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
    2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523754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180001938.X

    申请日:2011-03-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7/02 F25B47/025 F25B2400/24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压缩机(6)、室内热交换器(16)、膨胀阀(12)和室外热交换器(14);和蓄热装置(50),该蓄热装置(50)具有蓄积由压缩机(6)产生的热的蓄热材料(36),和在蓄积在蓄热材料(36)中的热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34),其中蓄热装置(50)具有对蓄热材料(36)进行辅助加热的、用电的辅助加热装置(52),由此能够确实地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

    蓄热装置和具备该蓄热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公开(公告)号:CN103140727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80047674.1

    申请日:2011-0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3/00 F25B29/003 F25B2400/24

    Abstract: 一种以包围压缩机(6)的方式配置,用于蓄积由该压缩机(6)产生的热的蓄热装置,其包括:对蓄积由压缩机(6)产生的热的蓄热材料(36)进行收纳的蓄热槽(32);和密合部件(52),其具有在奥斯卡C型硬度计中为50度以下的硬度,热传导率为0.43W/mK以上,厚度为1~5mm,配置于与压缩机(6)相对的位置,且与压缩机(6)密合,通过带状物束紧或螺丝拧紧,将蓄热槽(32)与压缩机(6)以挤压的方式密合固定,由此,成为隔热材料的空气层减小,能够将由压缩机(6)产生的热有效地传热、蓄积到蓄热材料。

    制冷循环装置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23754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80001938.X

    申请日:2011-03-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7/02 F25B47/025 F25B2400/24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压缩机(6)、室内热交换器(16)、膨胀阀(12)和室外热交换器(14);和蓄热装置(50),该蓄热装置(50)具有蓄积由压缩机(6)产生的热的蓄热材料(36),和在蓄积在蓄热材料(36)中的热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热交换器(34),其中蓄热装置(50)具有对蓄热材料(36)进行辅助加热的、用电的辅助加热装置(52),由此能够确实地进行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运转。

    换热器
    2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974C

    公开(公告)日:2003-09-10

    申请号:CN97121325.9

    申请日:1997-10-22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能高效进行热交换并能使用多种制冷剂的换热器,本发明的换热器包括一圆筒,热源流体进入其一个开口端,并流出其另一个开口端,还包括一或多根供制冷剂流过的管子,它们以螺旋方式大致沿一条基本垂直于圆筒外表面的母线的线缠绕于圆筒的外表面上。

    换热器及其生产方法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201A

    公开(公告)日:1998-05-20

    申请号:CN97121288.0

    申请日:1997-10-30

    Abstract: 为增强将燃烧气体的热量传递到制冷剂的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其中,使制冷剂绕金属筒外表面流动的金属管在金属筒外表面上缠绕成与该外表面紧密接触,其中金属筒一体地具有从燃烧气体接收热量用的翅片,金属管的两端焊接于定位件,这些定位件用螺钉连接于金属筒。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