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7644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51055.9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2共电解结合富氧燃烧发电的综合能源系统及联产方法,该系统包括风电或光伏发电系统、水电解池、空气分离装置、氨合成模块、富氧燃烧发电模块以及CO2和H2O共电解池。本发明利用风能或太阳能发电驱动空气分离为氮气与氧气、驱动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氧气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助燃剂,化石燃料燃料发电输出电能,产生的高温烟气可直接通入水电解池进行共电解生成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在常温下是液态,便于储运,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电力来源为风能或太阳能发电,CO2排放减少。氢气与氮气合成氨。实现电与碳氢化合物、氨等联产,CO2高值化资源化利用,从而抵消碳减排成本,有利于化石燃料发电系统进行低碳高效改革。
-
公开(公告)号:CN115680806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1377002.3
申请日:2022-11-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F01K11/00 , F01K9/00 , F01K21/00 , F22B33/18 , F22D11/06 , F16L9/14 , F16L59/02 , F16L59/065 , F16L59/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蒸汽保温层防止乏气冷凝回流的高落差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属于防冷凝回流技术领域。解决了长距离乏气输送上升管道无法直接采用常规钢套钢直埋保温管方式进行蒸汽输送问题。它包括蒸汽保温管、冷凝液收集箱、泵、冷凝器、乏汽输送管路、保温层蒸汽输送总管路、蒸发器、膨胀机和冷凝液自动回收装置,系统将少量的高温蒸汽通入三层嵌套式保温管的中间层作为保温层蒸汽,利用其为膨胀机出口乏汽进行保温,通过冷凝液自动回收装置实现充液和补液。本发明建立了“阻隔‑抑制‑回收”三效一体化的防冷凝回流结构,有效抑制高落差热力循环发电系统在膨胀机出口上升管路中发生乏汽冷凝回流并造成膨胀机液击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15320862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211004886.8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64U50/32 , B64U50/19 , H01M8/04014 , H01M8/06 , F01D1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燃料电池无人机动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无人机动力系统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无人机动力系统面临着体积大,重量大,污染气体排放问题。它包括换热器、燃料电池、反应器、压气机、储氨罐、涡轮、发电机、电转换机构、电动机、主离合器、变速器和螺旋桨,储氨罐与压气机的进气口连通,压气机的出气口与反应器的入口连通,反应器的出口与涡轮的入口连通,涡轮的出口与阳极入口连通,阳极出口与反应器外围的催化燃烧区的入口连通,催化燃烧区的出口与大气连通;空气进入换热器的冷流体入口,换热器的冷流体出口与阴极入口连通,阴极出口与换热器的热流体入口连通,换热器的热流体出口与大气连通。本发明适用于无人机动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04468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390584.9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热能和重力势能的复合储能发电系统及方法,属于储能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发电系统储能与发电效率低及稳定性差问题。它包括预热器Ⅰ、预热器Ⅱ、蒸发器、涡旋式气体膨胀机、发电机Ⅰ、防冷凝回流装置、冷凝器、叶轮式液体膨胀机和发电机Ⅱ;本发明包括储能+发电与释能+发电两个阶段,阶段一为液态工质受热蒸发的高温高压蒸气推动涡旋式气体膨胀机输出轴功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乏汽流经防冷凝回流装置上升至冷凝器进行自然冷却;阶段二为冷凝器释放液态工质并利用重力势能推动叶轮式液体膨胀机输出轴功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两阶段运行通过阀门开合调控。本发明充分利用热能发电的同时进行储能,在释能过程借助重力势能作用进行二次发电。
-
公开(公告)号:CN115751161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377443.3
申请日:2022-11-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液氨罐保冷及安全保障系统,属于液氨罐保冷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液氨罐保冷装置尚不能实现装置结构简单的同时仍具有较好的储冷效果及安全保障低问题。它包括复合保温壳体、液氨罐、储水罐、喷头、控制器和调节阀;复合保温壳体套设在液氨罐的外部,复合保温壳体与液氨罐之间形成储冷腔,在储冷腔内设有盘管流道,在盘管流道内充有冷却液,在储冷腔的上方设有喷头,喷头经管路与复合保温壳体外部的储水罐连通;使用时将汽车系统冷却液导入盘管流道中,利用冷却液对储冷腔进行制冷,使得液氨罐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当冷却液停止制冷时,复合保温壳体能有效保冷,保证装置长时安全稳定运行。本发明适用于车用液氨罐保冷及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5355084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1005041.0
申请日:2022-08-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热及尾气余热分解氨的掺氢内燃机发电系统,属于发电技术领域。解决传统发电系统无法整合太阳能、天然气、氨气以及内燃机进行发电且不论太阳能是否充足都能将液氨进行良好分解的问题。它包括储氨室、第一分流组件、第一化学换热器、第二化学换热器、第二分流组件、活塞式内燃机、发电机、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常温熔盐储存室、第三化学换热器、太阳能聚光器和高温熔盐储存室,储氨室的出口端与第一分流组件的进口端连通,活塞式内燃机上设有天然气进气口和进空气阀门,太阳能聚光器的出口端与高温熔盐储存室的进口端连通,高温熔盐储存室的出口端与第一化学换热器的热端进口连通。它主要用于发电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324740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967536.5
申请日:2022-08-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余热分解氨的热氨涡轮与燃气轮机联合发电系统,属于燃气轮机尾气余热回收领域。解决了现有燃气轮机尾气回收途径单一,且利用程度不高,尾气产生的污染强的问题。它包括低压压气机、中间冷却器、高压压气机、混合室、燃烧室、燃气涡轮、第一发电机、热氨涡轮、第二发电机和液氨管道,低压压气机出口与中间冷却器的热流侧入口相连,中间冷却器的热流侧出口与高压压气机入口相连,高压压气机出口与混合室的第一入口相连,混合室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相连,燃烧室出口与燃气涡轮入口相连,燃气涡轮的驱动端与第一发电机相连。它主要用于燃气轮机尾气余热回收并发电。
-
公开(公告)号:CN11532473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979518.9
申请日:2022-08-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联系发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冷器与燃料电池燃气轮机的联合发电系统及工作方法,间冷器与燃料电池燃气轮机的联合发电系统包括:低压压气机的进气口与外界空气连通;间冷器,热端与低压压气机的出气口连通,间冷器的冷端与液氨连通,低压压气机的热量将液氨加热分解制成富氢气体,间冷器的富氢气体出口与燃料电池的阳极入口连通,间冷器的冷却气体出口与高压压气机的冷却气体进口连通;燃烧室,气体入口与高压压气机的高压气体出口连通,燃烧室的进气口与天然气连通。提高燃气轮机的燃烧效率和发电系统总效率;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发电,使得间冷器与燃料电池燃气轮机的联合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输出功率均得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78486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66362.4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H02J3/38 , F02M25/12 , F24D18/00 , F24D101/7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上可再生能源用于海岛水电暖供给的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水电暖联产系统就地利用海上可再生能源,降低海岛对大陆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碳排放。从供暖系统分离出来的CO2可与绿氢进行氢化反应,生成便于储运的碳氢燃料,解决氢气储运不便的困难,并对CO2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利用合成的碳氢燃料作为能源媒介,实现区域内岛屿与岛屿之间能源的互联互通,平衡岛屿之间的消纳水平。通过合理配置稳定电能和波动电能的利用方式,避免额外使用波动调节部件来处理可再生能源生成的电能;使用电能分配系统来按需分配燃油发电机产生的稳定电能,实现水电暖的连续稳定供应,并最大化转化利用风能和光能等海上可再生能源。
-
公开(公告)号:CN116104639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211392842.7
申请日:2022-11-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PC: F02B69/04 , C01B3/04 , F02G5/02 , F02D19/06 , F02D19/10 , F01N3/08 , F01N3/20 , F01N3/28 , B01D53/86 , B01D53/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零碳排放发动机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车用发动机及尾气后处理领域。解决了氨氢发动机冷启动时间长、NOx气体排放高以及尿素SCR技术存在的缺点的问题。它包括液氨罐、柴油罐、双燃料发动机、催化裂解反应器、吸附式固体储氨除NOx装置和脱碳装置,系统中的双燃料发动机能在冷启动和稳定运行两种工况下,分别燃用氨、柴油混合气和氨、氢混合气,实现汽车在发动机冷启动时的正常运行并缩短暖机时间,其中氢气通过将进气中的部分氨催化裂解获得;该系统同时还设有尾气后处理装置进行脱氮和脱碳,最终实现系统近零碳零污染排放的效果。本发明适用于氨燃料发动机快速冷启动及尾气零污染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