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4694437U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520166498.9
申请日:2015-03-24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学爆炸分离冲击环境试验与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舱级爆炸冲击试验加载与谱型控制一体化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的整舱级爆炸冲击试验手段的试验加载方法、谱型控制不完善,无法完全满足新型号的研制需要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三向非均匀分布式加载环、柔性导爆索、边界绳索、三四级级间段柱段、三四级间间段锥段、边界模拟装置、测量系统和波形发生器。本实用新型采用整舱级爆炸冲击试验加载与谱型控制一体化装置可实现对实测曲线的全覆盖,所产生的冲击响应谱最高量级约为28000g,拐点频率在1500Hz-3500Hz之间。完全满足试验技术要求。实施表明,该装置可应用于各型号整舱级爆炸冲击试验,试验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206960083U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20023702.0
申请日:2017-01-1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丁沛 , 王佳南 , 陈艳婷 , 皮本楼 , 杨泽雨 , 刘强 , 张建华 , 韦冰峰 , 黄敏 , 骞永博 , 王冀宁 , 石航 , 史江 , 刘文会 , 王振宇 , 史东胜 , 蔡劭佳 , 赵卓茂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拦阻冲击试验的波形发生器,包括壳体、弹性件和导向杆,壳体的内部中空,导向杆的一端插设于壳体的内部,另一端裸露在壳体外,用于与待测试产品进行冲击;弹性件沿所述导向杆的长度方向设于壳体的内部,且连接于导向杆的插设在壳体内部的一端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在使用时,将壳体固定安装,待测试产品以一定的速度及加速度与导向杆发生冲击,导向杆在受到冲击之后,弹性件通过导向杆向待测试产品传递一个反向的弹力,通过测量待测试产品形成的波形,弹性件的自振频率大于拦阻冲击试验设定的正弦波的频率,能够保证得到的冲击波形的光滑度更好,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4594352U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20236607.X
申请日:2015-04-18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F42B3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型组合式回收气囊,包括长主气囊和辅助气囊;长主气囊整体为长方体,均分为10个气室(7)辅助气囊为长方体,均分为4个气室(7),所有排气孔(2)均处于主气囊或辅助气囊高度的中间位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大型缓冲结构的缓冲问题,通过调节排气口数量可以方便调节缓冲过载时间历程,有效的控制了缓冲峰值过载。
-
公开(公告)号:CN203461149U
公开(公告)日:2014-03-05
申请号:CN201320419522.6
申请日:2013-07-15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B64G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地面试验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刹车缓冲回收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钢索、滚筒、刹车机构、底座;钢索一端缠绕在滚筒上,一端与要回收分离体连接,刹车机构安装在滚筒的两侧,刹车机构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固定在地面上。该装置首次使用在助推器分离试验中,成功地解决大尺寸、大质量和大冲量分离体回收难题,大大节省了型号任务研制经费和周期。该装置能够通过控制系统启动回收,也能够被动式的触发回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回收动作,并能保证在回收过程中回收体的安全平稳回收,设备简洁,占用空间少。
-
公开(公告)号:CN206369621U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720023764.1
申请日:2017-01-1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王佳南 , 丁沛 , 刘强 , 皮本楼 , 黄敏 , 张建华 , 韦冰峰 , 杨泽雨 , 骞永博 , 王冀宁 , 陈艳婷 , 石航 , 史江 , 刘文会 , 王振宇 , 史东胜 , 蔡劭佳 , 赵卓茂
IPC: G01M7/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拦阻冲击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平台、动力机构、碰撞机构、测量机构和控制机构,待测试产品设于试验平台上,动力机构与试验平台连接,用于带动试验平台水平移动,碰撞机构设于试验平台的行程上与试验平台发生碰撞,测量机构与试验平台上的加速度传感器连接,用于采集碰撞产生的波形信息,控制机构与动力机构连接,用于控制动力机构的动作。待测试产品在水平方向上完成碰撞试验,能够产生宽脉宽的冲击波形,且控制机构可以对碰撞时的速度进行控制,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
公开(公告)号:CN205076061U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20794384.9
申请日:2015-10-14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B64G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型低压多气室排气式回收气囊,其外部为长方形气囊体,内部通过气室隔墙平均分为单独的气室,相邻气室通过气室通孔连通,每个气室外部的气囊体上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通过排气膜片封闭,排气膜片由金属框和盖板通过螺钉固定。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质量轻、缓冲过载易于调节,能够充分实现对缓冲过载定量控制并避免发生二次反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收气囊用于大型薄壳航天器结构的安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205719458U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20198064.1
申请日:2016-03-15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振加载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输送管路动特性试验激振力加载平衡装置。激振力传递及激振力横向平衡保护装置水平横跨固定安装在固定基础的侧壁上,并在激振力传递及激振力横向平衡保护装置上固定安装有输送管路,测量系统与激振三通相连接,激振器及其固定装置加载激振力,激振力通过激振组合杆传递至脉动压力发生器,脉动压力发生器通过激振三通使输送管路内部的液体产生脉动压力,激振力平衡装置平衡激振三通受到的激振力,同时测量系统记录试验过程中激振三通和输送管路内部液体的脉动压力输出。该装置操作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其可靠性高,能够适用不同尺寸的输送管路动特性试验,确保脉动激振力的顺利加载。
-
公开(公告)号:CN205533568U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20232499.3
申请日:2016-03-24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F15B2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管路液体激振系统的平衡力施加装置,涉及液体管路动特性试验中的激振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端法兰盘、筒体、下端法兰板、增压管、安全阀、压力传感器和导通管;筒体与上端法兰盘和下端法兰板密封连接,上端法兰盘安装有增压管、安全阀和压力传感器,筒体通过导通管与密封平衡腔相连;所述平衡腔为脉动压力发生器中活塞盘分成的两个机动密封腔体之一,另一个腔体内装有液体试验介质,平衡腔内装有平衡填充液。本实用新型以平衡脉动压力发生器两端受力的方式消减了激振器输出负担,能够减少启前压力对激振输出的干扰,提高激振器控制精度,提升试验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204594353U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20240038.6
申请日:2015-04-2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F42B3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型高压多气室排气式回收气囊,其外形为对称结构,囊体外壳(4)内包含八个气室;囊体两端为半圆形,分别由两个气室组成;囊体中间为圆柱形,由四个气室组成;每个气室均开有一个排气口(1);囊体相连接的气室之间通有通气孔(3);囊体侧面底部开有一个充气孔(5),囊体中间部位侧面底部开有一个用于放置测压传感器的测压孔(7)。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大长细比缓冲结构的缓冲问题;通过调节排气口面积和破膜压力可以方便调节缓冲过载时间历程;解决了国家重点航天型号产品的缓冲回收难题,为型号研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试验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203374722U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20419745.2
申请日:2013-07-15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地面试验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缓冲回收装置。该装置外部为圆柱形气囊体,其内部通过六个气室隔墙均分为六个气室,相邻气室通过气孔连通,每个气室的外部的气囊体上均安装有排气机构。所述排气机构由弹簧和铝板组成,当气囊体内部压力大于弹簧的设定拉力时,弹簧被拉伸,铝板离开气囊体,气囊体内部的气体排出,反之铝板与气囊体封闭。每个气室的外部的气囊体上还均安装有压力传感器。该装置首次使用在助推器分离试验中,成功地解决大尺寸、大质量和大冲量分离体回收难题,大大节省了型号任务研制经费和周期,并保证在回收过程中分离体收到的过载冲击可控,试验完毕后,体积小,占用空间少,便于设备的存放和管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