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耦电容反馈式整体闭环磁耦合无线供电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3529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0811249.0

    申请日:2021-07-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互耦电容反馈式整体闭环磁耦合无线供电装置、系统及方法,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一体化耦合装置:包括一对磁场耦合线圈,发射端和接收端磁场耦合线圈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发射端和接收端电场耦合栅,二者之间构成互耦电容通路,发射端和接收端磁场耦合线圈相互远离的一侧设有发射端和接收端磁性材料,发射端和接收端磁性材料相互远离的一侧设有发射端和接收端金属外壳,二者之间构成互耦电容通路。本发明互耦电容反馈式整体闭环磁耦合无线供电装置、系统及方法,提出一种具有选择性屏蔽功能的传能/反馈一体化耦合结构,该结构能够在不影响传能磁场穿透的前提下,有效屏蔽其电场杂散干扰,并同时提供不受干扰的容性耦合反馈通道。

    一种姿态控制一体化控制器的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093690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244402.6

    申请日:2021-03-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姿态控制一体化控制器的检测装置,包括底板、上位机、姿态信号发生单元、姿态调整动作单元和电源功率检测单元,姿态信号发生单元和姿态调整动作单元上均设有第一通讯线缆,姿态信号发生单元上设有第二通讯线缆;本发明的优点:通过上位机同时接收姿态信号发生单元、姿态调整动作单元、电源功率测量单元、被测试姿态控制一体化控制器的上传信息,满足了一体化控制器的外部姿态信号的输入、一体化控制器信号输出的连接对象,以及在此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接口和线缆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对一体化控制器工作电源的需求和一体化控制器功耗的计量的要求,降低了测试设备要求,大幅降低生产装备成本,检测覆盖性更广。

    一种1553B总线与串口数据交互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02309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04899.6

    申请日:2024-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553B总线与串口数据交互系统及方法,发控1553数据端将1553B总线信号发送至数据转换装置,数据转换装置根据1553B协议与串口协议转换规则将1553B信号转换为串口信号并发送至串口使用终端;串口使用终端将串口信号发送至数据转换装置,数据转换装置根据串口协议与1553B协议转换规则将串口信号转换为1553B信号并发送至1553B使用终端;数据转换装置还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在1553B使用终端、数据转换装置和串口使用终端之间进行信号传输与转换时进行监测,监测的方法为通过调用数据存储模块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判断信号传输与换换过程是否正常。本发明实现了实时监测和数据解析转换,确保数据不会丢失,完成对1553B总线数据和串口数据的记录。

    一种基于递增数的无缓冲误码率实时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03870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072749.8

    申请日:2022-0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递增数的无缓冲误码率实时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备初始化、S2发送端发送递增数、S3接收端接收通信数据,并根据滑窗匹配算法累计得到误码数、S4测试数据量达到用户设定值后,发送端停止发送,接收端等待接收超时后,停止接收、S5输出误码率的方法来检测误码率;本发明的优点:接收端只需获得正确的递增数数值,再结合已经接收到的数据长度,即可实时获得当前的丢失字节数和实时误码率,本发明能够实现无数据缓存条件下的实时误码率计算,能够实现的最小的测量分辨率达到10‑9,满足常规通信系统的测量要求,本发明利用递增数的关系进行通信数据匹配,无需对接收数据进行缓冲,占用内存资源小。

    一种互耦感应式无接触连接器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93976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47503.7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互耦感应式无接触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和第一电路结构,连接器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二电路结构,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之间设有耦合组件,耦合组件包括第一互耦结构,以及第二互耦结构;本发明的优点:通过第一互耦结构和第二互耦结构的互耦感应的方式将能量信号及数据信号从连接器插头传至连接器插座,整个过程为无接触传输状态,无需通过接触件插针与插孔对接,使用过程无需采用直插或旋插的方式对接,使用更便捷,可靠性更高,重复使用率较高,不存在机械接触导致的结构磨损的可靠性问题。

    用于携能通信的电-磁正交耦合装置及携能通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422159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011228396.7

    申请日:2020-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携能通信的电‑磁正交耦合装置及携能通信系统,包括平行且同轴设置的一对耦合线圈,一对耦合线圈构成的寄生电容Ca和一对屏蔽层构成的寄生电容Cb;传能交流激励电压通过耦合线圈传输电能至供电接收负载;发射端的通信信号电压连接端子A1、B1,端子B1通过发射端共模耦合电路与发射线圈连接,再通过寄生电容Ca和接收端共模耦合电路与端子B2连接,端子A2、B2连接通信接收负载,端子A2通过接收端的屏蔽层接地。本发明实现了电磁正交耦合,能量通过磁场传输、通讯信息通过电场传输,两者在同一耦合装置下得以同时传输且互不干扰,使无线信息传输和无线能量传输在无线携能通信系统中可以独立运行。

    一种屏蔽双绞线接线器及屏蔽双绞线装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70077B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110460965.5

    申请日:2011-12-29

    Abstract: 一种屏蔽双绞线接线器及屏蔽双绞线装接方法,接线器包括接触对组件、屏蔽管组件、压套组件,接线器与屏蔽双绞线装接焊线后,屏蔽管组件位于接触对组件的外面,屏蔽层导体覆盖在屏蔽管组件两端,两只压套组件位于屏蔽管组件两端的屏蔽层导体上,屏蔽层导体被压紧在压套组件和屏蔽管组件之间。本发明的接线器接线过程简单易行、直观明了,焊接质量可靠,线接长度短线缆柔性好,并且屏蔽双绞线连接成本低、耐环境性能好。

    一种光纤连接器端面检测辅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538719B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110460993.7

    申请日:2011-12-29

    Abstract: 一种光纤连接器端面检测辅助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和调节传动组件;所述的夹持组件包括两块V型夹紧块、锁紧螺柱、夹紧块、螺钉;两块V型夹紧块和锁紧螺柱用于光纤连接器的安装夹持,通过锁紧螺杆的旋转,实现V型夹紧块的夹紧和松开;夹紧块和螺钉实现对检测探头的安装夹持;所述的调节传动组件包括四个调节旋钮、传动部件、立柱和底座,底座上连接有立柱,立柱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通过调节旋钮和传动部件的配合实现被测光纤连接器和检测探头相对位置的变化和检测辅助装置的校准。本发明可以高效检测单芯和多芯光纤连接器光纤端子,检测的同时可以清洁光纤端子的端面,使用效率较高,解决了目前多芯光纤连接器端面检测效率极低的问题。

    一种自动切换的短路防护连接器

    公开(公告)号:CN102163771A

    公开(公告)日:2011-08-24

    申请号:CN201010606002.7

    申请日:2010-12-15

    Abstract: 一种自动切换的短路防护连接器,包括插头和与之配对的插座两部分;插针I上套绝缘子后套上卡爪,通过卡爪与插针II组成短路插针组件,短路插针组件的插合端穿过绝缘面板,接线端依次套上推杆、弹簧通过绝缘盖板的定位台阶和螺母连接固定在头壳体内;连接器分离状态下,所有插针II分别通过卡爪与推杆接触,处于短路状态;连接卡帽从头壳体的插合端套入,从头壳体的另一端依次套入垫圈、波形簧片和垫圈后,再装入卡圈,通过卡圈固定连接卡帽;界面橡胶垫装在短路插针组件的插合端。

    一种线缆分支壳体组件
    3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488105U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821947241.7

    申请日:2018-11-23

    Abstract: 一种线缆分支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404)、下壳体(410);所述上壳体(404)上一对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定位筋,另一对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上壳体出线口;所述下壳体(410)上一对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定位筋,另一对相对的侧面上设有下壳体出线口;所述上壳体(404)与所述下壳体(410)扣合后,所述第一定位筋和所述第二定位筋卡合,所述上壳体出线口和下壳体出线口对接后构成出线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屏蔽层与壳体进行连接的方法,使拉力及弯扭力由壳体及屏蔽层承受,避免了分支点受力,较现有技术增加了线缆整体的可靠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