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态金属电池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12865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410350077.1

    申请日:2014-07-22

    Abstract: 一种液态金属电池装置及其装配方法,该电池装置包括金属材质的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内从下到上依次设有正极材料、电解质和电流收集器,且电解质被设在电池壳体内的金属网孔分隔器分隔成上下两部分;电流收集器包括设在电解质上表面并浸入电解质的吸附有负极材料的金属多孔材料、设在金属多孔材料上方的金属孔板和设在金属孔板上方的金属电流引出杆;电池壳体的顶部中心开有孔,孔上设有密封绝缘陶瓷件,金属电流引出杆的顶端伸出孔外,由密封绝缘陶瓷件将金属电流引出杆的顶端与电池壳体紧固、密封并绝缘。该电池装置能防止电池内部短路,延长其运行寿命,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高效实用。其装配方法简单实用,易于工业化大生产。

    一种测量宏观尺度特殊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09505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210266871.9

    申请日:2012-07-30

    Inventor: 岳源 单智伟

    Abstract: 一种测量宏观尺度特殊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装置及方法,该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运行采集系统,对实验运行采集系统进行控制的实验控制处理系统,对实验运行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的实验操作记录系统,对实验运行采集系统、实验控制处理系统以及实验操作记录系统进行整合、固定、防护的实验支撑防护系统;其测量方法为:通过伺服电机带动直线运动导轨来精确控制试样移动速度并同时读取位移与速度实时监测值,另一方面并利用拉压双向传感器直接测量力学数据来得出诸如杨氏模量等重要的力学参量;该装置实现了精确采集特殊材料力学性能数据过程的简易性、控制的方便性以及步骤的可重复性与结果的可靠性。

    一种微米/纳米尺度导电材料的焊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49359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310360044.0

    申请日:2013-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米/纳米尺度导电材料的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在显微观察下,分别将具有放电尖端的待焊接的导电材料夹持后,将焊接部位的放电尖端与放电尖端间距100~1000nm对准;将待焊接的导电材料分别连通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然后将放电尖端与放电尖端逐渐靠近;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之间还设有限流电阻;在逐渐靠近时放电尖端之间发生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熔化放电尖端,熔化后的放电尖端接触并融合,限流电阻被导通,焊接部位放电消失,待冷却之后,焊接完成。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无污染,速度快,材料要求低,操作方便,焊接牢固,对材料损伤小的特点。

    一种高效率自动化钨针制备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86854B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210044381.4

    申请日:2012-02-24

    Abstract: 一种钨针尖的自动化、高效直流控制动态制备装置及方法。装置利用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直线电机带动钨丝在NaOH腐蚀液中上下往复运动,使得反应在阳极钨丝和阴极环形铜电极之间进行,并利用采样电阻、低通滤波电路、电压跟随器和高速比较器监控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当钨丝在电解质溶液中蚀断的瞬间,电路中电流的突变使得比较器输出信号变化,切断加压回路,结束整个电解腐蚀过程。装置还可以利用直线电机运动速度的变化调节钨针的锥度及尖端半径。该装置和方法的特点是钨针制备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效率高。

    一种用于液固金属电池的正极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4124444A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1410347518.2

    申请日:2014-07-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 H01M10/399

    Abstract: 一种用于液固金属电池的正极材料,在吸纳液固金属电池成本低、容量高的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现有全液态金属电池成本高、电压低和工作温度高等方面的问题。该正极材料由金属铋和其他金属形成;其他金属为锑、铅、锡中的一种或两种。在组装电池的过程中,正负极材料的用量比例使得全放电状态时的正极处在正负极材料合金相图的液固两相区。本发明所涉及的正极材料既充分利用了液固金属电池成本低、容量高、寿命长的优点,还结合了金属铋、锑、铅、锡等正极材料各自在电位、熔点和价格方面的优势,获得了电压高、成本低、工作温度低等优异的综合性能。

    一种纳米金刚石颗粒渗强化铁基金属粉末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7217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42022.2

    申请日:2025-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金刚石颗粒渗强化铁基金属粉末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将铁基金属粉末和纳米金刚石颗粒进行混粉,使纳米金刚石颗粒均匀分布在单颗铁基金属粉末表面;所述纳米金刚石颗粒的添加量占铁基金属粉末质量的0.1%~5%;将混合粉末在真空和/或氩气保护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制得纳米金刚石颗粒渗强化铁基金属粉末。该方法有效使得纳米金刚石颗粒渗入铁基金属粉末的内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纳米金刚石在金属基体中分散时易团聚、易石墨化且与基体结合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增强气固反应的镁箔表面处理方法及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968581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941352.7

    申请日:2024-1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增强气固反应的镁箔表面处理方法及产品,针对初始镁箔依次进行预处理、水热处理和等离子体处理,获得具有碳酸镁涂层的镁箔。本发明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在射频电场下转变成的等离子体与生物医用金属镁表面反应生成非晶致密防护涂层,气体受电场电离会变成包含电子、离子、激发态原子及中性粒子的集合体,这些气体“碎片”在电场中获得较高能量,可以打破金属镁表面的化学键,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得通常热平衡条件下不会发生或较难发生的反应得以发生,从而可以解决生物医用金属镁在人体内降解过快的问题。

    一种风扇散热的锂离子电池电芯控温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907840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1911310008.7

    申请日:2019-12-18

    Abstract: 一种风扇散热的锂离子电池电芯控温测试装置,包括温控器和温控腔室;温控器包括制均温电源、感温模块、制冷片控制模块和散热监测模块;均温电源为均温风扇提供电源,制冷片控制模块连接温控腔的制冷片,通过变换电流方向控制制冷片工作在制冷模式或加热模式;感温模块与温控腔内的温度探头引脚相连,并与制冷片控制模块通讯,对比监测到的电芯表面温度与设定值是否相同,进而控制模块启动或停止制冷片工作;散热监测模块连接温控腔的散热风扇的引脚为其供电,并监测散热风扇上的电流;制冷片控制模块与散热监测模块通讯,当散热监测模块监测到风扇电流异常时,制冷片控制模块停止向制冷片供电;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控温快速且稳定、测温准确、温度范围宽、电学测试易行、工作稳定性高的特点。

    一种利用聚焦离子束提取透射电镜样品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93349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010648256.9

    申请日:2020-07-07

    Abstract: 一种利用聚焦离子束提取透射电镜样品的装置,包括提取装置主体,提取装置主体底部为圆盘结构,所述的提取装置主体顶部为水平结构,圆盘结构上方的水平结构一侧设置有固定块,另一侧为竖直结构,固定块与提取装置主体之间放置有FIB载网。该装置结合聚焦离子束,可以将样品特定区域提取出来,放置于FIB载网,减薄后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该装置结构小巧,容易加工,使用简单,不需要拆卸聚焦离子束原有样品台旋转底座,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金属镁及利用光伏硅泥制备金属镁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1648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706503.X

    申请日:2023-06-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镁冶炼和光伏固废回收再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镁及利用光伏硅泥制备金属镁的方法。其方法包括:将光伏硅泥加热干燥,得到干燥硅泥;将干燥硅泥、煅白和萤石混合,得到混合原料;将混合原料先压制成型,然后在真空条件下升温加热,收集镁蒸气,冷凝后即得金属镁。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将光伏行业和金属镁冶炼行业相结合,利用光伏硅泥中硅含量高的特性,对硅泥处理并将其制备成能够替代硅铁的硅热法炼镁工艺的还原剂,为光伏行业的固废处理提供新思路的同时缓解了金属镁冶炼行业中由于还原剂生产所引起的能耗高、成本高的压力。本发明所述方法在炼镁过程中还原率可达80%以上,金属镁纯度可达99.95%以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