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1013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83015.0
申请日:2023-11-24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C04B26/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型冷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沥青路面材料技术领域,用以解决冷拌沥青混合料固化强度低和非均相固化的问题。该冷拌沥青混合料由冷拌沥青、固化材料和集料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所述冷拌沥青由基质沥青与反应稀释剂剪切混合制备;所述反应稀释剂由酸酐、表面活性剂和溶剂剪切乳化而成;所述固化材料由多孔矿料浸泡吸收固化剂后制得。本发明复合酸酐反应稀释剂和多孔结构固化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硅酸胶质沉淀和羧酸盐固体产物,提升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固化强度和固化结构的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683501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111061515.9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C07C51/42 , C07C51/43 , C07C51/47 , C07C53/10 , C07C231/24 , C07C233/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醋酸钠、二甲基乙酰胺废液的高效分离及回收方法。包括步骤:(1)将含醋酸钠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废液投入精馏釜中进行精馏,除去废液中的水和部分DMAC,得到浓缩废液;(2)利用卧螺过滤离心机对浓缩废液进行过滤,过滤后所得醋酸钠滤饼投入过滤溶解釜中,加去离子水溶解过滤,得到滤液;(3)将滤液通入活性炭柱进行脱色,脱色后结晶、分离,得到三水醋酸钠。本发明能够实现含醋酸钠、DMAC废液中醋酸钠和DMAC的高效分离及回收,DMAC回收率高达96%以上,所得醋酸钠纯度达98%以上。不仅减少废液、废渣排放,回收的DMAC可应用于氨纶纺丝系统,进一步实现了资源高值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340083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993611.5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鞍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小粒径沥青基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球形炭材料制备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当前各向同性炭微球制备工艺流程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煤沥青和石油沥青进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搅拌共混反应,反应结束后获得共混沥青,随后将共混沥青由洗涤剂萃取分离,获得小粒径沥青基炭微球前驱体。小粒径沥青基炭微球前驱体进行预氧化和炭化,获得小粒径沥青基炭微球。本发明在制备炭微球前驱体的过程中,仅有反应原料的参与,不需要额外使用溶剂或添加剂,且制备时间短,工艺简单。此外,本发明所制备沥青基炭微球粒径仅0.5‑3.0µm,粒径较小,均匀度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940918A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210404871.4
申请日:2022-04-18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中间相沥青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加氢尾油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及其方法。将加氢尾油在高压釜中预聚合,减压蒸馏脱除轻组分油得到预缩聚沥青;在预缩聚沥青中加入共炭化沥青进行高温高压热聚合,得到中间相沥青。加氢尾油预缩聚后与沥青共炭化,有利于氢转移,能有效调控中间相沥青分子组成和有序结构,增大碳收率。本发明方法中加氢尾油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中间相沥青制备过程简单,不需要使用催化剂。制得的中间相沥青软化点260~300℃,中间相含量>95%,具有大广域流线型光学织构,且能作为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前驱体应用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制备上。
-
公开(公告)号:CN114605845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343584.7
申请日:2022-04-02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微胶囊可控固化冷拌环氧沥青及制备方法与应用,用以解决冷拌环氧沥青固化反应速率不可控、施工可操作容留时间短的技术问题。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与B组分的质量比为100:(4‑10);所述A组分为冷拌环氧沥青,冷拌环氧沥青由以下原料组成:改性沥青、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增容剂;所述B组分为微胶囊固化材料,微胶囊固化材料由以下原料组成:高分子壁材、环氧固化剂芯材,高分子壁材均匀包覆环氧固化剂芯材。本发明微胶囊可控固化冷拌环氧沥青用于沥青道路冷拌冷铺工程,具有反应可控固化、施工可操作容留时间适中以及综合路用性能优良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860800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228120.3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C04B26/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敏早强型微胶囊冷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沥青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水性环氧乳化冷拌沥青混合料和溶剂型环氧冷拌沥青混合料由拌合至摊铺碾压的可操作容留时间较短且可控性差的问题。压敏早强型微胶囊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原料包括:溶剂型冷拌改性沥青、油溶性微胶囊和集料;其中,所述油溶性微胶囊包括芯材和包覆所述芯材的壁材;所述壁材的材料为硬酯酸甘油酯、石蜡、二氧化硅或硅酸盐水泥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压敏早强型微胶囊冷拌沥青混合料容留时间长,且容留时间可调控,适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0699107B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910973122.1
申请日:2019-10-14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C10C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沥青临氢催化‑供氢处理制备可纺中间相沥青的方法,步骤如下:(1)将助剂添加到煤沥青中,在高温临氢条件下促使原生无机矿物原位形成分散性催化剂,对煤沥青进行临氢催化处理,反应后减压蒸馏除去低沸点馏分获得一次氢化沥青;(2)将供氢剂添加到一次氢化沥青中,在高温临氢条件下进行临氢催化‑供氢协同处理,减压蒸馏除去低沸点馏分获得二次氢化沥青;(3)将二次氢化沥青脱除喹啉不溶物获得精制氢化沥青;(4)精制氢化沥青经热聚合反应制得可纺中间相沥青。本发明临氢催化‑供氢联合处理可有效调控中间相沥青的形成与转化,所得可纺中间相沥青品质优良、软化点适中、中间相含量高,可应用于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943223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67794.X
申请日:2024-11-05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河南九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9D195/00 , E01C23/09 , C09D183/04 , C09D123/06 , C09D123/08 , C09D7/61 , C09D7/63 , C09D7/6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道路网裂用活性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道路材料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道路网裂修复后,强度提升慢,修复后对开放交通具有限制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活性修复剂包括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20‑40份活性稀释剂、20‑30份改性沥青、10‑30份增韧剂、4‑8份硅烷偶联剂和100份填料;所述B组分为固化剂溶液。本发明通过活性稀释剂与无机钙盐固化剂络合反应,交织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而快速固化,活性修复剂具有渗透性强、强度形成快的特点,网裂修复完成后即可开放交通。
-
公开(公告)号:CN11899525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21025.7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林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服务中心
IPC: C10C3/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可纺中间相沥青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加氢尾油改性煤沥青制备可纺中间相沥青的方法,用以解决目前加氢改性成本高、工艺流程复杂,同时中间相沥青收率低的技术问题。将加氢尾油轻组分油与煤沥青混合,高温高压反应得到改性沥青,将改性沥青高温减压聚合后氮气吹扫得到高品质可纺中间相沥青。本发明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工艺流程简单,不需要加入供氢剂和催化剂;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具有大广域流线型光学织构,中间相含量高(>95%),软化点低(255~285 ℃),可连续熔融纺丝10 km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53152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848373.8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D01F9/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预氧化方法,将中间相沥青熔纺所得到的碳纤维原丝,首先采用液相氧化剂对纤维氧化处理后,接着进行升温气体氧化并施加拉伸张力,获得预氧化纤维;将预氧化纤维经过炭化后,得到中间相沥青碳纤维。本发明工艺操作步骤简单,预氧化效果好。二次预氧化过程中,在拉伸作用下由氧化交联表层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了碳微晶微流动和重排,优化了碳微晶结构和取向度,有效的提升了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所得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表现优异。经过本发明方法处理的中间相沥青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提升到原来的2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