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07091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636226.4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冲击载荷计算方法和系统,包括:计算无限流场中规则结构的附连水质量,计算有限流场内舷间设备的附连水质量,评估舷间设备在水下非接触爆炸作用下的冲击环境,获取舷间设备的透射波载荷情况和舷间艇体传递载荷情况,计算水下航行器耐压壳上任意位置的垂向挠度,评估耐压壳的振动和冲击响应特性。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对舷间设备在有限封闭水域中的响应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准确计算舷间设备的附连水质量和冲击载荷,能够评估耐压壳的振动和冲击性能,提高舷间设备的抗冲击能力,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68925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37337.X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B29C64/393 , B33Y50/02 , B33Y70/10 , G06T17/00 , G06T17/30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小曲面的多功能一体化结构设计方法,属于多功能结构设计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梯度极小曲面支撑结构的三维模型;(2)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梯度极小曲面支撑结构;(3)使用溶胶‑凝胶制备法在梯度极小曲面支撑结构内部填充酚醛气凝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极小曲面的多功能一体化结构设计方法,其构建的极小曲面结构具有抗冲击特性,内部填充的气凝胶使结构具有隔热性能,制得的多功能一体化结构综合了抗冲击和隔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66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89145.3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3 , G06F17/16 , G06F16/901 , G06F119/1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水下爆炸覆盖层损伤模式分布图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用于表征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强度的变量参数;步骤二、获取用于表征覆盖层结构强度的变量参数;步骤三、计算在不同冲击波强度以及不同覆盖层结构强度下覆盖层的损伤情况;步骤四、统计步骤三中计算所得结果,以结构强度参数为横坐标,冲击波强度为纵坐标制作水下爆炸覆盖层损伤模式分布图谱;基于冲击波强度的参数与覆盖层结构强度的参数进行覆盖层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模式的快速确定,有利于对不同爆炸工况下覆盖层损伤模式的快速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184506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89342.5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海况条件下海上试验数据回收装置,包括:盖板、外侧密封圈、筒体、缓冲层、置物架和数据采集仪。筒体顶部边缘设有法兰,盖板用于盖住筒体。将缓冲层内置于筒体中与筒体内表面贴合固定,置物架放置于缓冲层中,数据采集仪放于置物架上。盖板表面贯穿打孔,数据线从孔中进入回收装置中。盖板与筒体的法兰的接触面垫放密封圈,通过螺栓固定;在盖板与筒体的外缘连接处采用外侧密封圈进行密封;最后对盖板上的孔进行水密处理,形成数据回收装置。本发明的优点是:大幅减轻了自重,提供了更多的浮力余量,更适用于船舶复杂的表面结构,有效保护了信号发射系统,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了冲击波对数据采集仪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44793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36448.9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16C10/00 , G16C20/30 ,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炸药起爆热点形成快速预测评估方法,属于炸药安全性评估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粘结剂炸药的微观结构图像;S2、基于所述微观结构图像,建立最小单元为原子的粘结剂炸药模型;S3、向所建立的粘结剂炸药模型施加极端外界环境载荷,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求解器,得到炸药受载荷作用下的演化结果;S4、对所得演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分子温度、应力、化学和物理现象,以预测评估炸药起爆热点的形成。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炸药起爆热点形成快速预测评估方法,基于最小结构单元原子,预测评估准确性较高,可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安全性评估实验手段,显著降低预测评估成本,推动新型炸药的设计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44593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25623.4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7/11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冲击性能的像素超结构防护装置及设计方法和应用,属于抗冲击防护领域,包括:S1、建立双稳态单胞BU的理论分析模型,包括余弦形双曲梁理论模型和BU内部势能的变化模型;S2、选择余弦形双曲梁的跨长l、跨高h、梁宽b以及梁厚度t作为几何设计参量,设计具有功能区分度的单胞样品;S3、将单胞样品进行组装,得到像素超结构防护装置。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能的像素超结构防护装置及设计方法和应用,以余弦形双曲梁理论模型和BU内部势能的变化模型,构建BU的组装方法,通过特殊设计卡扣的牢固连接,提高了冲击防护装置的实用性和防护效率,推动单元组装型结构在冲击防护装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38536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37345.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方法,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首先对清洁后的金属板材采用直径为3‑10mm的球头钢棒,施加50Hz的频率震动,对金属板材进行表面高能冲压,形成梯度纳米结构;然后对处理后的板材进行表面滚压处理,控制表面滚压的压下量在0.05mm‑0.2mm之间,进行一道次的表面滚压处理。表面滚压后的金属板材在保持厚向梯度结构特征不变的同时,其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梯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方法,将表面高能冲压与表面滚压处理相结合,有效降低金属板材表面粗糙度并有利于提高金属板材的强塑性匹配程度,解决了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76316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588949.1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预测水下含周期分布柱形夹杂夹芯结构自由振动的方法,本发明属于多层复合材料夹芯板预报评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次等效,通过Mori‑Tanaka方法,将具有含空腔的芯材均质化为正交各项异性材料A;第二次等效,再一次通过Mori‑Tanaka方法,将正交各项异性材料I与增强柱均质化为正交各项异性材料B;用LW方法推导等效多层结构位移本构关系;根据声固耦合理论建立等效多层结构的自由振动方程;根据水下自由振动方程预测水下含周期分布柱形夹杂夹芯结构自由振动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0138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1561154.9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32B15/18 , B63G13/00 ,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30/15 , B32B15/04 , B32B15/14 , B32B27/02 ,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32 , B32B27/06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破片群舰船防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包括:抗破片群舰船防护结构。然后,通过理论计算公式,确定战斗部产生的破片群威力等级,并把单枚破片以破片群初速垂直侵彻的威力作为破片群威力等级的基准。根据材料性能和破片群威力,初步确定防护结构各层的厚度范围。初步确定前置层厚度,根据单枚破片侵彻防护结构的理论公式,确定陶瓷层和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厚度取值和取值个数,从而建立仿真模型,保留可以抵御破片群侵彻的结构,然后根据面密度和单位面密度吸收能,选取更优结构。另外,可以改变前置层厚度和各层材料种类,重复以上步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计方案。本发明减少仿真分析计算量,易于实现,适用范围较广。
-
公开(公告)号:CN116067231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211568416.4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F41H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舰船舷侧柔性抗侵彻防护结构及其设计与制备方法,所述设计方法包括:构建柔性抗侵彻防护结构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模拟获得最优的结构参数,其中,柔性抗侵彻防护结构包括:第一胶膜层,与第一胶膜层粘接的下板层,与下板层通过第二胶膜层粘接的上板层;所述下板层包括依次粘接的低模量有机纤维层和第一碳化陶瓷片层;所述上板层包括依次粘接的第二碳化陶瓷片层和聚脲涂层;所述低模量有机纤维层由弹性模量为120‑190Gpa的有机纤维形成。本发明能够有效保护船体结构的安全,提升舰船舷侧的防护性能。
-
-
-
-
-
-
-
-
-