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50991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0831511.1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丰田电池有限公司
IPC: H01M50/15 , B29C45/14 , B29C45/26 , H01G11/78 , H01G11/74 , H01M50/176 , H01M50/184 , H01M50/188 , H01M50/528 , H01M50/531 , H01M50/553 , H01M50/593 , H01M50/586 , H01M10/04 , B29L3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设备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避免或减少与集电端子及壳体构件一体成形的绝缘树脂构件的树脂毛刺在集电端子的外部连接部的外周缘产生的情况。蓄电设备具备:具有端子插通孔的壳体盖体;具有插通于端子插通孔的孔插通部和配置在壳体构件的表面侧的外部连接部的集电端子;以及与集电端子及壳体构件一体成形的绝缘树脂构件。绝缘树脂构件具备包围外部连接部的外周缘的外周侧绝缘树脂部和将外部连接部的背面、孔外缘部、孔周围部以及孔插通部相连的背面侧绝缘树脂部,在背面侧绝缘树脂部形成有贯通至外部连接部的背面的中空部,在外部连接部的背面沿着中空部的外缘部形成有环带状的密封部。
-
公开(公告)号:CN11956074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630478.6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丰田电池有限公司
IPC: H01M50/552 , H01M50/59 , H01M50/172
Abstract: 提供与电池壳体及端子部接合的树脂件不易损伤的电池。在电池(1)的电池壳体(2)的盖体(5)设置有端子部(30)以及树脂件(10)。端子部具有位于电池壳体的内部并沿着盖体的内表面(52)呈比贯通孔(53)更大地扩展的形状的端子板状部(32)。树脂件具有位于盖体的内表面与端子板状部之间的内部树脂板状部(13)。在盖体的内表面侧的贯通孔的周缘,接合有内部树脂板状部的凸部内表面(52A)与比凸部内表面远离贯通孔的非凸部内表面(52B)比较朝向电池壳体的内部伸出,由此设置有凸部(55)。而且,凸部的侧面(57)以及端子板状部的侧面(34)都不比内部树脂板状部的侧面(16)突出。
-
公开(公告)号:CN11951823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526899.4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丰田电池有限公司
IPC: H01M50/543 , H01M50/562 , H01M50/567 , H01M50/186 , H01G11/74 , H01G11/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电器件和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包括:壳体构件、第一端子构件、第二端子构件、与壳体构件和第一端子构件气密地接合的第一树脂构件、和与壳体构件和第二端子构件气密地接合的第二树脂构件。第一树脂构件由树脂材料线膨胀系数α为1.6×10‑5~2.7×10‑5(1/K)的范围内的第一树脂材料构成,第二树脂构件由树脂材料弯曲模量E为17GPa以下的、与第一树脂材料不同的第二树脂材料构成。
-
公开(公告)号:CN11951819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676766.5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丰田电池有限公司
IPC: H01M50/193 , H01M50/198 , H01M50/188 , H01M50/184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电器件和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包括:壳体构件、端子构件、和将端子构件固定于壳体构件的嵌件成型的树脂构件。树脂构件由包含具有70℃以上的第一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塑性的主树脂、热塑性的弹性体和填料的树脂材料构成。弹性体具有‑10℃以上且20℃以下的第二玻璃化转变温度和‑40℃以下的第三玻璃化转变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057642A
公开(公告)日:2024-05-21
申请号:CN202311342278.2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04 , H01M50/172 , H01M50/543
Abstract: 一种能够防止在端子部件的端子顶面上产生树脂毛刺的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和蓄电设备。蓄电设备(1)的制造方法具备在将端子部件(40、50)插通至外壳部件(22)的插通孔(22a、22b)内的状态下将树脂部件(60、70)嵌件成型的嵌件成型工序(S1)。该嵌件成型工序(S1)使用成型模具(DE)来进行,成型模具(DE)具有:顶面紧贴部(DE1a),与端子部件(40、50)的端子顶面(41m、51m)对置并紧贴;内侧环状平面部(DE1b)和外侧环状平面部(DE1c),形成树脂部件(60、70)的框顶面(61ma、71ma);以及环状凸部(DE1d),形成树脂部件(60、70)的环状槽(63、73)。
-
公开(公告)号:CN118057641A
公开(公告)日:2024-05-21
申请号:CN202311341610.3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04 , H01M50/172 , H01M50/543
Abstract: 本发明的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具备嵌件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第1模具以及第2模具相对移动,利用第1模具的顶面紧贴部将端子部件的端子顶面朝第2模具侧按压,并利用第2模具的抵接部将端子部件的被抵接部朝第1模具侧按压,从而使端子部件的变形部塑性变形,在将端子顶面按压于顶面紧贴部而使其与顶面紧贴部紧贴的状态下,对树脂部件进行嵌件成型。
-
公开(公告)号:CN105845852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10060409.1
申请日:2016-01-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2 , H01M2/206 , H01M2/305 ,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和电池组。该电池包括:绝缘板;连接端子板;端子螺栓,所述端子螺栓贯穿所述连接端子板,螺栓头位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连接端子板之间,并且呈正N边,N是偶数;和螺母。所述绝缘板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板的端部附近的第一旋转阻止壁;所述第一旋转阻止壁包括与正沿所述螺母的拧紧方向旋转的所述螺栓头靠接的第一靠接部位和与正沿所述螺母的松开方向旋转的所述螺栓头靠接的第二靠接部位;并且从所述第一靠接部位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靠接部位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
公开(公告)号:CN106058080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203851.5
申请日:2016-04-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2/02 , H01M10/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53 , H01M2/0217 , H01M2/024 , H01M2/14 , H01M2/20 , H01M2/263 , H01M10/0431 , H01M10/052 , H01M10/0587 , H01M2/0277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所提供的电池(100)包括电极体(20)和电池外壳(30),所述电极体包括正极和负极(60)。正极内部端子与所述正极连接,且负极内部端子(90)与所述负极(60)连接。所述电池在所述电池外壳(30)内包括配置在所述电极体(20)和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之间的第一膜(A10)以及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90)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30)之间的第二膜(B)。通过第一膜(A10)和第二膜(B),所述负极内部端子(90)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绝缘,且所述电极体(20)与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绝缘。
-
公开(公告)号:CN105845852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060409.1
申请日:2016-01-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2 , H01M2/206 , H01M2/305 , H01M2220/20 , H01M2/06 , H01M2/20 , H01M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和电池组。该电池包括:绝缘板;连接端子板;端子螺栓,所述端子螺栓贯穿所述连接端子板,螺栓头位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连接端子板之间,并且呈正N边,N是偶数;和螺母。所述绝缘板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板的端部附近的第一旋转阻止壁;所述第一旋转阻止壁包括与正沿所述螺母的拧紧方向旋转的所述螺栓头靠接的第一靠接部位和与正沿所述螺母的松开方向旋转的所述螺栓头靠接的第二靠接部位;并且从所述第一靠接部位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靠接部位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