构可以增强悬浮在注入油层顶部的液滴的去除。而且接触角更低,液滴成核速率更大,且在液滴周围生成的润湿脊有利于液滴的合并,缩短了液滴在重力诱导下脱离表面的时间,提高了表面刷新率,显著增强滴状冷凝传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